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学者哈瑞·刘易斯教授通过总结自己在哈佛任教30余年的经验,撰写了新作《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本文是对该书的解读。笔者认为,刘易斯教授所说的失去灵魂的卓越是指哈佛为了维护自己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在追求所谓的卓越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而牺牲了远大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卓越;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41-02
刘易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主要从教学、评分、个人责任、金钱与学生这几方面,简要地指出了哈佛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哈佛对本科教育使命的理解变得肤浅,开始缺乏办学智慧,作者认为是竞争和消费主义这两股力量导致了哈佛当前教育的困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课程方面的原因
埃利奥特出任哈佛校长时提出了他的两大理想,教師的学术卓越和学生的选择自由。也正是在埃利奥特的带领下,哈佛发生了巨变,他计划让哈佛向所有的学生、教师和课程开放。但随着学生选择权利的扩大,一系列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作者质疑课程改革究竟是该满足谁的需要?学生应该为谁服务?当教师和学生被赋予了自由的同时,学校是否已经想清楚了这些问题。通识教育旨在向学生传授共同的价值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同的体验,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但是在后来的贯彻与实施中,通识教育很难坚持一贯的教育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在逻辑也不复存在。刘易斯认为,学生应该有机会学习实用知识,这是最简单的教育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学校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助餐”式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始终没有弄明白学校该教会学生什么,只是一味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大学沦为消费者文化的牺牲品。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在哈佛这样的研究型大学里,很多教授虽然也担任本科教育任务,但更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教育责任转交给了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助手,或者其他兼职教师。学校在聘任教师时也注重学术成就多余教学表现,这将无益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只顾着学术成就,怎么会有时间去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在学生咨询过程中,总会遇到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说出真正困惑学生的问题,并且要跳出自己的学科局限,和学生平等对话,承担道德义务,具备责任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坚持做自己,不能被他人主宰。教师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对于老师来说,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老师怎样去以身作则?怎样教?而研究型大学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方面更加看重的是教师的学术工作做得如何,良好的品行基本不被列入考虑之列。哈佛一直恪守的原则是:教学、科研和作为学术公民的义务。
三、领导人方面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该书是刘易斯教授对空降到哈佛大学的校长萨默斯的批判书。萨默斯热衷于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比如筹款,对外公共关系与校友的联系,与政府企业和媒体打交道,等等。但他很少花时间关注学校内部的学术事务,由于他个人的能力不足,未能改善哈佛本科的教育质量。而在道德教育问题上,哈佛领导人也表现得唯唯诺诺,失去了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在书中,刘易斯列举了两个事件:一件是安德烈施莱费尔,在研究俄罗斯经济时,不恰当地使用了私人投资,一直密谋欺骗政府。可是直到2006年,哈佛还是没有对此事件发表任何新的看法,施莱费尔仍然安安稳稳地做着他的哈佛教授。另一事件是法学教授Charles Ogletree和Laurence Tribe被指控不恰当地引用了其他作者著作中的话语。但调查最后的结论是,两位教授虽然均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但都是不经意中犯下的错误,还够不上剽窃。假如教授的行径如此,怎么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大学对学术腐败惩治的乏力。作者认为:为了把充满希望的大学新生培养成社会英杰,学校领导人不只应该是聪敏和有成就的专家,他们必须是有智慧、成熟和善良的人。围绕大学组成的家庭家长、学生、教授及学校主管部门都应该有权判定大学领导人是否达到上述标准。
读完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流大学不一定能提供一流的教育,即便是一流大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困境。纵观整本书,无疑是对研究型大学,尤其是针对哈佛的一本批判书。当外界都认为哈佛已经有无数光环的时候,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刘易斯教授却独具慧眼,尖锐地指出了哈佛存在的种种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哈佛本科教育如何失去方向、日益功利化的过程。刘易斯教授认为,在这种困境下,大学领导人、大学教师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使命。
关于大学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从大学产生之日起,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看法也都各不相同。在现代化刚刚起步的时候,英国的教会学者约翰·亨利·纽曼在他时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时写的《大学的理念》一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大学的使命是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柏林大学引领了新的大学理念,代表人物洪堡认为大学不仅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创造知识,强调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由此把科研推向了一个高潮。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经济和现代化都越来越复杂,第三种大学理念应运而生,大学不单单是一个教育机构,一个研究机构,还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美国是这种理念的兴起地。研究型大学之所以存在本科生教育质量下滑问题,这与大学理念的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理念发展到现在,就算是哈佛这样的一流大学,也在不断地反思与摸索之中。
全书中,作者关注的主题是哈佛的本科教育,关心的是“把有依赖性的年轻人培养成为有智慧的成年人”。他把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力量放在哈佛的领导人身上。回顾哈佛历史不难发现,正是在埃利奥特、洛厄尔、科南特、普西、博克等优秀教育家的执掌下,哈佛才一步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本科教育的信念,博克有精彩的评论;“我们大学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大学领导畏首畏尾、缺乏创新,也不在于教授思想激进,而主要在于如今的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问题不在于统计数据是否下降、教师的精力分配是否得当,而在于大学是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7]p33-34归根到底,大学教育的核心仍旧是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智慧、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完美的人。
参考文献:
[1]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曲铭峰,龚放.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3]侯定凯.一流大学与一流教育之间的距离—《失去灵魂的卓越》引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1).
[4]潘金林,龚放.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之道”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归[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5]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莎莎(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卓越;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41-02
刘易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主要从教学、评分、个人责任、金钱与学生这几方面,简要地指出了哈佛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哈佛对本科教育使命的理解变得肤浅,开始缺乏办学智慧,作者认为是竞争和消费主义这两股力量导致了哈佛当前教育的困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课程方面的原因
埃利奥特出任哈佛校长时提出了他的两大理想,教師的学术卓越和学生的选择自由。也正是在埃利奥特的带领下,哈佛发生了巨变,他计划让哈佛向所有的学生、教师和课程开放。但随着学生选择权利的扩大,一系列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作者质疑课程改革究竟是该满足谁的需要?学生应该为谁服务?当教师和学生被赋予了自由的同时,学校是否已经想清楚了这些问题。通识教育旨在向学生传授共同的价值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同的体验,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但是在后来的贯彻与实施中,通识教育很难坚持一贯的教育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在逻辑也不复存在。刘易斯认为,学生应该有机会学习实用知识,这是最简单的教育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学校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助餐”式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始终没有弄明白学校该教会学生什么,只是一味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大学沦为消费者文化的牺牲品。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在哈佛这样的研究型大学里,很多教授虽然也担任本科教育任务,但更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教育责任转交给了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助手,或者其他兼职教师。学校在聘任教师时也注重学术成就多余教学表现,这将无益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只顾着学术成就,怎么会有时间去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在学生咨询过程中,总会遇到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说出真正困惑学生的问题,并且要跳出自己的学科局限,和学生平等对话,承担道德义务,具备责任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坚持做自己,不能被他人主宰。教师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对于老师来说,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老师怎样去以身作则?怎样教?而研究型大学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方面更加看重的是教师的学术工作做得如何,良好的品行基本不被列入考虑之列。哈佛一直恪守的原则是:教学、科研和作为学术公民的义务。
三、领导人方面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该书是刘易斯教授对空降到哈佛大学的校长萨默斯的批判书。萨默斯热衷于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比如筹款,对外公共关系与校友的联系,与政府企业和媒体打交道,等等。但他很少花时间关注学校内部的学术事务,由于他个人的能力不足,未能改善哈佛本科的教育质量。而在道德教育问题上,哈佛领导人也表现得唯唯诺诺,失去了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在书中,刘易斯列举了两个事件:一件是安德烈施莱费尔,在研究俄罗斯经济时,不恰当地使用了私人投资,一直密谋欺骗政府。可是直到2006年,哈佛还是没有对此事件发表任何新的看法,施莱费尔仍然安安稳稳地做着他的哈佛教授。另一事件是法学教授Charles Ogletree和Laurence Tribe被指控不恰当地引用了其他作者著作中的话语。但调查最后的结论是,两位教授虽然均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但都是不经意中犯下的错误,还够不上剽窃。假如教授的行径如此,怎么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大学对学术腐败惩治的乏力。作者认为:为了把充满希望的大学新生培养成社会英杰,学校领导人不只应该是聪敏和有成就的专家,他们必须是有智慧、成熟和善良的人。围绕大学组成的家庭家长、学生、教授及学校主管部门都应该有权判定大学领导人是否达到上述标准。
读完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流大学不一定能提供一流的教育,即便是一流大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困境。纵观整本书,无疑是对研究型大学,尤其是针对哈佛的一本批判书。当外界都认为哈佛已经有无数光环的时候,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刘易斯教授却独具慧眼,尖锐地指出了哈佛存在的种种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哈佛本科教育如何失去方向、日益功利化的过程。刘易斯教授认为,在这种困境下,大学领导人、大学教师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使命。
关于大学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从大学产生之日起,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看法也都各不相同。在现代化刚刚起步的时候,英国的教会学者约翰·亨利·纽曼在他时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时写的《大学的理念》一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大学的使命是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柏林大学引领了新的大学理念,代表人物洪堡认为大学不仅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创造知识,强调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由此把科研推向了一个高潮。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经济和现代化都越来越复杂,第三种大学理念应运而生,大学不单单是一个教育机构,一个研究机构,还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美国是这种理念的兴起地。研究型大学之所以存在本科生教育质量下滑问题,这与大学理念的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理念发展到现在,就算是哈佛这样的一流大学,也在不断地反思与摸索之中。
全书中,作者关注的主题是哈佛的本科教育,关心的是“把有依赖性的年轻人培养成为有智慧的成年人”。他把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力量放在哈佛的领导人身上。回顾哈佛历史不难发现,正是在埃利奥特、洛厄尔、科南特、普西、博克等优秀教育家的执掌下,哈佛才一步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本科教育的信念,博克有精彩的评论;“我们大学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大学领导畏首畏尾、缺乏创新,也不在于教授思想激进,而主要在于如今的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问题不在于统计数据是否下降、教师的精力分配是否得当,而在于大学是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7]p33-34归根到底,大学教育的核心仍旧是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智慧、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完美的人。
参考文献:
[1]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曲铭峰,龚放.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3]侯定凯.一流大学与一流教育之间的距离—《失去灵魂的卓越》引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1).
[4]潘金林,龚放.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之道”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归[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5]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莎莎(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