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东地区有一个死海,那片水域因盐分太多而没有任何生命存在。其实,“死海”不过是一个内陆湖泊,并非全球海洋的一部分。科学家在对全球海洋进行探索时发现,海洋中也有不少生物难以生存的死亡区域,而这些区域都是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的恶果。
绝大多数动物的生长都需要氧气,如果没有氧气,动物就会窒息而死。陆地上的动物如此,海洋中的动物也如此。然而,海洋生物学家发现,由于人们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海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氧区,那里的海洋动物由于缺氧而死,科学家称这些低氧区为“海洋死区”。由于这样的死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海洋生态和渔业的健康发展。
以前的海洋处处生机勃勃。然而,从1910年发现第一块海洋死区以来,近100年来已经发现了405个海洋死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全球海洋的总面积为3.62亿平方千米,可见海洋死区已经占到了千分之七的海洋面积。海洋死区中面积最大的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面积达2.2万平方千米,占到全球海洋死区面积的将近1/10,相当于新泽西州的大小。
美国海洋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全球海洋死区展开调查,并于1995年进行复审。结果显示,截至1990年,全球只有162个海洋死区,1980年只有87个海洋死区,1970年只有49个海洋死区,而最早报告海洋死区的论文出现在1910年,当时全球只发现了4个海洋死区。由此可见,海洋死区在近几十年来呈现每10年增长一倍的趋势。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扩散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如果人类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大约几百年后,全球大部分的海洋就会变得静悄悄的,再也找不到生命的迹象。
目前,海洋科学家公认的海洋死区的标准是每升海水的含氧量小于2毫克。然而,许多海洋动物的生存要求更高。比如在加拿大和美国东部海域发现的一种幼蟹,即使在每升海水的含氧量为8.6毫克的情况下,也只能挣扎求生。因此,不少科学家敦促有关组织把这个标准修订为每升海水的含氧量小于46毫克。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洋死区的形成呢?主要原因是海藻泛滥。就像陆地植物一样,海藻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但海藻的生长和繁殖很快,死亡后沉到海底并腐烂,成为海底泥滩中的细菌的食物来源,细菌在分解这些海藻时会从周围水域消耗氧气。根据计算,海藻生长中产生的氧气比细菌消耗的氧气要少得多,结果导致相应水域成为死区。
那海藻为什么会泛滥呢?这并非自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人们把大量污水排入江河中,这些污水顺着江河进人大海,而这些污水中富含海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农场溢出的肥料、厨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动物粪便,以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物等。海洋中的需氧细菌直接从这些富含营养的污染物中吸取养分,进而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
导致海洋死区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氧气在温水中的溶解度会降低。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海水中的溶氧量随之降低。部分海域曾经是季节性死区,主要出现在海藻疯长和气温较高的夏季,而在其他季节仍适合某些生物生存。然而,由于有机污染物持续排人,需氧细菌常年活动并大量繁殖,结果那些海域变成了难以恢复的永久死区。
海洋死区最早出现于北部纬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如美国东岸的切萨比克湾、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峡湾等,因为那里的污染比其他地区严重。随着气候变暖的加速,以及地球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活动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增多,近年来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沿海地区也出现了海洋死区。科学家认为,要想减少海洋死区,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关键是不让陆地上的大量营养性污染物随着废水排人大海,尤其不要让海藻疯长所需的氮肥进入大海。
目前,海洋死区蔓延已成为全球沿海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在海洋死区中,海洋生物不容易存活,尤其是鱼类和螃蟹、虾等甲壳类动物更为脆弱,这些位于海洋生态链低端的动物的死亡会导致大型海洋生物因缺少食物而死亡。海洋死区的扩张还威胁到渔业的捕获量,进而对依赖渔业为生的全球数亿人口构成重大威协。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一片生机勃勃的海洋,而不是逐渐走向死亡的静悄悄的海洋。
绝大多数动物的生长都需要氧气,如果没有氧气,动物就会窒息而死。陆地上的动物如此,海洋中的动物也如此。然而,海洋生物学家发现,由于人们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海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氧区,那里的海洋动物由于缺氧而死,科学家称这些低氧区为“海洋死区”。由于这样的死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海洋生态和渔业的健康发展。
以前的海洋处处生机勃勃。然而,从1910年发现第一块海洋死区以来,近100年来已经发现了405个海洋死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全球海洋的总面积为3.62亿平方千米,可见海洋死区已经占到了千分之七的海洋面积。海洋死区中面积最大的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面积达2.2万平方千米,占到全球海洋死区面积的将近1/10,相当于新泽西州的大小。
美国海洋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全球海洋死区展开调查,并于1995年进行复审。结果显示,截至1990年,全球只有162个海洋死区,1980年只有87个海洋死区,1970年只有49个海洋死区,而最早报告海洋死区的论文出现在1910年,当时全球只发现了4个海洋死区。由此可见,海洋死区在近几十年来呈现每10年增长一倍的趋势。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扩散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如果人类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大约几百年后,全球大部分的海洋就会变得静悄悄的,再也找不到生命的迹象。
目前,海洋科学家公认的海洋死区的标准是每升海水的含氧量小于2毫克。然而,许多海洋动物的生存要求更高。比如在加拿大和美国东部海域发现的一种幼蟹,即使在每升海水的含氧量为8.6毫克的情况下,也只能挣扎求生。因此,不少科学家敦促有关组织把这个标准修订为每升海水的含氧量小于46毫克。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洋死区的形成呢?主要原因是海藻泛滥。就像陆地植物一样,海藻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但海藻的生长和繁殖很快,死亡后沉到海底并腐烂,成为海底泥滩中的细菌的食物来源,细菌在分解这些海藻时会从周围水域消耗氧气。根据计算,海藻生长中产生的氧气比细菌消耗的氧气要少得多,结果导致相应水域成为死区。
那海藻为什么会泛滥呢?这并非自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人们把大量污水排入江河中,这些污水顺着江河进人大海,而这些污水中富含海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农场溢出的肥料、厨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动物粪便,以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物等。海洋中的需氧细菌直接从这些富含营养的污染物中吸取养分,进而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
导致海洋死区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氧气在温水中的溶解度会降低。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海水中的溶氧量随之降低。部分海域曾经是季节性死区,主要出现在海藻疯长和气温较高的夏季,而在其他季节仍适合某些生物生存。然而,由于有机污染物持续排人,需氧细菌常年活动并大量繁殖,结果那些海域变成了难以恢复的永久死区。
海洋死区最早出现于北部纬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如美国东岸的切萨比克湾、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峡湾等,因为那里的污染比其他地区严重。随着气候变暖的加速,以及地球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活动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增多,近年来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沿海地区也出现了海洋死区。科学家认为,要想减少海洋死区,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关键是不让陆地上的大量营养性污染物随着废水排人大海,尤其不要让海藻疯长所需的氮肥进入大海。
目前,海洋死区蔓延已成为全球沿海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在海洋死区中,海洋生物不容易存活,尤其是鱼类和螃蟹、虾等甲壳类动物更为脆弱,这些位于海洋生态链低端的动物的死亡会导致大型海洋生物因缺少食物而死亡。海洋死区的扩张还威胁到渔业的捕获量,进而对依赖渔业为生的全球数亿人口构成重大威协。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一片生机勃勃的海洋,而不是逐渐走向死亡的静悄悄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