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是,纵观现在的高年级语文课堂,学生越来越不爱发言,听、写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上听不到高年级的孩子大胆地表达,自由地发问,这样的教学成了满堂灌,成了教师一个人唱主角的独角戏,严重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是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疑能力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民主课堂,大胆自疑
  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教师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积极的生命体,教师谨记“三未必”:“教师的心灵未必比学生高尚,教师的人格未必比学生高贵,教师的能力未必比学生高强”。因此,教师要创造提问题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究答案,把学习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
  二、教给方法,学会自疑
  培养学生自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疑”的方法,并指导学生逐渐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自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以下三点来自疑:(1)课始,对题目自疑;(2)课中,对篇章结构、含义深刻的词句、文章写法等自疑;(3)课后,对不懂的问题再自疑。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自疑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自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自疑;抓住文题自疑;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自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写作意图相符的问题,不能“浅问辄止”,要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在自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养成了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抓住关键处自疑,不但针对主要内容,还能针对写法进行深入地思考。
  三、巧妙设疑,发展能力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疑,对发展学生的自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师教每篇课文,总要提出很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章,老师的提问,实际是老师给学生“设疑”,让学生按照这些“疑”去学习、思考,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把每个问题写具体的。老师的提问要准确、恰当、有规律可循,因为学生不但通过老师的“设疑”解决了知识,也从老师“设疑”的示范作用中学到了怎样去自疑。
  四、问题分类,灵活释疑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灵活释疑,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如果是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提出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同时可要求他们先存疑,在下面的学习中力求解疑;若是同学讨论后能释的疑,比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等自疑,通过学生初读课文,同学交流就能够解决,可将这类疑交给大家讨论,使之成为大家的疑,然后讨论解答;而对篇章结构、含义深刻的词句、文章写法的自疑,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学生自己无法解答,就要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等来释疑。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把预习放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要求学生自学时,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打上“√”,反之打上“?”。如此反复三遍,再将自学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与又产生的新问题列出来。之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辅助解决问题,或者与同组的同学交流阅读收获与疑问,尝試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再将学生合作之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列成第二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一课时学生列出来的问题有:“我很奇怪,这个种树人为什么每次都知道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他怎知道有几株树苗会枯萎?”“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再枯萎,种树的人也不用再来了?”等。经过这样一番“自读—自疑—自悟”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疑,而且学会了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释疑方法。
  其次还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查阅相关资料等。有时,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会产生一些联想,并有了解一些新知识的欲望,老师如果能解答,可适当补充一些,也可以不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阅读有关书籍,或询问某些专家……总之是指引释疑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求根问底的研究精神。例如,目前笔者结束《将相和》一文的教学时,学生提问:“和氏璧本来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怎么到了赵王的手里”笔者便向学生推荐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
  总之,自疑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改变学生不敢问,没机会问,无疑可问,不知道怎么问的局面,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给学生自疑的方法,灵活引导学生释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读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是学生领悟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高度重视。在读书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充分地朗读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美国和世界很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简要分析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应用的策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要】凭借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注意遵循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也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展示 形态渲染情感领悟哲理创造  凭借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注意遵循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规律,运用恰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怎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一、采取“情景联想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采取“精心导入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采取“情感渗透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采取“诵读领悟法”,从心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一、正确理解“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国务院(国发[2002]14号)文件指出:“在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形成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把双语教学教材建设列入当地教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