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属于社会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保障每一个公民都有尊严的劳动和生活,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共同任务。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纠纷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述集体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关键词:集体 政府 劳动法 劳动关系
劳动是人展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集体劳动关系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也在这些不同的领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一、集体劳动关系法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劳动关系的概念
集体劳动关系涉及多个领域,各个领域对于劳动关系的阐述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阐述通常都会提到工会、集体谈判、集体合同、职工民主参与等要素。鉴于此,我国目前对于法律意义上的集体劳动关系还没有达成共识。在笔者看来,集体劳动关系法所调整的集体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工会或其他劳动者组织与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之间,为维持或提高劳动者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以集体谈判、集体合同或职工参与等形式,发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
集体劳动关系法调整的集体劳动关系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具有团体性
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通常是工会或其他的劳动者组织。可以说,工会是集体劳动关系里面的代表性力量,影响力巨大。从各国立法情况来看,工会并非必须注册为社团法人,[1]但在司法工作中,大多都认可工会行为的法律效果,并在诉讼时对它赋予独立的地位。
2.团体利益意识具有开放性
集体劳动关系的利益意识与商业利益不同,它主要是以提高成员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为目标。集体劳动关系对直接的经济衡量标准没有那么看重,它更加受到一些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某些时候,甚至会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利益。
3.集体合同效力具有强制性
集体劳动关系团体性使劳动合同在集体劳动关系中具有强制性。在集体劳动关系中,集体合同大多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也就是说,一旦集体合同生效,双方合同当事人都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相应责任和义务。
(三)三方协商机制
三方协商机制是处理集体劳动关系的一种原则。三方协商机制指的是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主体不同利益的基本制度。主要分为国家级三方协商、产业一级协商、地方一级协商、企业一级协商四大类[2]。
二、工会
(一)工会体制
我国工会组织是一元体制,即中华全国总工会统领全国所有工会组织。我国《工会法》明确规定了工会的组织体系。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工会的最高领导机关,按行政区划建立的省级、市(县)级地方总工会是工会的地方领导机关。
(二)工会与集体劳动关系
工会的发展与集体劳动关系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劳动者在集体劳动中容易发生矛盾,却又缺乏一个合适的手段去解决矛盾冲突,于是化零为整的工会组织应运而生,工会的出现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便利条件。工会的发展使得有利于促进集体劳动关系立法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使得集体劳动关系更加成熟完善。
三、集体协商
集体协商又称为集体谈判。集体协商是在集体劳动关系中劳资双方利益竞争的重要手段。与集体谈判不同的是,集体谈判各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在集体协商过程中,工人只有建议权,最后具有决定权的是用人单位。[3]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并不是平等的。
一般而言,集体协商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这些程序和规则是集体协商得以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
四、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不仅仅是个别劳动合同的补充,还在劳动力市场和整个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与缓和作用。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集体合同与劳动联系紧密。集体合同是在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二者都有合同的基本属性。甚至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清楚的地方还起到补充作用。但是,就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而言,二者的目、当事人、合同内容、生效条件等方面又有所差异。
五、职工民主参与
职工民主参与,一般是指职工通过一定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并分享相关信息的民主机制。职工民主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根本上而言,可分为组织性参与、代表性参与、岗位性参与、个体性参与、利益性参与。
职工民主参与体现了公平法制的精神,拓宽劳动者参与渠道,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产业民主中的制衡性与均衡性,也体现了产业民主的效率性与公平性,有助于实现劳资共同利益、劳资关系的合作性与民主性。
集体劳动关系法,促进了集体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助于保护政治经济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刘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程延园.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N].《教學与研究》,2004-02-15(4)
关键词:集体 政府 劳动法 劳动关系
劳动是人展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集体劳动关系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也在这些不同的领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一、集体劳动关系法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劳动关系的概念
集体劳动关系涉及多个领域,各个领域对于劳动关系的阐述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阐述通常都会提到工会、集体谈判、集体合同、职工民主参与等要素。鉴于此,我国目前对于法律意义上的集体劳动关系还没有达成共识。在笔者看来,集体劳动关系法所调整的集体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工会或其他劳动者组织与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之间,为维持或提高劳动者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以集体谈判、集体合同或职工参与等形式,发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
集体劳动关系法调整的集体劳动关系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具有团体性
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通常是工会或其他的劳动者组织。可以说,工会是集体劳动关系里面的代表性力量,影响力巨大。从各国立法情况来看,工会并非必须注册为社团法人,[1]但在司法工作中,大多都认可工会行为的法律效果,并在诉讼时对它赋予独立的地位。
2.团体利益意识具有开放性
集体劳动关系的利益意识与商业利益不同,它主要是以提高成员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为目标。集体劳动关系对直接的经济衡量标准没有那么看重,它更加受到一些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某些时候,甚至会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利益。
3.集体合同效力具有强制性
集体劳动关系团体性使劳动合同在集体劳动关系中具有强制性。在集体劳动关系中,集体合同大多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也就是说,一旦集体合同生效,双方合同当事人都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相应责任和义务。
(三)三方协商机制
三方协商机制是处理集体劳动关系的一种原则。三方协商机制指的是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主体不同利益的基本制度。主要分为国家级三方协商、产业一级协商、地方一级协商、企业一级协商四大类[2]。
二、工会
(一)工会体制
我国工会组织是一元体制,即中华全国总工会统领全国所有工会组织。我国《工会法》明确规定了工会的组织体系。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工会的最高领导机关,按行政区划建立的省级、市(县)级地方总工会是工会的地方领导机关。
(二)工会与集体劳动关系
工会的发展与集体劳动关系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劳动者在集体劳动中容易发生矛盾,却又缺乏一个合适的手段去解决矛盾冲突,于是化零为整的工会组织应运而生,工会的出现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便利条件。工会的发展使得有利于促进集体劳动关系立法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使得集体劳动关系更加成熟完善。
三、集体协商
集体协商又称为集体谈判。集体协商是在集体劳动关系中劳资双方利益竞争的重要手段。与集体谈判不同的是,集体谈判各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在集体协商过程中,工人只有建议权,最后具有决定权的是用人单位。[3]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并不是平等的。
一般而言,集体协商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这些程序和规则是集体协商得以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
四、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不仅仅是个别劳动合同的补充,还在劳动力市场和整个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与缓和作用。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集体合同与劳动联系紧密。集体合同是在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二者都有合同的基本属性。甚至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清楚的地方还起到补充作用。但是,就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而言,二者的目、当事人、合同内容、生效条件等方面又有所差异。
五、职工民主参与
职工民主参与,一般是指职工通过一定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并分享相关信息的民主机制。职工民主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根本上而言,可分为组织性参与、代表性参与、岗位性参与、个体性参与、利益性参与。
职工民主参与体现了公平法制的精神,拓宽劳动者参与渠道,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产业民主中的制衡性与均衡性,也体现了产业民主的效率性与公平性,有助于实现劳资共同利益、劳资关系的合作性与民主性。
集体劳动关系法,促进了集体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助于保护政治经济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刘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程延园.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N].《教學与研究》,2004-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