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谏臣:我以包拯为榜样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仁宗的鼻尖曾有两次沾上大臣的唾沫,一次是包拯干的,另一次是谏官余靖干的。
  一次,仁宗准备修一座塔,为了避免大臣群起反对,他早早便下令退朝。余靖站了出来,挡住去路,厉声指责仁宗这次大错特错,并要求他立即改正自己的错误。仁宗当然不答应。
  余靖毫不客气,吹胡子瞪眼,将仁宗好一通教训,说他固执己见,十分不该;说他不听群众意见,让人失望;说他昏头昏脑,缺乏民主。无奈,仁宗只得让步,收回主张。
  余靖不修边幅,一身汗味,唾沫四溅,犹如下雨。仁宗嗅着汗味,脸上溅满唾沫,跑回后宫,又好气又好笑地道:“被一臭汉薰杀,喷唾在吾面上。”
  有人潇洒出尘,内心肮脏不堪;有人不修边幅,心却洁净如一朵莲花:余靖属于后者。
  一
  与包拯相比,余靖在耿直上丝毫不输,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因此,他与同时代的欧阳修、王素、蔡襄并名,被合称为“四名谏”。
  景祜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了一幅《百官图》,直指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吕夷简大急,唆使人上奏,说范仲淹拉党结派,离间君臣。仁宗当然听宰相的,立马下旨,让范仲淹去地方工作,而且下了一道诏书,禁止官员越职言事。余靖却拍案而起,矛头直指仁宗,说他上任以来多次处罚论及朝政之官,危害极大,“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余靖开了第一炮,欧阳修也怒不可遏,给谏官高若讷写了一封信,指责他身为谏官,不敢学余靖,不敢发一言以主持正义。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与高司谏书》。蔡襄更绝,写一首《四贤一不肖》诗,称范仲淹、余靖等人为贤人,高若讷为不肖之人。此诗一时传开,洛阳纸贵。辽国使者闻之,也买了此诗,带回国内。一时,余靖之名响彻海内外,世人皆知其骨节之硬,铮铮如钢。
  二
  余靖不仅有敢谏之名,而且他在外交上也颇有才干。
  仁宗时,西夏与宋朝多次发生战争,宋人连败,死伤无数。但是,西夏毕竟国小力薄,长期战争消耗不起,于是,西夏国主请和,愿意俯首称臣。仁宗也已准备好了红头文件。
  辽兴宗一听,以兵临境,说要为大宋出头。这是赤裸裸的兵戎威胁,大宋刚被西夏打败,现在又面对大辽的铁骑,朝廷人心不安,久议未决。这时,余靖又站了出来,不但指出辽兴宗的目的,而且自告奋勇,自愿出使辽国,阻止他们出兵。然后,余靖带着十余骑前去见辽兴宗。他长长一揖,口若悬河,直辩得辽国君主理屈词穷。
  余靖一次出使,可抵十万精兵,这算得书生出使的奇迹了。他不但见识敏锐,而且外交手腕灵活,注重实际。
  当时的宋朝在军事上虽不怎么样,但一直以正统自居,对辽国很是不屑一顾。因此,一切有关辽国的东西,他们都认为不如大宋。
  辽兴宗很想看看仁宗长什么样,便想派人将仁宗的像画下来,带回去供自己瞻仰,可宋人坚决不答应:中原上国皇帝的真容岂能让蛮夷观看?辽兴宗无奈,撑着下巴想了一会儿,让人画了自己的像,拿到宋朝去交换,结果还是不行。
  余靖则不同于其他读书人,他心胸开阔,见解深远,而且富有语言天赋。到了辽国没几天,他竟学会了契丹语,并能用契丹语与当地人交谈。辽人一看,这个大宋官员不是一副古板的样子,对他还是很和气的。
  可余靖这种灵活方法,在大宋的一些书呆子看来,是向辽国示弱,甚至是献媚讨好。尤其在出使中,余靖还用契丹语写诗,和辽兴宗唱和。辽兴宗看他有诚心,多次拉着他的手哈哈大笑,如同铁哥们儿一般。这更让大宋官员十分不满。于是,熄灭即将燃起的烽烟、还东北一片祥和天空的余靖,出使归来即被贬了官。
  三
  余靖的灵活不只表现在外交上,更表现在料敌对阵上。因此,在那个时代,他有一种独居高峰洞烛先机的能力。
  在对西夏的战事上,他和所有宋人一样,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可是,当西夏国主元昊提出讲和条件为岁币26万,满朝一致同意时,余靖却敏锐地看出其中的危机:当年澶渊之盟,宋予辽岁币30万,此次给西夏26万,辽国听说后,一定会要求增加岁币的,“无厌之求,自此始矣”。
  这话确实点中要害。如果答应了西夏的要求,虽安抚了西夏,却会激起辽国的不满,如将防夏之兵调去防辽,等于没有讲和,甚至会将战争扩大化。而且,刚从西夏战场上抽身的大宋,已经伤痕累累,是禁不住辽国猛揍的。余靖一番话,让一朝人醒悟。最终,宋夏议和,宋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
  由于余靖明军事,观形势,善应变,因此,余靖常常以一介书生的身份走上战争的最前沿。
  皇祜四年(1052年)四月,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族首领侬智高举兵反宋,连掠九郡,兵围广州。朝廷急忙起用在家丁忧的余靖,担任抗侬军前敌总司令。余靖采用釜底抽薪之法,先与离侬智高较近的交趾国王订约,后收买了当地一些酋长,使得侬智高没有兵源,没了后方,难以坐大。这为后来狄青出兵大败侬智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事后仁宗封赏立功之人时,余靖迁尚书工部侍郎。
  此乱已定,狄青马蹄嘚嘚,回京而去。而余靖仍留在广西,将侬智高余部彻底肃清,除去了大宋的一颗毒瘤。
  四
  1063年,余靖已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可是,他仍铁骨铮铮,高标于世。从他的身上,仍可见蔡襄当年诗中所言“斩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的气概。可是,他毕竟64岁了,发已白,牙已落,目已昏。
  时不时地,他会遥望故土的方向,会念及老家风物,念及故乡的一切。他渴望回归故乡。可是这竟然成了他的奢望。
  是年,英宗登基,拜余靖为工部尚书。第二年,他扶杖上车,回京述职,路染风寒,于江宁府的秦淮亭溘然长逝。第一次,大宋感到了他的重要,感到了他的伟大,为他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一个书生走了,留下一段风骨,他却将南粤人的人格,如一块碑,高高树立于历史的云烟里,供后人瞻仰、膜拜。
  他个人的人格,更如一朵莲花,洁净,清白,一尘不染,盛开在千年岁月里,从未凋谢。
  编辑/子玉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打响后,英国的坚船利炮一亮相,大清朝立刻满头是包。但在军情越发紧急的时刻,道光依然自我感觉良好,非常自信地调来一个新统帅——杨芳。谁知这位大将一来就做出了一桩让人笑掉大牙的事:他令部下四处活动,征集女性用的马桶,最好还是装粪尿的,在前线摆成一排,目的是破洋人的妖法。  其实,除了这点儿荒唐事,杨芳的确是清朝难得一见的传奇将军。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杨芳自幼心比天高,立志建功立业,读书武艺练
初二那年,接连几次测试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我很郁闷,每天上课都心不在焉。陈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在一个夜晚找到了我。  那天晚自习,教室里除了笔尖“沙沙”作响,再没有别的声音。“刘雯,出来一下。”一个熟悉的声音打破了宁静,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陈老师。  不会是今天上语文课时没有认真听,被陈老师发现了吧?天哪,我该怎么办!脑袋里“轰”的一声炸开,很多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仿佛有上千只蚂蚁一同咬我。  挪到教
到目前为止,日本教科书和日本历史学者都认为,美军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方面事先没有想到,是被美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最新资料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日本陆军对美国的原子弹研发一事一直密切关注。  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中有一个秘密部门叫特殊情报部。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特殊情报部在解读美军发出的密报中,发现了这支美军的特殊轰炸部队。日本陆军对美军的原子弹开发动向非常清楚,但是没有告诉日本国民。  1
今天又要公布考试成绩了,大家都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等待着“满分”老师的到来。我们的数学老师叫满凤兰,同学们都喜欢叫她“满分”老师。她有一头乌黑的短卷发,配上高挑的身材,总能使人联想到考试卷里的“100分”。  “噔、噔、噔……”一阵脚步声后,“满分”老师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闪亮登场。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半仰的小脸渴望却又害怕听到自己的成绩。就在此刻,“啪”的一声,老师把卷子摔到桌子上,大家心里一
玩刺激,不要安全
期刊
1938年,美国电视台还没有开播、电脑还没有诞生,穷困潦倒的美国人只能听广播。有媒体的地方就有大V,虽然广播大V们没有办法参与直播访谈,但至少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年,美国戏剧界天才奥森·韦尔斯才刚刚23岁,但他已经声震百老汇。他打算从戏剧界走向全美国,于是做了一个很酷的决定:把一部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改编成广播剧,并且以新闻节目的形式通过广播播出去。  于是,1938年万圣节那天晚上,哥伦比
蒋介石的姑姑蒋赛凤17岁出嫁,婚后产下一个女儿,唤作阿春。可惜蒋赛凤的丈夫英年早逝,撇下这对苦命的母女。同样不幸的还有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在蒋介石八岁时,蒋介石的父亲撒手人寰。王采玉在嫁给蒋介石的父亲之前嫁过人,因丈夫去世,才再嫁到蒋家,如今却再次成为寡妇,十分痛苦。  由于同病相怜,再加上是亲戚关系,王采玉和蒋赛凤经常来往,走得很近。而蒋介石和小表妹阿春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蒋赛凤每次到王采玉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城下,激战之后,尸骸遍地,血迹斑斑。城中,他无力地瘫软在椅中,面色疲惫地听着臣子的奏报:“陛下,我军全军覆没,京城……快守不住了”。从自己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明白,这样的结局不可避免,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刻来得这么快。  当年,他是大凉的皇太子,大凉周边有燕、赵、秦、汉诸国,他的父皇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而他,则在父皇的安排下习文练武,很快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储君,获得朝
有位才華横溢的网友手绘了一系列穿越水墨畫,在他的画里,古典人物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姿态……
绍熙四年(1193年),南宋官员陈傅良出任代理中书舍人(秘书),负责替皇帝草拟诏书。在陈傅良看来,要当一名好秘书绝不能唯命是从,必须坚持原则,不合理的诏书坚决不写。  當时,太监陈源仗着宋光宗宠信自己,专横跋扈、为所欲为,很多高官都不敢得罪他,陈傅良却不在乎这些。一次宋光宗对陈傅良说:“陈源对朕忠心耿耿,朕准备提拔他为内侍押班,你来写一份任命诏书吧。”陈傅良觉得不能让陈源这样的人得到重用,严词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