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里的声色之旅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r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终归是美好的,它是这偌大的上海世博园中一个贴近心灵的导游,让你徜徉于陌生世界的时候有所依偎,如同牵着一位老友的手
  
  上海世博会开馆已三个多月,本届世博会虽以“城市生活”冠名,却并未专注于某类特定的展示主题,因此参展各国乐得自由发挥,各擅胜场。历史悠久如埃及、墨西哥者,请出法老王和玛雅石碑镇馆,埃塞俄比亚甚至召唤来女始祖“露西”,意在昭示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工业列强如德国、瑞典者,以高科技描绘未来世界的崭新蓝图,给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法国人用美食征服老饕的肠胃、伊朗人用波斯地毯重演《天方夜谭》,丹麦邀来国宝“小美人鱼”助阵,而风光旖旎如新西兰、挪威者,更将功夫做到城市之外,用青山秀水唤起观者回归大自然的渴望。
  虽然各国策展人在上海世博会上竞相标新立异,但他们在一种媒介的运用上却殊途同归,更唯恐其效果不够醒目——那就是在几乎每一座世博馆里,都占有重要位置的电影幕墙。
  以影像的形式拓展世博场馆的时空界限,为到访者营造一个更为丰富、多义的文化空间,是各国策展人在世博馆内设置电影环节的基本理念。呈现在上海世博园里的光影游戏却是各尽其美。从类型上说,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馆内,循环放映的是专为此次世博会拍摄的纪录片;西班牙、希腊和台湾馆以斑斓的影像展示本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波黑共和国与罗马尼亚等国在展馆内放映的是曾经风靡中国的老电影;而德国、奥地利、巴西诸国则将互动的乐趣添加于影像装置上,令参观者得以亲身体验异国的声色。
  
  命题作文显各方电影文化
  
  如果以上映影片的声势而论,东道主中国馆可谓首屈一指。在气势雄浑的中国国家馆第三层放映厅里,一幅巨型的三折银幕上交替放映着两部时长8分钟的“大片”:陆川执导的《历程》与郑大圣执导的《和谐中国》。《历程》通过一个家庭四代人的成长与迁徙,展现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迅猛无匹的城市化历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座座飞速扩张的城市与一代代中国人的建设梦想交相辉映,期间还穿插着汶川地震与重建的场面。油画般厚重的视觉效果、宏大的叙事视角以及强烈的情感投射,令这部短片颇得史诗电影之意。
  与《历程》所散发的雄性气息相比,上海籍导演郑大圣操刀的《和谐中国》显得有些阴柔而古典,特别是水墨在影片中的运用,尤其富于古中国式的艺术韵味。“彩墨动画是中国电影人的独得之秘,”郑大圣颇为自豪于这一传统技法呈现出来的光影效果,“我们展现给全世界的不应只是中国特色,而必须是唯有中国人才掌握的影像工艺,水墨之于《和谐中国》,正是这种无法复制的绝色价值。”
  中国国家馆另一件堪称“绝色”的影像作品,是“智慧长河”展区中一幅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蔚为壮观地舒展于百余米长的展馆墙壁上。《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汴梁城繁华的市井生活,遥遥呼应了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主题。壁画中的亭台楼阁、桥梁道路一如宋人的原作,只是画中人——舟子、游客、酒徒、女伎——却纷纷行动起来,行走说笑、买卖游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更不时地变换着晨昏昼夜,让参观者宛如隔着一扇历史的舷窗,观望近千年前中国古人的生活。
  如果说中国国家馆的影像叙事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诉求、文化符号和政治使命,以至于庄重有余而亲和力欠奉,那么美国馆所展示的影片《花园》,更侧重于平凡之中见真情的生活感悟。这部8分钟的短片讲述一名心怀梦想的美国小姑娘,决心改变社区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她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的蓝图,热忱地召唤邻居们共同参与到开荒种花的工作中来。虽然遭遇了种种困难,但美丽的街心花园终于在社区居民的手中大功告成。原本冷漠、麻木的邻居也找回了久违的友情和欢乐。从电影主题而言,《花园》传递的是一种乐观互助的社区精神,更可以扩展解读为“美国梦”的实现历程:拥抱挑战、团结合作以及不屈不挠的进取意志。美国制片人娴熟地运用电影技巧,将一则短小的寓言讲述得清新流畅,在情感的层面吸引住匆匆来去的游客,更以震撼性的巨幕影像和风雨沾襟的真实触感,留给观影者鲜明的印象。5月25日,美国馆邀来主演《花园》的小演员瑞恩·斯宾塞,与观众互动,营造出好莱坞式的“明星效应”。从这个方面上说,美国人对电影文化的掌控的确技高一筹。
  在世博馆内放映专场电影的参展国还有澳大利亚。在澳洲展馆第一活动区的坡道上,有一幅造型独特的钻石型银幕,随时上映着一部名为《姊妹》的纪录片。这部时长20多分钟的作品,介绍了21名澳、中两国的杰出女性,讲述这些在不同领域成就斐然的女艺术家、科学家、商人、志愿者和环保人士,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奉献。譬如在艺术家环节,澳洲女画家古鲁姆布·玉努萍古与山东剪纸女艺人朱曼华结成了一对精神上的“姊妹”。前者以原住民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为依托,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作品,后者则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国剪纸技艺,以剪刀和红纸诉说内心的情感。《姊妹》是由澳大利亚女导演安妮·维纳布勒斯耗时一年完成的纪录片作品,更是一部当代中、澳两国女性的光影口述史。
  除了《姊妹》之外,澳大利亚在世博馆内还拥有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环形剧场,在剧场中央,是一座由六块屏幕组成的立体影像放映系统,为散坐其间的观众上映澳大利亚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流光溢彩的城市生活。这个被命名为“发现”的电影放映区,是澳大利亚馆的核心地带,新奇动感的屏幕、鲜活精美的画面总是令剧场内座无虚席。“我最喜欢在影片开始前坐在剧场的角落里,默默地观察中国观众们的反应。”澳大利亚馆女馆长萨琳德描述她的观感。
  
  导引梦幻之旅
  
  同样尽享赞美掌声的还有被称作“大篮子”的西班牙馆。为本届西班牙世博馆提供创意的策展人,是三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西班牙电影导演:有“情色电影大师”之称的比格斯·鲁纳、纪录片老导演巴西里奥·马丁·帕蒂诺和新世代女导演伊莎贝尔·柯赛特。比格斯·鲁纳在拍摄电影之前,便是享有盛誉的设计师,他将西班牙世博馆的第一个展厅命名为“起源”,打造成一座史前风格的岩洞,再在幽深的洞窟里用光影细描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流变:从奔腾的海浪、远古的化石到原始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从美艳的弗拉明戈舞者、狂热的奔牛节现场再到挥舞球拍的西班牙网球王子纳达尔,华美的影像语言在这座神秘的洞窟内恣意挥洒。
  不过,参观者一旦进入第二展厅“城市”,又会被老导演巴西里奥冷静、朴素的记录影像静下心来,悉心注视着高低错落的屏幕上放映的西班牙城市生活。无论是黑白影像所回忆的老城故事,还是彩色画面所捕捉的鲜活景象,都悄然叩响我们的心弦,仿佛正徘徊于一座古老的西班牙小镇,聆听着不远处的小酒馆里传来酣畅而苍凉的吉他声。
  如果你认为“城市”的影像太过肃穆、理性,不妨继续行走,到西班牙女导演伊莎贝尔·柯赛特主持的第三展厅“孩子”看些新奇的内容。曾经拍摄过《挽歌》《东京之声地图》的柯赛特为世博会拍摄了很多婴儿牙牙学语的画面,但她的神来之笔还是从好莱坞道具公司那里定制了一个身高6.5米的洋娃娃——表情丰富、能说会笑的“小米宝宝”。在这个象征着人类未来的孩子身边,是一些稚拙有趣的卡通短片,表现出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
  三位西班牙电影导演联袂构造的展馆影像,将整座西班牙馆编织成一部凝固却空灵的电影,在艺术创意和视听效果方面,都堪称是本届世博会的压轴之作。在8月下旬的西班牙国家馆日,还将举行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的新片《弗拉明戈,弗拉明戈》的世界首映式。
  虽然没有西班牙馆显赫的全明星阵容,但是以电影人为主创者的场馆在上海世博会也并不罕见。譬如丹麦馆的场馆设计同样交给了该国一位电影导演:马丁·德·舒拉。这位曾经担任过《爱情拼图》等影片艺术指导的电影人尽管没有拉斯·冯·特尔出名,却也是北欧电影圈中的行家里手,导演、编剧、摄影、动画、视效无不涉猎。他为丹麦世博馆设计了“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如何娱乐”和“我们如何设想未来”三部曲,通过一系列短片,讲述丹麦人对于高质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心得。这些影像作品投映于环绕在“小美人鱼”雕像四周的墙壁上,令这个童话之国的游览历程,如同步入一篇清新而优美的光影童话。
  与这两个欧洲电影王国异曲同工的,还有来自南半球的新西兰馆。应该说,《指环王》《纳尼亚传奇》等一系列魔幻电影的拍摄,改变了新西兰的国家形象,在这些影片问世之前,新西兰只是“羊毛产区”的代名词,但是,当《指环王》三部曲横空出世之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却成为魔幻世界的现实写照,吸引了无数寻找梦幻岛的影迷。正因如此,上海世博会的新西兰展馆也成了《指环王》特效团队施展才华的舞台,无论是《指环王》国际巡展的游客体验专家,还是其音乐制作团队,都参与到这一展馆的设计之中,令新西兰的“毛利人神话”主题得以辉煌呈现。特别是在新西兰场馆的屋顶花园,屹立着一株鲜花盛开的参天巨树,这是由电影《金刚》的植物置景大师金·加莱特专门为上海世博会制作的“新西兰圣诞树”。
  
  怀旧唤起集体记忆
  
  在众多拥有影像环节的世博展馆中,波黑共和国馆是颇为特殊的一员。没有高科技的放映设备和豪华的电影院,波黑馆内却陈列着几副电影场景的沙盘模型,更在屏幕上放映着一部令很多中国人怀念不已的前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经在70年代风靡中国的瓦尔特,是那个时代的银幕偶像。“大地在颤抖,仿佛空气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这段脍炙人口的电影台词,更是一度家喻户晓。世博会期间,热点资源匮乏的波黑共和国求助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甚至邀请扮演瓦尔特的老演员韦利米尔·巴塔·基沃金诺维奇现身波黑馆,为这个饱经战乱的美丽国家助阵。“所有见到他的人都很狂热,争着向他索要签名。”波黑馆的媒体专员芮帆感慨道,“他已经那么老了,还如此受欢迎,这真是一部经典的电影……”
  另一座以老电影吸引中国观众的世博馆,是被称作“青苹果”的罗马尼亚馆。和前南斯拉夫电影引入中国的时代接近,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很多罗马尼亚电影也纷纷登上中国的银幕,成为轰动一时的热映之作。“当我遇见中国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都会提到一些罗马尼亚的老电影,这曾让我非常惊喜。”罗马尼亚馆的馆长费迪南·纳吉告诉我们,“能通过电影介绍我们的国家,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罗马尼亚的历史和现状,也是我们在上海世博会上的文化使命。”本次世博会,罗马尼亚馆将半个世纪之前拍摄的《勇敢的米哈伊》《斯特凡大公》等经典之作列入展映名单,同样也是期待着以这些老电影唤回中国人对罗马尼亚的美好印象。
  告别了时代的集体记忆,游览者还可以徘徊在法国馆的影像墙前,回味黑白光影中永恒的巴黎往事,更不妨漫步于奥地利馆四季轮回的维也纳老城,邀美丽的茜茜公主诉说那段不朽的爱情……电影终归是美好的,它是这偌大的上海世博园中一个贴近心灵的导游,让你徜徉于陌生世界的时候有所依偎,如同牵着一位老友的手,如同在背包浪游的旅程中一声温暖的召唤。当一切繁华消散于时间的流转,至少还有一册光影能慰藉我们驿动的心灵。★
其他文献
英国伦敦的水晶宫,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都是历届世博会为举办地留下的标志性建筑。我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东方之冠,以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为中国馆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馆——东方之冠,了解上海世博会。    一、设计理念解读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