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大多数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却不愿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而总是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归纳整理为某种思路、模式或结论,然后直接“塞”给学生,在大量反复操练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严重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厌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效益
一、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接受,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过程,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工具学科,但它精练的定义,严密的推理论证,具有丰富内涵的公式呈现在书本上却是干巴巴的条文。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必然會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一点我想老师们应该有深刻的领会,现行的教材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许多改进。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求知心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有“日历中的方程”这类题目,上课前教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张一个月的日历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个“猜日历”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将日历中竖列相邻的三天数字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这三天究竟是几号,在老师“猜”对日期后,学生肯定就会思考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利用类似的经验,自己将方案找出来,并能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读、说、做、议、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愉悦、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构建良好的平台。对于这类探究型的题目,学生可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探索出规律,再得出结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述结论的推导过程。这样,通过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归纳得出多种不同方法。学生在体验与探索、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落实双基、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还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深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初中数学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或交流。例如: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中的函数;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中的三角函数;在有关空间图形的介绍中的截一个几何体、三视图;有关平面图形的发展变化问题中的三角形的变化;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中的数形结合等等。总之,随着教改的深入,数学教学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用新的教学理论,突破传统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高作初级中学)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效益
一、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接受,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过程,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工具学科,但它精练的定义,严密的推理论证,具有丰富内涵的公式呈现在书本上却是干巴巴的条文。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必然會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一点我想老师们应该有深刻的领会,现行的教材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许多改进。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求知心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有“日历中的方程”这类题目,上课前教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张一个月的日历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个“猜日历”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将日历中竖列相邻的三天数字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这三天究竟是几号,在老师“猜”对日期后,学生肯定就会思考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利用类似的经验,自己将方案找出来,并能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读、说、做、议、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愉悦、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构建良好的平台。对于这类探究型的题目,学生可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探索出规律,再得出结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述结论的推导过程。这样,通过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归纳得出多种不同方法。学生在体验与探索、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落实双基、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还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深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初中数学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或交流。例如: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中的函数;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中的三角函数;在有关空间图形的介绍中的截一个几何体、三视图;有关平面图形的发展变化问题中的三角形的变化;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中的数形结合等等。总之,随着教改的深入,数学教学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用新的教学理论,突破传统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高作初级中学)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