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最易接受新鲜事物。在农村阅读资源匮乏,除所发的教科书外,其他阅读途径极少。这就需要教师就地取材,寻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阅读资源。首先,笔者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多看动画片、学生节目,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中皆有,只要去看书,就会觉得看书比看电视更有意思,从而把学生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书。其次,笔者针对学生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晨读课、班队课给学生们讲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寓言,并告诉他们这都是教师从书中看到的。“如果你们也想变成‘故事大王’的话,就去看书吧!”这样做,既树立了阅读的榜样,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无形中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看书,进而让学生沉醉于书的海洋中去,尽情体会书的魅力和阅读的喜悦。
二、选好读物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段和高段的學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了《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体裁应多样,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三、培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可利用略读课文简明扼要的特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反复阅读,再叫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训练了他们从中体会中心思想的能力,更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外阅读训练。例如,低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两天能读一篇简短的文章;中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天读一篇简短的文章,每周能背一首古诗,两个成语等;高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45分钟,要有坚持天天读书的习惯,每天一两篇文章,每周背两到三首古诗、两个成语、两条名人名言等。这样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和“班级图书馆”,形成一个阅读氛围,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
四、授之以渔
农村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和条件较差,往往不知怎样去阅读,在阅读的方法上,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懂得了阅读方法,就会顺利地进行阅读。如阅读一份报纸,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快速浏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查找资料则可采用“目标—搜索—泛读—精读”的筛选式阅读方法。学生碰到不懂的字词,教师就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来阅读,教师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或写读书笔记。只要学生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就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合作交流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不会收到实效。学校给各班制作了图书柜,并充实了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课间课余随时借还,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扩大成果,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持续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总之,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因地制宜,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才能使他们能自觉地去阅读,去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最易接受新鲜事物。在农村阅读资源匮乏,除所发的教科书外,其他阅读途径极少。这就需要教师就地取材,寻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阅读资源。首先,笔者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多看动画片、学生节目,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中皆有,只要去看书,就会觉得看书比看电视更有意思,从而把学生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书。其次,笔者针对学生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晨读课、班队课给学生们讲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寓言,并告诉他们这都是教师从书中看到的。“如果你们也想变成‘故事大王’的话,就去看书吧!”这样做,既树立了阅读的榜样,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无形中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看书,进而让学生沉醉于书的海洋中去,尽情体会书的魅力和阅读的喜悦。
二、选好读物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段和高段的學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了《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体裁应多样,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三、培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可利用略读课文简明扼要的特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反复阅读,再叫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训练了他们从中体会中心思想的能力,更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外阅读训练。例如,低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两天能读一篇简短的文章;中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天读一篇简短的文章,每周能背一首古诗,两个成语等;高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45分钟,要有坚持天天读书的习惯,每天一两篇文章,每周背两到三首古诗、两个成语、两条名人名言等。这样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和“班级图书馆”,形成一个阅读氛围,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
四、授之以渔
农村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和条件较差,往往不知怎样去阅读,在阅读的方法上,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懂得了阅读方法,就会顺利地进行阅读。如阅读一份报纸,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快速浏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查找资料则可采用“目标—搜索—泛读—精读”的筛选式阅读方法。学生碰到不懂的字词,教师就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来阅读,教师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或写读书笔记。只要学生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就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合作交流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不会收到实效。学校给各班制作了图书柜,并充实了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课间课余随时借还,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扩大成果,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持续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总之,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因地制宜,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才能使他们能自觉地去阅读,去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