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全球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是新工业革命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伴随着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对机器人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对目前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我校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实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等方面提出了工业机器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工业革命;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1.背景介绍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工业4.0”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传统工业强国无不高度重视全面信息化对制造业已有和潜在的影响,思考及采取对策加速自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期占领未来国际较量的战略制高点[1]。为了应对全球工业4.0浪潮。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战略指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战略措施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将成为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和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2、机器人产业调查
(1)人才需求数量与质量
由于劳动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仍加速增长。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工业机器人和六轴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国家积极主导经济发展转型,境内劳力密集的低端制造业正逐渐转型为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业,物联网、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给智能装备驱动更为明显。因此企业对高度自动化的需求日渐增加,带动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量快速增长。未来8年内机器人相关行业岗位需求20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工业机器人本体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等岗位从业人员80万人以上。
(2)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现阶段对工业机器人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1)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安装、调试与维护工程师。主要在机器人应用企业从事机器人技术的安装、调试、测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
(2)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人才。主要包括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离线编程、仿真、方案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人机界面智能监控和项目管理。
(3)系统集成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主要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售后机器人的安装、编程、调试、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维护和保养等技术服务,以及对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修与运行管理工作。
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中,以研发人才最为紧缺,但其市场需求量总体较小;以安装、维护和调式为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最大,无论从人才需求总量和职业能力来看,都存在较大的需求潜力。
3、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内涵
①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编程、维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②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设置以周边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对接原则,在对职业岗位的行业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明确毕业条件,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③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大课程模块构成。课程体系按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学习模块、进行实践操作的逻辑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学生能力为导向,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的原则,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知识传授,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工学交替。
④师资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建立一支以高级职称为专业带头人,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骨干、企业相关技术技能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建设的情况,适时引进工业机器人专业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⑤实习实训
建设“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构造、故障诊断与维护维修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应用综合实训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4个校内专业实训室。积极实施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等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定期去企业实习、实训。
4、总结
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普通高职高专装备制造大类下的一门新设专业。旨在培养满足服务制造产业需求的,满足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对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的人才。培养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熟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和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智能制造,尤其是装备制造的智能化对人才的需求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和探索工業机器人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懿文.“工业4.0”赛跑——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现状及战略布局[J].计算机世界,2016.4.
[2]姚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5:43-45
[3]陈彬吕世霞.“工业机器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294);73-74
[4]程仙国,孙慧平,李占涛.《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4):104-108
[5]陈小艳,沈洁.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5),21-22
[6]蒋庆斌,朱平,陈小艳,周斌.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61-64.
(作者单位:1.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2.重庆交通大学)
关键词:工业革命;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1.背景介绍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工业4.0”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传统工业强国无不高度重视全面信息化对制造业已有和潜在的影响,思考及采取对策加速自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期占领未来国际较量的战略制高点[1]。为了应对全球工业4.0浪潮。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战略指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战略措施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将成为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和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2、机器人产业调查
(1)人才需求数量与质量
由于劳动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仍加速增长。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工业机器人和六轴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国家积极主导经济发展转型,境内劳力密集的低端制造业正逐渐转型为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业,物联网、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给智能装备驱动更为明显。因此企业对高度自动化的需求日渐增加,带动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量快速增长。未来8年内机器人相关行业岗位需求20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工业机器人本体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等岗位从业人员80万人以上。
(2)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现阶段对工业机器人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1)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安装、调试与维护工程师。主要在机器人应用企业从事机器人技术的安装、调试、测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
(2)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人才。主要包括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离线编程、仿真、方案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人机界面智能监控和项目管理。
(3)系统集成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主要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售后机器人的安装、编程、调试、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维护和保养等技术服务,以及对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修与运行管理工作。
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中,以研发人才最为紧缺,但其市场需求量总体较小;以安装、维护和调式为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最大,无论从人才需求总量和职业能力来看,都存在较大的需求潜力。
3、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内涵
①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编程、维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②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设置以周边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对接原则,在对职业岗位的行业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明确毕业条件,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③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大课程模块构成。课程体系按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学习模块、进行实践操作的逻辑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学生能力为导向,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的原则,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知识传授,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工学交替。
④师资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建立一支以高级职称为专业带头人,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骨干、企业相关技术技能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建设的情况,适时引进工业机器人专业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⑤实习实训
建设“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构造、故障诊断与维护维修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应用综合实训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4个校内专业实训室。积极实施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等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定期去企业实习、实训。
4、总结
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普通高职高专装备制造大类下的一门新设专业。旨在培养满足服务制造产业需求的,满足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对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的人才。培养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熟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和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智能制造,尤其是装备制造的智能化对人才的需求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和探索工業机器人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懿文.“工业4.0”赛跑——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现状及战略布局[J].计算机世界,2016.4.
[2]姚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5:43-45
[3]陈彬吕世霞.“工业机器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294);73-74
[4]程仙国,孙慧平,李占涛.《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4):104-108
[5]陈小艳,沈洁.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5),21-22
[6]蒋庆斌,朱平,陈小艳,周斌.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61-64.
(作者单位:1.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2.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