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说:“很多家长把孩子不守规矩当作活泼可爱,把不讲道理当作独立自主。这种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教育。”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孩子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而成人的第一课则是有规则意识。所以,家庭教育绝不能丢掉“规矩”,否则孩子就可能因为“无法无天”而害人害己。
讲规矩不是封建陋习
(孙先生,37岁,高中语文老师)
我生活的這座城市,曾发生一起这样的新闻事件:一名小男孩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开车,这一幕被道路监控拍了下来。交警找到车主,得知驾车的孩子是他儿子,刚满9岁。原来,这个孩子跟妈妈一起驾车出行,车由妈妈驾驶,但儿子觉得开车好玩,缠着妈妈非要体验一下。妈妈认为儿子有过开玩具车的经验,就把方向盘交给了孩子。最终,交警对孩子的妈妈予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这则新闻引发了我与同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孩子肆意妄为,家长心存侥幸,是在鼓励孩子挑战规则。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已不是个别现象。
古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时过境迁,我们发现当独生子女成为家长之后,他们教育出的孩子们懂“规矩”的越来越少。有家长把规矩视为过时的封建陋习,把孩子的违规行为看作天真活泼、大胆尝试,不阻止不教育。这样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会走很多冤枉路,甚至处处碰壁。
我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社会是有规则的。比如:先来后到,要自觉排队;红灯停,绿灯行;你制造的垃圾要自觉扔进垃圾桶;公共场所不能喧哗,电影院里要把手机静音……很多规矩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早就总结好的,我们从小就要熟稔于心。比如: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与肩挑小贩莫讨便宜;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食勿响舌,咽勿鸣喉;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我与爱人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遇见长辈,主动打招呼;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身后;吃饭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参加亲友同事的喜宴,要说吉利话,尽量面带笑容;参加葬礼要穿黑色正装,全程不能笑;邻里有丧事,不在附近高声搅扰……
有一次,我带着两个孩子坐公交车。急刹车时,我家大宝手里的豆浆洒在了地上。我马上带着他与3岁的弟弟一起擦。车子晃晃悠悠,为了擦干净地上的豆浆,我们用光了两包纸巾。我还教大宝跟别人讨来一包纸巾,才把地板彻底擦拭干净。两个孩子非常顺服,全程近十分钟都在用力擦地,受到乘客们一致夸赞。
我一直教育孩子们遵守公共规则。所谓的公共规则,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公共场所,你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走的时候就该是什么样子。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明白从小讲规矩不是很刻意地去做什么、去取悦谁,而是一种家风。我们对“规矩”的理解,不是要教育孩子做循规蹈矩的“机器人”,而是行为不逾矩,有公德心,讲秩序,让别人觉得舒服。
我家大宝今年读五年级,亲友们都说他有规矩,讲文明,招人喜欢。比如,上电梯,他一定会摁住延时按钮,等所有人进来再关门。若有门帘,他一定会举着,等人通过后才放下。家里两位友人来访,其中一人逗他:“我们两个谁更好看?”他一一罗列两人的优点,没有做比较、分高下。每次出门,他都会跟家里长辈打招呼,自己去哪里,何时回来,会交代得很清楚。二宝处处效仿大宝,在幼儿园也是老师喜欢的孩子。
为什么要从小教孩子有规有矩呢?我认为是为了孩子将来人生更顺遂——一个明白规则、遵规守矩的人,会像一缕春风,让身边的人觉得舒适,进而成为自己最好的“保护伞”,最大的竞争力。
在该立规矩的事情上不容商量
(张女士,34岁,副研究员)
去年暑假,我到外地进修两个月。其间,我爸妈在我家帮我照顾孩子。
老人们爱用巧克力诱惑孩子吃蔬菜。一来二去,我4岁的儿子学会了跟大人讲条件:“我先吃巧克力,再吃蔬菜!”像吃饭、刷牙、收拾玩具这种自己的分内事,他也会讨价还价。
我进修结束回到家,发现儿子完全变了样。叫他午睡起床,他撒娇要我给他穿衣服。被我拒绝后,他说:“那你给我买冰激凌。”到了吃饭的时间,他又说:“你让我看电视,要不我就不吃饭!”坐电梯下楼的时候,我让他跟邻居打招呼,他又提条件:“那你答应给我买棒棒糖……”
这种“凡事都要谈条件”的情况,逐渐破坏了我给他立的很多规矩。老人们觉得孩子学会谈条件是聪明的表现。我却觉得在规则范围之内的讨价还价应该鼓励,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批判性思维,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不希望他处处无视规则,甚至逾越规则任性而为。
次日吃饭时,儿子又说我奖励他巧克力他才吃蔬菜。我明确地告诉他:“不管你吃还是不吃饭,都不会有巧克力,因为吃饭是你的分内事。如果你不想吃,可以直接告诉我。如果你晚上肚子饿,没有人单独给你做饭。如果不吃,你现在就可以离开餐桌。”当我摆出一副“你爱吃不吃”的架势时,他反而乖乖地吃饭了。
晚上,我找了几本相关家教主题的绘本。借助绘本故事,我告诉儿子,很多规则是绝对不可以讨价还价的。比如,过马路要牵着大人的手,公共场所不乱跑、不大声喧哗,不能破坏公物等,都必须遵守,没有商量的余地。再比如,已约定的规则也不能讨价还价,说好了晚上8:30洗脸刷牙、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一周只买一次巧克力,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与儿子谈完,我又跟父母沟通,提出“明确底线、适度放手”的原则,跟他们交代了我跟儿子明确约定的规则,要求他们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但我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很难对外孙坚持原则,于是我叮嘱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推给我,比如当孩子讨价还价的时候,对孩子说:“我们只能按规则去做,你要讨价还价,就去找你妈妈。”
如今,通过一家人共同努力,我儿子凡事都要提条件的毛病已被彻底纠正。
教孩子守规矩的科学方法
(方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无规矩不成方圆,也谈不上教育。
规矩,包括两方面。对外,孩子要遵守社会规则与社交礼仪。对内,要敬老爱幼,要知错认错并勇于改正。
家长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做:
擬订家庭公约并共同遵照执行
在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前提下,拟订一份家长与孩子都要遵守的家庭公约,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家长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制订这些规则。而且执行公约要一致,如父母说法不一,或祖辈宠溺孩子破坏公约,都不利于公约执行。只有全家人共同遵守,公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建议采用“自然承担后果法”
家庭公约或家规,家庭成员违反后,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我们反对打骂与体罚,提倡“自然承担后果法”——让孩子体验到破坏规则的后果,痛定思痛后有所觉醒。家长要放手让孩子承担,不要心疼孩子。当孩子能够从一件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自然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些后果包括:
弥补——孩子弄脏了地板,就让他自己清理;赖床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多背几首古诗。
面壁——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可以稍微延长面壁时间,直到孩子认识到错误再跟他讲道理。
隔离——孩子打骂同伴或兄弟姐妹时,把他单独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看着别人其乐融融地玩耍,而他只能眼巴巴地羡慕。这能让孩子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胜过一切打骂。
暂停某些权益——孩子触犯规则时,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的某些权益,比如玩玩具的时间、去同学家做客的机会等。要耐心地告诉孩子,因为他做错了事,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当他表现好的时候,才能恢复权益。
要求孩子承担后果的时候,我们要态度和善。切记,教孩子守规矩≠责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情绪,应该简单明了地指出错误,让孩子承担后果,再耐心地教育。
设立家规的时候,要给孩子胜任感
给孩子提要求、定规矩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考虑到孩子能否胜任。所谓的胜任,就是凭孩子的能力能够做到。比如孩子刚学吃饭时,肯定会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如果父母一上来就指责孩子“吃得乱七八糟”,孩子的胜任感就会受到打击。如果我们先鼓励,告诉孩子,饭菜掉到餐桌上就立刻捡回碗里,孩子就会抱着一种胜任的心态去做。等到孩子吃得很熟练了,他可能又会把饭菜当玩具来糟蹋,这时候我们再立规矩:吃饭时不能玩,饭菜不可以糟蹋。
家规可以有一定的弹性,但不能随意改变
当孩子触犯家规时,家长要先保持中立,听孩子解释,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相关的家庭公约是否合理。
仍以吃饭为例。四五岁的孩子,吃饭时可能会在盘中挑挑拣拣。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假如酒席上有个大人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挑走,你喜欢他吗?”如果孩子还是不改,家长可以给他分餐,禁止他从公共的盘子里夹菜。
如果孩子抱怨聚餐太无聊,家长应换位思考,适度允许孩子离开餐桌透透气,或让小朋友们单独坐一桌。但对于浪费粮食、搅扰他人就餐的行为,一定要严厉制止,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应该受到何种惩罚,比如适当罚站等。
家规必须要有,但不能教条化。小朋友被框得太死,可能导致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家长实施管教。不同的家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订立家规,并保持适当的弹性。比如睡前孩子要多听一会儿故事、跟小朋友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可以有所变通。
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真谛是爱
作家毕淑敏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无论是社会规则还是家规家风,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得利益、得好处,好好生活下去。家长可以借助一些绘本、动画片、故事书,来跟孩子讲明这个道理,同时用一些新闻案例来告诉孩子,不遵守规则的严重后果。
【编辑:冯士军】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说:“很多家长把孩子不守规矩当作活泼可爱,把不讲道理当作独立自主。这种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教育。”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孩子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而成人的第一课则是有规则意识。所以,家庭教育绝不能丢掉“规矩”,否则孩子就可能因为“无法无天”而害人害己。
讲规矩不是封建陋习
(孙先生,37岁,高中语文老师)
我生活的這座城市,曾发生一起这样的新闻事件:一名小男孩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开车,这一幕被道路监控拍了下来。交警找到车主,得知驾车的孩子是他儿子,刚满9岁。原来,这个孩子跟妈妈一起驾车出行,车由妈妈驾驶,但儿子觉得开车好玩,缠着妈妈非要体验一下。妈妈认为儿子有过开玩具车的经验,就把方向盘交给了孩子。最终,交警对孩子的妈妈予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这则新闻引发了我与同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孩子肆意妄为,家长心存侥幸,是在鼓励孩子挑战规则。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已不是个别现象。
古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时过境迁,我们发现当独生子女成为家长之后,他们教育出的孩子们懂“规矩”的越来越少。有家长把规矩视为过时的封建陋习,把孩子的违规行为看作天真活泼、大胆尝试,不阻止不教育。这样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会走很多冤枉路,甚至处处碰壁。
我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社会是有规则的。比如:先来后到,要自觉排队;红灯停,绿灯行;你制造的垃圾要自觉扔进垃圾桶;公共场所不能喧哗,电影院里要把手机静音……很多规矩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早就总结好的,我们从小就要熟稔于心。比如: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与肩挑小贩莫讨便宜;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食勿响舌,咽勿鸣喉;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我与爱人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遇见长辈,主动打招呼;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身后;吃饭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参加亲友同事的喜宴,要说吉利话,尽量面带笑容;参加葬礼要穿黑色正装,全程不能笑;邻里有丧事,不在附近高声搅扰……
有一次,我带着两个孩子坐公交车。急刹车时,我家大宝手里的豆浆洒在了地上。我马上带着他与3岁的弟弟一起擦。车子晃晃悠悠,为了擦干净地上的豆浆,我们用光了两包纸巾。我还教大宝跟别人讨来一包纸巾,才把地板彻底擦拭干净。两个孩子非常顺服,全程近十分钟都在用力擦地,受到乘客们一致夸赞。
我一直教育孩子们遵守公共规则。所谓的公共规则,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公共场所,你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走的时候就该是什么样子。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明白从小讲规矩不是很刻意地去做什么、去取悦谁,而是一种家风。我们对“规矩”的理解,不是要教育孩子做循规蹈矩的“机器人”,而是行为不逾矩,有公德心,讲秩序,让别人觉得舒服。
我家大宝今年读五年级,亲友们都说他有规矩,讲文明,招人喜欢。比如,上电梯,他一定会摁住延时按钮,等所有人进来再关门。若有门帘,他一定会举着,等人通过后才放下。家里两位友人来访,其中一人逗他:“我们两个谁更好看?”他一一罗列两人的优点,没有做比较、分高下。每次出门,他都会跟家里长辈打招呼,自己去哪里,何时回来,会交代得很清楚。二宝处处效仿大宝,在幼儿园也是老师喜欢的孩子。
为什么要从小教孩子有规有矩呢?我认为是为了孩子将来人生更顺遂——一个明白规则、遵规守矩的人,会像一缕春风,让身边的人觉得舒适,进而成为自己最好的“保护伞”,最大的竞争力。
在该立规矩的事情上不容商量
(张女士,34岁,副研究员)
去年暑假,我到外地进修两个月。其间,我爸妈在我家帮我照顾孩子。
老人们爱用巧克力诱惑孩子吃蔬菜。一来二去,我4岁的儿子学会了跟大人讲条件:“我先吃巧克力,再吃蔬菜!”像吃饭、刷牙、收拾玩具这种自己的分内事,他也会讨价还价。
我进修结束回到家,发现儿子完全变了样。叫他午睡起床,他撒娇要我给他穿衣服。被我拒绝后,他说:“那你给我买冰激凌。”到了吃饭的时间,他又说:“你让我看电视,要不我就不吃饭!”坐电梯下楼的时候,我让他跟邻居打招呼,他又提条件:“那你答应给我买棒棒糖……”
这种“凡事都要谈条件”的情况,逐渐破坏了我给他立的很多规矩。老人们觉得孩子学会谈条件是聪明的表现。我却觉得在规则范围之内的讨价还价应该鼓励,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批判性思维,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不希望他处处无视规则,甚至逾越规则任性而为。
次日吃饭时,儿子又说我奖励他巧克力他才吃蔬菜。我明确地告诉他:“不管你吃还是不吃饭,都不会有巧克力,因为吃饭是你的分内事。如果你不想吃,可以直接告诉我。如果你晚上肚子饿,没有人单独给你做饭。如果不吃,你现在就可以离开餐桌。”当我摆出一副“你爱吃不吃”的架势时,他反而乖乖地吃饭了。
晚上,我找了几本相关家教主题的绘本。借助绘本故事,我告诉儿子,很多规则是绝对不可以讨价还价的。比如,过马路要牵着大人的手,公共场所不乱跑、不大声喧哗,不能破坏公物等,都必须遵守,没有商量的余地。再比如,已约定的规则也不能讨价还价,说好了晚上8:30洗脸刷牙、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一周只买一次巧克力,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与儿子谈完,我又跟父母沟通,提出“明确底线、适度放手”的原则,跟他们交代了我跟儿子明确约定的规则,要求他们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但我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很难对外孙坚持原则,于是我叮嘱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推给我,比如当孩子讨价还价的时候,对孩子说:“我们只能按规则去做,你要讨价还价,就去找你妈妈。”
如今,通过一家人共同努力,我儿子凡事都要提条件的毛病已被彻底纠正。
教孩子守规矩的科学方法
(方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无规矩不成方圆,也谈不上教育。
规矩,包括两方面。对外,孩子要遵守社会规则与社交礼仪。对内,要敬老爱幼,要知错认错并勇于改正。
家长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做:
擬订家庭公约并共同遵照执行
在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前提下,拟订一份家长与孩子都要遵守的家庭公约,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家长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制订这些规则。而且执行公约要一致,如父母说法不一,或祖辈宠溺孩子破坏公约,都不利于公约执行。只有全家人共同遵守,公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建议采用“自然承担后果法”
家庭公约或家规,家庭成员违反后,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我们反对打骂与体罚,提倡“自然承担后果法”——让孩子体验到破坏规则的后果,痛定思痛后有所觉醒。家长要放手让孩子承担,不要心疼孩子。当孩子能够从一件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自然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些后果包括:
弥补——孩子弄脏了地板,就让他自己清理;赖床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多背几首古诗。
面壁——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可以稍微延长面壁时间,直到孩子认识到错误再跟他讲道理。
隔离——孩子打骂同伴或兄弟姐妹时,把他单独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看着别人其乐融融地玩耍,而他只能眼巴巴地羡慕。这能让孩子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胜过一切打骂。
暂停某些权益——孩子触犯规则时,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的某些权益,比如玩玩具的时间、去同学家做客的机会等。要耐心地告诉孩子,因为他做错了事,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当他表现好的时候,才能恢复权益。
要求孩子承担后果的时候,我们要态度和善。切记,教孩子守规矩≠责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情绪,应该简单明了地指出错误,让孩子承担后果,再耐心地教育。
设立家规的时候,要给孩子胜任感
给孩子提要求、定规矩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考虑到孩子能否胜任。所谓的胜任,就是凭孩子的能力能够做到。比如孩子刚学吃饭时,肯定会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如果父母一上来就指责孩子“吃得乱七八糟”,孩子的胜任感就会受到打击。如果我们先鼓励,告诉孩子,饭菜掉到餐桌上就立刻捡回碗里,孩子就会抱着一种胜任的心态去做。等到孩子吃得很熟练了,他可能又会把饭菜当玩具来糟蹋,这时候我们再立规矩:吃饭时不能玩,饭菜不可以糟蹋。
家规可以有一定的弹性,但不能随意改变
当孩子触犯家规时,家长要先保持中立,听孩子解释,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相关的家庭公约是否合理。
仍以吃饭为例。四五岁的孩子,吃饭时可能会在盘中挑挑拣拣。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假如酒席上有个大人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挑走,你喜欢他吗?”如果孩子还是不改,家长可以给他分餐,禁止他从公共的盘子里夹菜。
如果孩子抱怨聚餐太无聊,家长应换位思考,适度允许孩子离开餐桌透透气,或让小朋友们单独坐一桌。但对于浪费粮食、搅扰他人就餐的行为,一定要严厉制止,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应该受到何种惩罚,比如适当罚站等。
家规必须要有,但不能教条化。小朋友被框得太死,可能导致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家长实施管教。不同的家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订立家规,并保持适当的弹性。比如睡前孩子要多听一会儿故事、跟小朋友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可以有所变通。
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真谛是爱
作家毕淑敏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无论是社会规则还是家规家风,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得利益、得好处,好好生活下去。家长可以借助一些绘本、动画片、故事书,来跟孩子讲明这个道理,同时用一些新闻案例来告诉孩子,不遵守规则的严重后果。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