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从小讲规矩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说:“很多家长把孩子不守规矩当作活泼可爱,把不讲道理当作独立自主。这种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教育。”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孩子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而成人的第一课则是有规则意识。所以,家庭教育绝不能丢掉“规矩”,否则孩子就可能因为“无法无天”而害人害己。
  讲规矩不是封建陋习
  (孙先生,37岁,高中语文老师)
  我生活的這座城市,曾发生一起这样的新闻事件:一名小男孩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开车,这一幕被道路监控拍了下来。交警找到车主,得知驾车的孩子是他儿子,刚满9岁。原来,这个孩子跟妈妈一起驾车出行,车由妈妈驾驶,但儿子觉得开车好玩,缠着妈妈非要体验一下。妈妈认为儿子有过开玩具车的经验,就把方向盘交给了孩子。最终,交警对孩子的妈妈予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这则新闻引发了我与同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孩子肆意妄为,家长心存侥幸,是在鼓励孩子挑战规则。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已不是个别现象。
  古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时过境迁,我们发现当独生子女成为家长之后,他们教育出的孩子们懂“规矩”的越来越少。有家长把规矩视为过时的封建陋习,把孩子的违规行为看作天真活泼、大胆尝试,不阻止不教育。这样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会走很多冤枉路,甚至处处碰壁。
  我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社会是有规则的。比如:先来后到,要自觉排队;红灯停,绿灯行;你制造的垃圾要自觉扔进垃圾桶;公共场所不能喧哗,电影院里要把手机静音……很多规矩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早就总结好的,我们从小就要熟稔于心。比如: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与肩挑小贩莫讨便宜;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食勿响舌,咽勿鸣喉;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我与爱人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遇见长辈,主动打招呼;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身后;吃饭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参加亲友同事的喜宴,要说吉利话,尽量面带笑容;参加葬礼要穿黑色正装,全程不能笑;邻里有丧事,不在附近高声搅扰……
  有一次,我带着两个孩子坐公交车。急刹车时,我家大宝手里的豆浆洒在了地上。我马上带着他与3岁的弟弟一起擦。车子晃晃悠悠,为了擦干净地上的豆浆,我们用光了两包纸巾。我还教大宝跟别人讨来一包纸巾,才把地板彻底擦拭干净。两个孩子非常顺服,全程近十分钟都在用力擦地,受到乘客们一致夸赞。
  我一直教育孩子们遵守公共规则。所谓的公共规则,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公共场所,你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走的时候就该是什么样子。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明白从小讲规矩不是很刻意地去做什么、去取悦谁,而是一种家风。我们对“规矩”的理解,不是要教育孩子做循规蹈矩的“机器人”,而是行为不逾矩,有公德心,讲秩序,让别人觉得舒服。
  我家大宝今年读五年级,亲友们都说他有规矩,讲文明,招人喜欢。比如,上电梯,他一定会摁住延时按钮,等所有人进来再关门。若有门帘,他一定会举着,等人通过后才放下。家里两位友人来访,其中一人逗他:“我们两个谁更好看?”他一一罗列两人的优点,没有做比较、分高下。每次出门,他都会跟家里长辈打招呼,自己去哪里,何时回来,会交代得很清楚。二宝处处效仿大宝,在幼儿园也是老师喜欢的孩子。
  为什么要从小教孩子有规有矩呢?我认为是为了孩子将来人生更顺遂——一个明白规则、遵规守矩的人,会像一缕春风,让身边的人觉得舒适,进而成为自己最好的“保护伞”,最大的竞争力。
  在该立规矩的事情上不容商量
  (张女士,34岁,副研究员)
  去年暑假,我到外地进修两个月。其间,我爸妈在我家帮我照顾孩子。
  老人们爱用巧克力诱惑孩子吃蔬菜。一来二去,我4岁的儿子学会了跟大人讲条件:“我先吃巧克力,再吃蔬菜!”像吃饭、刷牙、收拾玩具这种自己的分内事,他也会讨价还价。
  我进修结束回到家,发现儿子完全变了样。叫他午睡起床,他撒娇要我给他穿衣服。被我拒绝后,他说:“那你给我买冰激凌。”到了吃饭的时间,他又说:“你让我看电视,要不我就不吃饭!”坐电梯下楼的时候,我让他跟邻居打招呼,他又提条件:“那你答应给我买棒棒糖……”
  这种“凡事都要谈条件”的情况,逐渐破坏了我给他立的很多规矩。老人们觉得孩子学会谈条件是聪明的表现。我却觉得在规则范围之内的讨价还价应该鼓励,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批判性思维,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不希望他处处无视规则,甚至逾越规则任性而为。
  次日吃饭时,儿子又说我奖励他巧克力他才吃蔬菜。我明确地告诉他:“不管你吃还是不吃饭,都不会有巧克力,因为吃饭是你的分内事。如果你不想吃,可以直接告诉我。如果你晚上肚子饿,没有人单独给你做饭。如果不吃,你现在就可以离开餐桌。”当我摆出一副“你爱吃不吃”的架势时,他反而乖乖地吃饭了。
  晚上,我找了几本相关家教主题的绘本。借助绘本故事,我告诉儿子,很多规则是绝对不可以讨价还价的。比如,过马路要牵着大人的手,公共场所不乱跑、不大声喧哗,不能破坏公物等,都必须遵守,没有商量的余地。再比如,已约定的规则也不能讨价还价,说好了晚上8:30洗脸刷牙、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一周只买一次巧克力,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与儿子谈完,我又跟父母沟通,提出“明确底线、适度放手”的原则,跟他们交代了我跟儿子明确约定的规则,要求他们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但我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很难对外孙坚持原则,于是我叮嘱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推给我,比如当孩子讨价还价的时候,对孩子说:“我们只能按规则去做,你要讨价还价,就去找你妈妈。”
  如今,通过一家人共同努力,我儿子凡事都要提条件的毛病已被彻底纠正。
  教孩子守规矩的科学方法
  (方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无规矩不成方圆,也谈不上教育。
  规矩,包括两方面。对外,孩子要遵守社会规则与社交礼仪。对内,要敬老爱幼,要知错认错并勇于改正。
  家长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做:
  擬订家庭公约并共同遵照执行
  在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前提下,拟订一份家长与孩子都要遵守的家庭公约,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家长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制订这些规则。而且执行公约要一致,如父母说法不一,或祖辈宠溺孩子破坏公约,都不利于公约执行。只有全家人共同遵守,公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建议采用“自然承担后果法”
  家庭公约或家规,家庭成员违反后,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我们反对打骂与体罚,提倡“自然承担后果法”——让孩子体验到破坏规则的后果,痛定思痛后有所觉醒。家长要放手让孩子承担,不要心疼孩子。当孩子能够从一件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自然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些后果包括:
  弥补——孩子弄脏了地板,就让他自己清理;赖床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多背几首古诗。
  面壁——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可以稍微延长面壁时间,直到孩子认识到错误再跟他讲道理。
  隔离——孩子打骂同伴或兄弟姐妹时,把他单独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看着别人其乐融融地玩耍,而他只能眼巴巴地羡慕。这能让孩子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胜过一切打骂。
  暂停某些权益——孩子触犯规则时,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的某些权益,比如玩玩具的时间、去同学家做客的机会等。要耐心地告诉孩子,因为他做错了事,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当他表现好的时候,才能恢复权益。
  要求孩子承担后果的时候,我们要态度和善。切记,教孩子守规矩≠责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情绪,应该简单明了地指出错误,让孩子承担后果,再耐心地教育。
  设立家规的时候,要给孩子胜任感
  给孩子提要求、定规矩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考虑到孩子能否胜任。所谓的胜任,就是凭孩子的能力能够做到。比如孩子刚学吃饭时,肯定会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如果父母一上来就指责孩子“吃得乱七八糟”,孩子的胜任感就会受到打击。如果我们先鼓励,告诉孩子,饭菜掉到餐桌上就立刻捡回碗里,孩子就会抱着一种胜任的心态去做。等到孩子吃得很熟练了,他可能又会把饭菜当玩具来糟蹋,这时候我们再立规矩:吃饭时不能玩,饭菜不可以糟蹋。
  家规可以有一定的弹性,但不能随意改变
  当孩子触犯家规时,家长要先保持中立,听孩子解释,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相关的家庭公约是否合理。
  仍以吃饭为例。四五岁的孩子,吃饭时可能会在盘中挑挑拣拣。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假如酒席上有个大人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挑走,你喜欢他吗?”如果孩子还是不改,家长可以给他分餐,禁止他从公共的盘子里夹菜。
  如果孩子抱怨聚餐太无聊,家长应换位思考,适度允许孩子离开餐桌透透气,或让小朋友们单独坐一桌。但对于浪费粮食、搅扰他人就餐的行为,一定要严厉制止,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应该受到何种惩罚,比如适当罚站等。
  家规必须要有,但不能教条化。小朋友被框得太死,可能导致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家长实施管教。不同的家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订立家规,并保持适当的弹性。比如睡前孩子要多听一会儿故事、跟小朋友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可以有所变通。
  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真谛是爱
  作家毕淑敏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无论是社会规则还是家规家风,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得利益、得好处,好好生活下去。家长可以借助一些绘本、动画片、故事书,来跟孩子讲明这个道理,同时用一些新闻案例来告诉孩子,不遵守规则的严重后果。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爸爸毅然辞去公职带儿子赴北京学琴,面对同事的数落:他说:“培养儿子是我的义务,不管他将来走到哪一步,我都能接受。”  郎朗1982年出生于沈阳市沈河区,父亲郎国任曾是一名文艺兵,退伍后在沈阳市公安局工作。郎朗的母亲周秀兰,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班。郎朗刚满两岁时,电视里播放《两只老虎》钢琴曲,他就能无师自通地将整首曲子弹下来。郎国任夫妇发现了儿子出众的音乐天赋,开始刻意培养他。  1985年,
期刊
老公突发脑溢血,妻子利用众筹平台为丈夫筹集治疗费。离婚时,她却被婆婆告上法庭,索要众筹来的善款。她认为,这笔善款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且她此前为丈夫治病借了钱,这笔善款应与此前欠债抵消。法院认可这种说法吗?  老公突发疾病住院掏空家底,婆婆不信任儿媳,要求其上交工资卡  2018年3月的一天上午,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的会议室里,财务主管李昕正在参加会议,老公朱伟突然打来电话。李昕皱着眉头挂断后,朱
期刊
心语姐姐:  我如今结婚8年,有两个孩子,和我老婆没有感情。2016年遇到一个女孩,默默暗恋她4年。  2020年再次遇見她,我鼓起勇气再三向她告白。她也默许了我们的地下恋情。我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她,像中毒一样无法自拔。她没提过让我离婚,还让我别和老婆吵架,好好维护家庭。她说我们这段感情维持不了太久,让我做好心理准备。我感觉她就要离开我了,心里很痛。我该怎么办?  枚新  枚新弟弟:  单看你描述
期刊
36年前,罗万森向高位截瘫的李佰洲承诺:“以后,你编的竹器我全要了,你编多少,我收多少,价格由你定。”如今,罗万森从李佰洲那里收购的竹器价值已达50万元——  “李师傅,我又来收竹器了,今天给你买了热腾腾的肉包子。”2020年初冬的一天早上,80岁的罗万森带着扁担和麻绳,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的李佰洲家,从怀里掏出一袋包子,拿出一个塞进了李佰洲嘴里。  “我都一把年纪了,你还喂我。”高位截瘫
期刊
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渐渐丧失,心智退化。为了让母亲得到更好的照顾,她提前内退回家。一次,她偶然发现母亲拿勺子去喂仓鼠造型的沙发靠垫,便把这有趣的一幕拍了下来。此后,妈妈身上的趣事越来越多,她用电脑写下了妈妈的“童话故事”……  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衣服不会穿了,牙也不会刷了,到后来连卫生间也找不到了……她决定提前退休回家照料母亲  2016年春节后的一天,徐州市民房丽到派出所接回患阿尔茨
期刊
毛芦芦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至今已创作出版文学著作70多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的女儿汪芦川在高二时即成为浙江省作协会员,已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获得多个省级以上文学奖项和荣誉称号,2019年7月考入復旦大学中文系。这对母女作家一时成为美谈。对此,毛芦芦说——  酷爱文学的她,上大学被调到了政教系,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创作的热情  毛芦芦原名毛芦美,1969年出生在浙江省衢州市柯
期刊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嫦娥”任务,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与执行的第6次探月任务。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月城西昌到海岛文昌,有一群巾帼英雄十数年如一日,深耕发射场的关键岗位和核心领域,助力发射场软硬件实力的一次次提升,她们可谓托举“嫦娥”奔月的“嫦娥”。  何京江:发射场的“数据女王”  50岁的何京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数据处理专家,也是中心专家组唯
期刊
小睡有许多好处。就拿午睡来说,不仅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免疫系统和情绪,还能让我们保持专注和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叫作“纳布奇诺”的现象,即人们在午睡前喝咖啡,睡醒之后在午睡和咖啡因的共同作用下,精力能更快地重回巅峰的现象。  但是,科学家也发现,尽管小睡有诸多好处,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一些人在小睡之后会出现“睡眠惰性”状态,也就是睡醒之后依然感觉昏昏欲睡。科学家推测,这是由于腺苷和基因所
期刊
心语姐姐:  我最近常常因为小事暴跳如雷。老公是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胡乱给孩子承诺,却又做不到。母亲很自私,什么事都只顾自己。我一看到他们的这些行为,情绪就无法自控。我恨,甚至想要他们去死!心语姐姐,我该怎么办?  安溪  安溪妹妹:  很明显,你是个缺乏包容心的人,倾向于完美主义。只可惜,你要求别人完美,对自己却并非如此。老公拖延,母亲自私,这些的确都是不完美的,但是,你動不动就暴跳如雷就完美吗
期刊
编者按: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通过在网上发表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及煽动性特点的文字、图片、视频,对他人实施名誉、权益与精神侵害的暴力行为。它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社会危害严重,影响恶劣。据中国社科院报告,近三成青少年网民曾遭遇网络暴力。  非理性网络对骂、人肉搜索,充斥谣言、众口铄金……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20年伊始,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社会生活像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