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了大量的工作,尝试和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通过抽象法和自身实践法提高教学水平
1、抽象比喻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山区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这门课需要掌握很多的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记住很多的知识,光靠讲解知识的概念、定义等理论性的东西是难以办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很难被他们接受,适当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极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在计算机教学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自身实践法
上机实践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论课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是计算机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对山区学生来说,通过实物直观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让他们了解计算机不像他们想像中那么神秘,触摸不得。教计算机有关硬件知识时,可以挑选不同型号的内存条,如DDR、DDR2等,上课前,先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仔细看一看两者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上课时,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通过课堂的讲述,使同学们知道了它们不仅在外观上有不同之处,而且也了解它们功能上的差别。另外,再通过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先后插上内存大小不同、类型不同的内存条后,开机打开同样的窗口。运行同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己直接去体验一下不同的内存型号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何差别,从而了解不同的内存条在计算机中发挥效率不同。通过这些实物观察、分析、演练,让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習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少讲多练、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1、少讲多练,精讲多练
计算机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目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通过几年的课堂讲授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多得多,经过这种形式消化了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操作性。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条件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大多数农村学生,家庭贫穷,根本谈不上买电脑,完完全全是“电脑盲”。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个认识,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项任务既光荣,又十分艰巨,但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总之,初中计算机教学有效方法和途径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还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学科教育者共同努力、研究。
一、通过抽象法和自身实践法提高教学水平
1、抽象比喻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山区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这门课需要掌握很多的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记住很多的知识,光靠讲解知识的概念、定义等理论性的东西是难以办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很难被他们接受,适当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极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在计算机教学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自身实践法
上机实践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论课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是计算机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对山区学生来说,通过实物直观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让他们了解计算机不像他们想像中那么神秘,触摸不得。教计算机有关硬件知识时,可以挑选不同型号的内存条,如DDR、DDR2等,上课前,先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仔细看一看两者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上课时,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通过课堂的讲述,使同学们知道了它们不仅在外观上有不同之处,而且也了解它们功能上的差别。另外,再通过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先后插上内存大小不同、类型不同的内存条后,开机打开同样的窗口。运行同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己直接去体验一下不同的内存型号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何差别,从而了解不同的内存条在计算机中发挥效率不同。通过这些实物观察、分析、演练,让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習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少讲多练、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1、少讲多练,精讲多练
计算机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目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通过几年的课堂讲授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多得多,经过这种形式消化了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操作性。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条件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大多数农村学生,家庭贫穷,根本谈不上买电脑,完完全全是“电脑盲”。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个认识,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项任务既光荣,又十分艰巨,但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总之,初中计算机教学有效方法和途径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还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学科教育者共同努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