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3~4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根据课标教学要求,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快速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
一、阅读指导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首先是课内阅读,我们在上每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外,还应从写作方法上给学生加以指导,如为了突出中心作者是如何选材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将文章写生动;写景的文章又如何通过眼观、耳闻、鼻嗅等调动各种感官将景物描写得很美的,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具体形象生动的,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等。
其次是课外阅读,由于学生阅读得少,积累的不够,造成作文无话可说,语句平淡。对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要从课堂抓起。在读课文时,要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另外,我们在课外读物的推荐方面也应注意。对于三年级学生,我们应推荐些故事性、趣味性强的难度适中的一些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愁他们不读书,书读多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可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注意积累。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广撷搏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定能笔下生辉。
二、观察指导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鼓励学生学做一些家务,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烧菜、钉钮扣、整理房间等。学生亲自参与生活,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在学校生活中寻找
学校生活精彩无限,留心学校中的人、物、事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途径。同学、老师的喜怒哀乐,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自主创新的少先队活动……无不有待于学生们去细心寻找。
3.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留心观察社会中的一切事情,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四季交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田地里的劳动场面,观察上学、放学的路上发生的变化。
三、仿写指导
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一样,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可以让学生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降低了写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可见,“从仿到创”的确是习作练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无暇的翡翠。”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明白这是什么句式,然后模仿这个句式写“今天的天气真热啊”这句话,有机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写比喻句、拟人句等。如学生读过《槐乡的孩子》一文中写槐米一段后,我让学生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种花;再如,此文中的第三段开头写天热的小片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仿写天热不同的人或动植物的不同表现,就自然轻松得多了。
四、修改指导
写好了一篇文章,修改指导是很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修改文章的“三步曲”就很好。
第一步:“阅读”后“修改”
叶圣陶说:“文章总是要改的。开头起草,一定有缺点,有漏洞,有毛病。所以写完了要看几遍。看,就是自己审查妥当不妥当,完整不完整。假如我原来的想法不到家,或者我写出来的话没有针对我想的,那就要改了。改,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达到我的目的。”
这就是说:在完成第一次写作后,即草稿完成后,就要首先阅读,仔细看文章是否符合自己原来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缺点、毛病、漏洞,丰富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文章在内容上尽量丰富起来。
第二步:“比较”后“修改”
叶圣陶说:“在完成第一步修改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领域,于是我常用比较的方法修改,具体做法是:要修改的地方,不妨想出两个或三个改的办法,经过比较,挑选一个,这样容易改得精一点。”
这就是说:文章第二步修改的关键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推敲。这一方法古人也经常用之,在反复琢磨、推敲的过程中,达到“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标准。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第三步:“修改”后“阅读”
叶圣陶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怎么念法呢?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而不是像有些人在会上做报告念稿子那样念法。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也是对自己的考试,我看很要紧。”
这就是说:完成第一步、第二步修改后,我们的修改任务还没有最终结束,还有很关键的一步,就是阅读自己修改后的文稿,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语感上感知作品的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修改。
以上是我二十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作文指导的一些心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确实提高得比较快,今天和大家交流希望能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一、阅读指导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首先是课内阅读,我们在上每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外,还应从写作方法上给学生加以指导,如为了突出中心作者是如何选材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将文章写生动;写景的文章又如何通过眼观、耳闻、鼻嗅等调动各种感官将景物描写得很美的,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具体形象生动的,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等。
其次是课外阅读,由于学生阅读得少,积累的不够,造成作文无话可说,语句平淡。对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要从课堂抓起。在读课文时,要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另外,我们在课外读物的推荐方面也应注意。对于三年级学生,我们应推荐些故事性、趣味性强的难度适中的一些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愁他们不读书,书读多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可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注意积累。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广撷搏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定能笔下生辉。
二、观察指导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鼓励学生学做一些家务,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烧菜、钉钮扣、整理房间等。学生亲自参与生活,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在学校生活中寻找
学校生活精彩无限,留心学校中的人、物、事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途径。同学、老师的喜怒哀乐,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自主创新的少先队活动……无不有待于学生们去细心寻找。
3.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留心观察社会中的一切事情,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四季交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田地里的劳动场面,观察上学、放学的路上发生的变化。
三、仿写指导
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一样,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可以让学生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降低了写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可见,“从仿到创”的确是习作练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无暇的翡翠。”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明白这是什么句式,然后模仿这个句式写“今天的天气真热啊”这句话,有机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写比喻句、拟人句等。如学生读过《槐乡的孩子》一文中写槐米一段后,我让学生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种花;再如,此文中的第三段开头写天热的小片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仿写天热不同的人或动植物的不同表现,就自然轻松得多了。
四、修改指导
写好了一篇文章,修改指导是很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修改文章的“三步曲”就很好。
第一步:“阅读”后“修改”
叶圣陶说:“文章总是要改的。开头起草,一定有缺点,有漏洞,有毛病。所以写完了要看几遍。看,就是自己审查妥当不妥当,完整不完整。假如我原来的想法不到家,或者我写出来的话没有针对我想的,那就要改了。改,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达到我的目的。”
这就是说:在完成第一次写作后,即草稿完成后,就要首先阅读,仔细看文章是否符合自己原来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缺点、毛病、漏洞,丰富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文章在内容上尽量丰富起来。
第二步:“比较”后“修改”
叶圣陶说:“在完成第一步修改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领域,于是我常用比较的方法修改,具体做法是:要修改的地方,不妨想出两个或三个改的办法,经过比较,挑选一个,这样容易改得精一点。”
这就是说:文章第二步修改的关键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推敲。这一方法古人也经常用之,在反复琢磨、推敲的过程中,达到“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标准。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第三步:“修改”后“阅读”
叶圣陶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怎么念法呢?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而不是像有些人在会上做报告念稿子那样念法。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也是对自己的考试,我看很要紧。”
这就是说:完成第一步、第二步修改后,我们的修改任务还没有最终结束,还有很关键的一步,就是阅读自己修改后的文稿,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语感上感知作品的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修改。
以上是我二十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作文指导的一些心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确实提高得比较快,今天和大家交流希望能给大家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