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每一位成功的投资大家都有着足够幸运的话,那么对于杰弗里·维尼克(Jeffrey Vinik)来说,这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就如所有经历过凤凰涅槃的人一样,正是因为经历了痛苦与幸福相互转换的这些过程,才使得维尼克的人生变得精彩。
一帆风顺的开端
维尼克1959年3月22日出生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县城,父亲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交易员。就读于美国著名的私立高中河谷日校(Riverdale Country School)的他,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出很高的天分。那时候他的玩伴曾描述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勤奋、安分守己而且喜欢收集棒球卡的家伙”。
1981年,维尼克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毕业,并获得了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双学位。之后,他在价值线公司(Value Line)谋得股票分析师的职位。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师从该公司著名的价值投资分析师理查德·奥扎洛夫(Richard Ozaroff),学会根据营收等数据来精选股票。奥扎洛夫对维尼克赞赏有加,他觉得这家伙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自信的年轻人。
1985年,维尼克又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毕业之后,他通过正常的招聘流程进入一向喜欢引进年轻血液的富达基金(Fidelity Investment)。在27岁那年,维尼克便开始执掌富达精选能源行业基金,同时在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手下学习如何挑选成长股。
1990年,彼得·林奇正式卸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一职,维尼克在跟随莫里斯·史密斯(Morris Smith)学习2年之后,从1992年开始独自掌管麦哲伦基金,这一年他只有33岁。差不多10年的时间,维尼克便成功地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基金掌门人,在受到普遍赞赏的同时,也有人指责他“鲁莽而无礼”,原因是维尼克刚上任就不断地抛售彼得·林奇所青睐的、当时深受欢迎的消费类股票,而买入那些不受欢迎的能源、科技和重工业的股票,这样的举动显然会被一些彼得·林奇的曾经支持者所指责,不过,仅一年之后,《巴伦周刊》便宣布维尼克才是真正的“赢家”——正如维尼克当时所预测的那样,半导体、石油服务和天然气行业的股票领跑市场,而过去的一年消费类股票却下跌了。
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1995年,维尼克为麦哲伦基金带来了17%的年均回报率。而在他掌管富达成长收益型基金期间,他把这只基金40%的资产变为现金,使得投资者避免了经济衰退时带来的最糟糕的影响。这些主要得益于维尼克对传统的成长股毫无兴趣,他极力避免30、40或50倍的市盈率。他喜欢低市盈率的股票,也就是“合理价格成长股”。维尼克曾透露说,“对于一家增长率为15%或20%的公司,我可能会支付12倍的市盈率。而对于一家增长率为40%的公司,它可能值25倍的市盈率。”
在1995年顶峰的时候,麦哲伦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500亿美元,而富达基金每天的整体交易量更是占据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总交易量的15%。即如果麦哲伦买下一家价值1亿美元的公司的所有股票,哪怕股票市值翻到2亿美元,基金整体也才涨了0.2%。
沽空科技股付出惨重的代价
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维尼克管理这只全球最大规模共同基金所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这样的规模给维尼克所擅长的“从小规模的股票中选出便宜货”的投资方式制造了很大麻烦。
为了给基金带来更好的业绩,维尼克决定赌一把。
1995年,在股市上涨的时候,维尼克抛售了麦哲伦基金的大部分科技类股,原本在科技股上麦哲伦投资了43%的资产。到了同年11月时,维尼克已经把曾经约530亿美元的基金头寸削减到了不足25%,而到了1996年春天,麦哲伦只剩下3.5%的资产在科技股中。当时维尼克认为,科技股已经变得过度投机,于是在当年的年报中他曾写道,在接下来的一年或两年,债券将会跑赢股票。
基于这种想法,维尼科把麦哲伦基金11%的资产换成现金,拿出了19%的资金买入政府债券,他在赌股市会跌。不过,维尼克选择的时机似乎不对,因为利率上升,债券下跌,科技股股价继续攀升。结果,到1996年初,麦哲伦基金收益率的3年纪录滑落到了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之下,500亿的投资组合加起来下降了1.3亿美元。虽说麦哲伦还有五分之四的钱在股票上,并没有因此亏空,但债券的熊市搞垮了麦哲伦的相对业绩。在这一年,麦哲伦基金在全美628只股票型共同基金里仅排到第590名。很快,投资者就做出了反应——一连14个月,他们都把钱抽离麦哲伦基金。这让现实的华尔街将矛头指向了他。
于是维尼克成为“众矢之的”,一些报纸公开质疑维尼克。有的记者甚至指控他操纵股票,有的报纸则直接发起了人身攻击。这样的结果不仅令麦哲伦基金名望受损,同时维尼克的声望也变得摇摇欲坠,到1996年5月,维尼克终于被迫离开了富达。当年,这则消息还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公共广播电台暂时放弃了波斯尼亚问题和总统政治问题对此进行报道,财经媒体更是想尽办法在头版刊发。
这一次《巴伦周刊》专栏在总结了华尔街的回应后说:“维尼克事件最大的教训之一是:债券是为失败者准备的。”《福布斯》杂志宣称:“维尼克的空瓶投资组合暗示了一个精疲力竭的实例。”那个著名的詹姆斯·克拉默则在他献给新一代基金经理的赞美诗中写道:“忘掉杰弗里·维尼克。”
维尼克的这次经历给投资者们敲响了警钟,人们也以维尼克的这一案例分析他的做法,认为其违背了那种驱动牛市的盲目信仰中的三条原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始终会跑赢债券;二,你控制不了市场的时机;三,只要购买一家好公司并持有,从长期看,你就会赚钱。
尽管如此,也有人意识到,当时媒体和公众把矛头对准维尼克,原因并不是他没有宣布将打算卖掉科技股,而是他竟然直接卖掉了科技股。卖掉科技股而买入债券,意味着科技股被高估了。一位名叫内德·戴维斯的研究者认为:“未来,很少有重要的基金公司有勇气通过提高现金持有或持有有意义的国债或债券头寸来降低风险。”7年以后的2002年,一切都清楚了——那些在1996年撤出科技股,投入国债和持有现金的投资者做出了一个精明的举动。当然,他们错过了纳斯达克的顶峰,但他们也躲避了接下来的那场毁灭。一个投资者如果在1996年3月转向债券,他的业绩就会远远好于那些坚守标普500的投资者。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的7年时间里,10年期国债的回报率是78%,AAA级公司债券的回报率是85%,而标普500的回报率是46%,这还得把分红用于再投资,实际上其资本收益只有微不足道的30%。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在某些方面,维尼克“是一个比彼得·林奇更加优秀的战略师,因为他看待事物比大多数人都更加长远”。有人评论维尼克说,对时机的把握稍有偏差,但思考模式却是正确的。 坚韧不屈迎来了“第二春”
从被人敬仰到被人遗忘,维尼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退出富达,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他从帝杰证券和个人那里筹集了8亿美元,创建了维尼克资产管理公司(Vinik Asset Management LP)。更为幸运的是,这些人并不急躁,更不急于发财致富。最终,他们的坚韧都得到了回报。自1996年成立后的11个月时间里,他为投资者带来了94%的回报,而在此后的三年中,他的年均回报率更是达到50%。
到2000年秋天,维尼克的合伙人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获得了646%的总收益,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标普500在同一时期110%的收益。至此,在12年的职业生涯中,维尼克创造了年均32%的收益率,一点都不逊色于彼得·林奇。彼得·林奇在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时间里,年均收益率为29%。虽然当时很多共同基金经理因为缺乏卖空经验,无法在对冲基金行业一展身手,但维尼克却迎来了“第二春”。
这一年,维尼克决定向大部分外部投资者返还投资(当时他的基金资产达40亿美元左右),专门为自己、家人、朋友以及雇员们投资,同时也用退休来享受一种更轻松的生活方式。虽然当时维尼克关闭了投资者的投资,但同时,已经有部分人士预计他的基金终将再度向外部投资者开放。
果然,2005年,维尼克向外部投资者开放。而从这一年到2006年间,维尼克的几大消费类重仓股的涨幅,甚至超越了其他被市场热捧的股票。其中包括美国高档连锁百货店诺德斯特龙(Nordstrom)、服饰连锁店城市户外(Urban Outfitters Inc)以及美国皮革制品公司蔻驰(CoachInc)。他凭借一系列明智的选股,成为对冲基金行业首屈一指的基金经理。当年,很多认为维尼克成立对冲基金将会受到更大挫折的人都未料到他能东山再起,很多投资者也因与他擦肩而过后悔不已。
不过分析师指出,维尼克在个股与行业之间的切换也非常迅速,这说明他对买入与卖出之间的时机把握非常自信。例如他曾利用30%的资金投资了仅占标普500指数权重4.5%的半导体行业,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实现利润翻倍。
“现在很多人都在盯着他。如果他再度向外部投资者开放,我们将满怀热情地加入,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Union Bancaire Privee Asset Management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克·凯尼恩(Mark Kenyon)说。
显然,维尼克也从上一次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避免在一笔投资中押下重注,从而使风险得到控制。有长期跟踪维尼克的分析师指出:“维尼克的收益并不是一蹴而就。他任何一只权重股在对冲基金中所占的比例都不超过5%;多数占到3%或4%。他的表现比一次赌对了的基金经理更值得称道,”投资对冲基金的纽约公司Torrey Funds的董事长詹姆士·托里(James A. Torrey)也这样评价道,“今年我没听说过任何对冲基金有这么好的业绩。”
维尼克在极少数的媒体采访中表示,他总是试图找出业绩超过预期的公司。同时,他也会选择通过调研公司,买入那些拥有优秀管理层,而且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此外,他也会做空那些业绩低于市场预期的公司。作为一个反向投资者,维尼克往往喜欢买入那些被大众冷落的行业和个股。在金融危机之前,他特意避开了出尽风头的医疗保健类股和能源类股,并大举买入消费和零售个股。而在金融危机期间,他的对冲基金表现是一流的。
职业生涯中总是笼罩着辞职的阴影
在离开富达之后,维尼克的投资之路一直顺风顺水,但是,去年5月初,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双双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维尼克告诉他的投资者,他将关闭旗下资产规模达60亿美元的维尼克资产管理公司。大概是由于投资业绩无法跟上涨势如虹的股市,维尼克辞去了顶级投资经理人职位。在他令人难以置信的职业生涯中,这已是他第二次辞职了。
根据彭博新闻社报道,维尼克告诉他的投资者说,他的基金自2012年7月份以来已跌去4.8%,而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股市却步步攀升。
然而,他近年的投资表现一直欠佳,权威人士分析指出,这源于他对金矿股押下重注,而金价连续遭遇暴跌。
过去几个月来他对金矿股押下的重注使他引火烧身。他最大的头寸有可能是跟踪大型金矿股表现的市场动力金矿股交易所交易基金(Market Vectors Gold Miner ETF),该ETF过去一年已下跌了37%。他还曾称自己重仓持有几只金矿股——从巴里克金矿公司(Barrick Gold,今年下跌了45%)、诺瓦金矿公司(NovaGold,跌50%)到盎格鲁阿山帝金矿公司(AngloGold Ashanti,跌39%)。
在某种程度上,维尼克代表了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一些大趋势——比如在股市大幅上涨以及2013年与黄金相关的投资产品下跌的时候,大多数薪酬优厚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表现不佳。然而,他也是投资界又一位“不务正业”,把心思花在个人职业体育队上的基金经理。
除了投资股票之外,维尼克最大的爱好就是球类运动,因此他在积累了财富之后便致力于投资球类俱乐部。
2010年,他花费1.1亿美元购买了职业曲棍球队坦帕湾闪电队(Tampa Bay Lightning)。此外,他还在波士顿红袜(Boston Red Sox)棒球队拥有股份。这些投资也凸显出维尼克的理财眼光,或许这些体育领域的投资收益甚至好于股票市场。
此时用起起落落的人生来形容维尼克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有着这样经历的他,谁会质疑他再次东山再起呢?这就像他所喜爱的球队一样,每年都有不同的成绩,而相同的是,他们都依然热爱着自己所做的事情。
一帆风顺的开端
维尼克1959年3月22日出生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县城,父亲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交易员。就读于美国著名的私立高中河谷日校(Riverdale Country School)的他,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出很高的天分。那时候他的玩伴曾描述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勤奋、安分守己而且喜欢收集棒球卡的家伙”。
1981年,维尼克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毕业,并获得了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双学位。之后,他在价值线公司(Value Line)谋得股票分析师的职位。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师从该公司著名的价值投资分析师理查德·奥扎洛夫(Richard Ozaroff),学会根据营收等数据来精选股票。奥扎洛夫对维尼克赞赏有加,他觉得这家伙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自信的年轻人。
1985年,维尼克又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毕业之后,他通过正常的招聘流程进入一向喜欢引进年轻血液的富达基金(Fidelity Investment)。在27岁那年,维尼克便开始执掌富达精选能源行业基金,同时在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手下学习如何挑选成长股。
1990年,彼得·林奇正式卸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一职,维尼克在跟随莫里斯·史密斯(Morris Smith)学习2年之后,从1992年开始独自掌管麦哲伦基金,这一年他只有33岁。差不多10年的时间,维尼克便成功地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基金掌门人,在受到普遍赞赏的同时,也有人指责他“鲁莽而无礼”,原因是维尼克刚上任就不断地抛售彼得·林奇所青睐的、当时深受欢迎的消费类股票,而买入那些不受欢迎的能源、科技和重工业的股票,这样的举动显然会被一些彼得·林奇的曾经支持者所指责,不过,仅一年之后,《巴伦周刊》便宣布维尼克才是真正的“赢家”——正如维尼克当时所预测的那样,半导体、石油服务和天然气行业的股票领跑市场,而过去的一年消费类股票却下跌了。
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1995年,维尼克为麦哲伦基金带来了17%的年均回报率。而在他掌管富达成长收益型基金期间,他把这只基金40%的资产变为现金,使得投资者避免了经济衰退时带来的最糟糕的影响。这些主要得益于维尼克对传统的成长股毫无兴趣,他极力避免30、40或50倍的市盈率。他喜欢低市盈率的股票,也就是“合理价格成长股”。维尼克曾透露说,“对于一家增长率为15%或20%的公司,我可能会支付12倍的市盈率。而对于一家增长率为40%的公司,它可能值25倍的市盈率。”
在1995年顶峰的时候,麦哲伦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500亿美元,而富达基金每天的整体交易量更是占据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总交易量的15%。即如果麦哲伦买下一家价值1亿美元的公司的所有股票,哪怕股票市值翻到2亿美元,基金整体也才涨了0.2%。
沽空科技股付出惨重的代价
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维尼克管理这只全球最大规模共同基金所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这样的规模给维尼克所擅长的“从小规模的股票中选出便宜货”的投资方式制造了很大麻烦。
为了给基金带来更好的业绩,维尼克决定赌一把。
1995年,在股市上涨的时候,维尼克抛售了麦哲伦基金的大部分科技类股,原本在科技股上麦哲伦投资了43%的资产。到了同年11月时,维尼克已经把曾经约530亿美元的基金头寸削减到了不足25%,而到了1996年春天,麦哲伦只剩下3.5%的资产在科技股中。当时维尼克认为,科技股已经变得过度投机,于是在当年的年报中他曾写道,在接下来的一年或两年,债券将会跑赢股票。
基于这种想法,维尼科把麦哲伦基金11%的资产换成现金,拿出了19%的资金买入政府债券,他在赌股市会跌。不过,维尼克选择的时机似乎不对,因为利率上升,债券下跌,科技股股价继续攀升。结果,到1996年初,麦哲伦基金收益率的3年纪录滑落到了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之下,500亿的投资组合加起来下降了1.3亿美元。虽说麦哲伦还有五分之四的钱在股票上,并没有因此亏空,但债券的熊市搞垮了麦哲伦的相对业绩。在这一年,麦哲伦基金在全美628只股票型共同基金里仅排到第590名。很快,投资者就做出了反应——一连14个月,他们都把钱抽离麦哲伦基金。这让现实的华尔街将矛头指向了他。
于是维尼克成为“众矢之的”,一些报纸公开质疑维尼克。有的记者甚至指控他操纵股票,有的报纸则直接发起了人身攻击。这样的结果不仅令麦哲伦基金名望受损,同时维尼克的声望也变得摇摇欲坠,到1996年5月,维尼克终于被迫离开了富达。当年,这则消息还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公共广播电台暂时放弃了波斯尼亚问题和总统政治问题对此进行报道,财经媒体更是想尽办法在头版刊发。
这一次《巴伦周刊》专栏在总结了华尔街的回应后说:“维尼克事件最大的教训之一是:债券是为失败者准备的。”《福布斯》杂志宣称:“维尼克的空瓶投资组合暗示了一个精疲力竭的实例。”那个著名的詹姆斯·克拉默则在他献给新一代基金经理的赞美诗中写道:“忘掉杰弗里·维尼克。”
维尼克的这次经历给投资者们敲响了警钟,人们也以维尼克的这一案例分析他的做法,认为其违背了那种驱动牛市的盲目信仰中的三条原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始终会跑赢债券;二,你控制不了市场的时机;三,只要购买一家好公司并持有,从长期看,你就会赚钱。
尽管如此,也有人意识到,当时媒体和公众把矛头对准维尼克,原因并不是他没有宣布将打算卖掉科技股,而是他竟然直接卖掉了科技股。卖掉科技股而买入债券,意味着科技股被高估了。一位名叫内德·戴维斯的研究者认为:“未来,很少有重要的基金公司有勇气通过提高现金持有或持有有意义的国债或债券头寸来降低风险。”7年以后的2002年,一切都清楚了——那些在1996年撤出科技股,投入国债和持有现金的投资者做出了一个精明的举动。当然,他们错过了纳斯达克的顶峰,但他们也躲避了接下来的那场毁灭。一个投资者如果在1996年3月转向债券,他的业绩就会远远好于那些坚守标普500的投资者。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的7年时间里,10年期国债的回报率是78%,AAA级公司债券的回报率是85%,而标普500的回报率是46%,这还得把分红用于再投资,实际上其资本收益只有微不足道的30%。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在某些方面,维尼克“是一个比彼得·林奇更加优秀的战略师,因为他看待事物比大多数人都更加长远”。有人评论维尼克说,对时机的把握稍有偏差,但思考模式却是正确的。 坚韧不屈迎来了“第二春”
从被人敬仰到被人遗忘,维尼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退出富达,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他从帝杰证券和个人那里筹集了8亿美元,创建了维尼克资产管理公司(Vinik Asset Management LP)。更为幸运的是,这些人并不急躁,更不急于发财致富。最终,他们的坚韧都得到了回报。自1996年成立后的11个月时间里,他为投资者带来了94%的回报,而在此后的三年中,他的年均回报率更是达到50%。
到2000年秋天,维尼克的合伙人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获得了646%的总收益,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标普500在同一时期110%的收益。至此,在12年的职业生涯中,维尼克创造了年均32%的收益率,一点都不逊色于彼得·林奇。彼得·林奇在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时间里,年均收益率为29%。虽然当时很多共同基金经理因为缺乏卖空经验,无法在对冲基金行业一展身手,但维尼克却迎来了“第二春”。
这一年,维尼克决定向大部分外部投资者返还投资(当时他的基金资产达40亿美元左右),专门为自己、家人、朋友以及雇员们投资,同时也用退休来享受一种更轻松的生活方式。虽然当时维尼克关闭了投资者的投资,但同时,已经有部分人士预计他的基金终将再度向外部投资者开放。
果然,2005年,维尼克向外部投资者开放。而从这一年到2006年间,维尼克的几大消费类重仓股的涨幅,甚至超越了其他被市场热捧的股票。其中包括美国高档连锁百货店诺德斯特龙(Nordstrom)、服饰连锁店城市户外(Urban Outfitters Inc)以及美国皮革制品公司蔻驰(CoachInc)。他凭借一系列明智的选股,成为对冲基金行业首屈一指的基金经理。当年,很多认为维尼克成立对冲基金将会受到更大挫折的人都未料到他能东山再起,很多投资者也因与他擦肩而过后悔不已。
不过分析师指出,维尼克在个股与行业之间的切换也非常迅速,这说明他对买入与卖出之间的时机把握非常自信。例如他曾利用30%的资金投资了仅占标普500指数权重4.5%的半导体行业,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实现利润翻倍。
“现在很多人都在盯着他。如果他再度向外部投资者开放,我们将满怀热情地加入,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Union Bancaire Privee Asset Management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克·凯尼恩(Mark Kenyon)说。
显然,维尼克也从上一次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避免在一笔投资中押下重注,从而使风险得到控制。有长期跟踪维尼克的分析师指出:“维尼克的收益并不是一蹴而就。他任何一只权重股在对冲基金中所占的比例都不超过5%;多数占到3%或4%。他的表现比一次赌对了的基金经理更值得称道,”投资对冲基金的纽约公司Torrey Funds的董事长詹姆士·托里(James A. Torrey)也这样评价道,“今年我没听说过任何对冲基金有这么好的业绩。”
维尼克在极少数的媒体采访中表示,他总是试图找出业绩超过预期的公司。同时,他也会选择通过调研公司,买入那些拥有优秀管理层,而且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此外,他也会做空那些业绩低于市场预期的公司。作为一个反向投资者,维尼克往往喜欢买入那些被大众冷落的行业和个股。在金融危机之前,他特意避开了出尽风头的医疗保健类股和能源类股,并大举买入消费和零售个股。而在金融危机期间,他的对冲基金表现是一流的。
职业生涯中总是笼罩着辞职的阴影
在离开富达之后,维尼克的投资之路一直顺风顺水,但是,去年5月初,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双双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维尼克告诉他的投资者,他将关闭旗下资产规模达60亿美元的维尼克资产管理公司。大概是由于投资业绩无法跟上涨势如虹的股市,维尼克辞去了顶级投资经理人职位。在他令人难以置信的职业生涯中,这已是他第二次辞职了。
根据彭博新闻社报道,维尼克告诉他的投资者说,他的基金自2012年7月份以来已跌去4.8%,而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股市却步步攀升。
然而,他近年的投资表现一直欠佳,权威人士分析指出,这源于他对金矿股押下重注,而金价连续遭遇暴跌。
过去几个月来他对金矿股押下的重注使他引火烧身。他最大的头寸有可能是跟踪大型金矿股表现的市场动力金矿股交易所交易基金(Market Vectors Gold Miner ETF),该ETF过去一年已下跌了37%。他还曾称自己重仓持有几只金矿股——从巴里克金矿公司(Barrick Gold,今年下跌了45%)、诺瓦金矿公司(NovaGold,跌50%)到盎格鲁阿山帝金矿公司(AngloGold Ashanti,跌39%)。
在某种程度上,维尼克代表了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一些大趋势——比如在股市大幅上涨以及2013年与黄金相关的投资产品下跌的时候,大多数薪酬优厚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表现不佳。然而,他也是投资界又一位“不务正业”,把心思花在个人职业体育队上的基金经理。
除了投资股票之外,维尼克最大的爱好就是球类运动,因此他在积累了财富之后便致力于投资球类俱乐部。
2010年,他花费1.1亿美元购买了职业曲棍球队坦帕湾闪电队(Tampa Bay Lightning)。此外,他还在波士顿红袜(Boston Red Sox)棒球队拥有股份。这些投资也凸显出维尼克的理财眼光,或许这些体育领域的投资收益甚至好于股票市场。
此时用起起落落的人生来形容维尼克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有着这样经历的他,谁会质疑他再次东山再起呢?这就像他所喜爱的球队一样,每年都有不同的成绩,而相同的是,他们都依然热爱着自己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