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续上期)
第三本——《塞罕坝——解读风光摄影》,这本书完全由自己独立运作、投资。作为摄影师,自己投资出书,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出版社永远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低成本导致的结果就是,无论用多好的相机拍摄,最后印刷的效果都不会很好,那么我就自己投资,做一个好的东西。第二,我这本书只写塞罕坝,而没有写其它的风光,是因为我想阐述一个地方,这么小的地方我就能出一本画册,影响力是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当他们看到我能用这样的拍摄水准去表现一个地方并且出一本画册,那么其他的地方也能做到,这是点和面的关系。去年5月26号出的书,印了5000册,到12月份,5000册已售完。
出书的定位一定要明确,第一本书打开了爱好者市场,第二本书打开了国际市场,第三本是针对一个地方的拳头产品,这对我将来进行局部经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现在我正在写第四部书——《数码摄影指导》,一家数码产品公司希望我以它们的产品为蓝本,阐述数码产品操作理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而非单纯出书了。数码摄影市场是个大市场,很多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很多爱好者并不是要求很高端的产品,数码相机对于一般的市场运做来说已经足够了。
CPANET:那摄影师应该直接面对消费者还是关注出版社和媒体?您认为当前国内摄影作品市场空间如何?
姜平:消费市场离我们还比较远,我们不可能针对某一个消费个体。许多尝试者都以惨淡经营最后关门收尾。中国消费者没有掏钱买画册或买照片的消费习惯,在国外这就很随便,基础不一样。当你月收入很高的时候,解决了温饱、教育、医疗这些问题,你才会关注其他方面。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市场是个未知数。比如你刚才说可能有一些白领会附庸风雅去挂照片,但在他们的头脑中会有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张照片值不了这么多钱。对我们摄影师来说,为了拍摄北极光,可能花了15万,但是照片只卖2000元,这个摄影师肯定接受不了。侵权问题也是,在侵权官司上法官也会认为一张照片值不了这么多;而且现在中国消费者对于照片收藏的意识还很淡薄,所以我对目前国内摄影图片的市场不是太看好。
CPANET:怎样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摄影师,我想所有的摄影爱好者都会感兴趣,姜平老师能谈谈您的成功经验吗?
姜平:这样说吧,主要是一个经营理念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喜欢拍风光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在国外却没有这样的群体。为什么呢?职业摄影师拍商品、服装、模特,记者拍摄专题报道、体育摄影,拍风光只是按商业规律去进行,商业规律需要体现信息量,要明快,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商业规律,摄影师往往以沙龙形式拍摄风光,所以图片的商业价值就有限了。
而在收藏领域,要明确一点,照片不是一般的记录性照片,是有艺术家情感的东西,收藏领域有它自己的要求,比如黑白照的地位和价值永远高于彩色照。外因与内因决定照片的收藏价值,大多数中国摄影师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照片能收藏。而现在的摄影比赛和权威期刊其实对摄影师有些误导,你看现在的摄影比赛展出的获奖作品跟几十年前的都没有什么区别,是静态的,而一些权威的期刊,老编辑们选的片子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没有变化。法国摄影师严雷拍摄同样的题材时,他不会去选择灰暗的光线或阴天,相反,他选择晴天,还会设置一个场景,一头水牛、一个穿蓑衣的人,告诉人们农作物是这样耕作出来的,这样就包容了更多的信息量。我们现在总是存在两个重复,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成功的作品后会自觉不自觉的模仿别人,其次是因惯性思维而重复自己,比如很少有人想过把相机扔起来或把相机变换不同方式来拍摄。
六年前,我作为国家地理的记者去尼泊尔进行采访。作为一般的摄影师或媒体去拍尼泊尔,写尼泊尔,回来以后在本单位刊物上发表照片,就算完成任务了。一般不会再想下一步还能利用这些作品做什么了。而我去了一看,这么好的旅游摄影资源,于是就开始记录当地酒店的情况和旅游线路,旅游包车的费用等等,等我回来以后,一份完整的尼泊尔旅游方案就出来了。
其实现在就拍照来讲,谁也不比谁差多少,对一般摄影师来说缺乏的是经营理念。比如说我刚刚说过,我去了8次芬兰,都是和芬兰国家旅游局、芬兰航空公司合作去的。第一次是时尚旅游请我去的,是在五年前,他们找到我说:姜老师,您有没有护照?我说:有。而当时一般摄影师很少有这方面的意识,要知道五年前办护照非常麻烦。他们说:我们找了许多摄影师都没有护照,姜老师,您跟我们去一趟芬兰吧,有一个拍摄任务。然后我就去芬兰拍了八天,一共拍了200多张的照片。回来以后,这些照片除了杂志上发表,得到一些给我的稿费以外,就算是浪费了。如果说我再拿着这些照片在低端市场卖给另外几家杂志社也不过如此了,而我最后是拿着这些资源到了芬兰大使馆,找那里的文化参赞,其实我并不认识他。我就跟他们讲,我是一个中国的摄影师,有机会到你们国家拍了些照片。而那个文化参赞很精明,他帮我推荐了一些芬兰的企业如芬兰航空公司等。他们如果用照片的话,就首先找我。后来芬兰航空公司和我一拍即合,他们每年都出台历,以前都是外国人拍的,而现在有中国人拍的了。于是,连续6年的台历都是我来拍的,可是光一个季节不能出台历的,要四个季节都有照片才行,于是春夏秋冬我都去拍了一次。而且有了这些资历,您还可以谈其他的项目。
所以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大家全都在等待市场,不去用心开拓,其实真正的市场就在你们的身边,就看你怎么运作,怎么开拓。
不过和大家一样,我最早推销照片的时候,也非常辛苦。拿了照片到中关村去卖。那时候刚拿出十几万买了哈苏,结果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这个吃不起饭不是开玩笑的,是真吃不起饭了,那种窘迫你们很难想象,怎么办呢,首先要生存吧,生存才有可能发展。因为摄影的成本太高了,除去摄影器材需要费用,如果你要去拍风景总要差旅费吧,出国先不说了光去西藏也要二三万元,这总要想办法产出的,总不能老是血本无归啊!
但是我提倡另一个理念就是,如果你真的很有经济实力,你经过奋斗以后经济上已经很殷实了。这时你如果爱好摄影,就可以不求回报。我觉得这样的心态会更好,这样能更全心全意地去搞创作,不用考虑作品的商业化,我更向往这种状态。
CPANET:作为一位成功的摄影师您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姜平:我现在就一个字:累。拿出书来说,出第一本书可能比较草率,但当你出到第4、5本时,你有了一定的读者群时,绝不敢草率,因为会有很多双眼睛在关注你,确实很累。现在我希望能创作一些纯艺术的东西。以前在瑞士我拿了一个国际摄影金奖,当时给了我两个礼品:瑞士仙娜相机和一本画册,这本黑白画册里的作品是仙娜公司请一位法国摄影师拍的。当时我感觉看不懂,无人的海岸线,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海岸,但是现在我读懂了,它告诉我一个摄影师的心境,这是一种单一元素的提炼。当然,市场也需要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单一画册是自己高境界的一种表现,可能没有市场,也可能会赔得一塌糊涂。纯艺术是特别理想的一种境界,但是市场的走向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所以会很痛苦。像罗红这样既有经营头脑又有创作天分的人太少了。但对一般人来说,真正搞纯艺术,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待续)(编辑:广仁)
第三本——《塞罕坝——解读风光摄影》,这本书完全由自己独立运作、投资。作为摄影师,自己投资出书,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出版社永远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低成本导致的结果就是,无论用多好的相机拍摄,最后印刷的效果都不会很好,那么我就自己投资,做一个好的东西。第二,我这本书只写塞罕坝,而没有写其它的风光,是因为我想阐述一个地方,这么小的地方我就能出一本画册,影响力是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当他们看到我能用这样的拍摄水准去表现一个地方并且出一本画册,那么其他的地方也能做到,这是点和面的关系。去年5月26号出的书,印了5000册,到12月份,5000册已售完。
出书的定位一定要明确,第一本书打开了爱好者市场,第二本书打开了国际市场,第三本是针对一个地方的拳头产品,这对我将来进行局部经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现在我正在写第四部书——《数码摄影指导》,一家数码产品公司希望我以它们的产品为蓝本,阐述数码产品操作理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而非单纯出书了。数码摄影市场是个大市场,很多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很多爱好者并不是要求很高端的产品,数码相机对于一般的市场运做来说已经足够了。
CPANET:那摄影师应该直接面对消费者还是关注出版社和媒体?您认为当前国内摄影作品市场空间如何?
姜平:消费市场离我们还比较远,我们不可能针对某一个消费个体。许多尝试者都以惨淡经营最后关门收尾。中国消费者没有掏钱买画册或买照片的消费习惯,在国外这就很随便,基础不一样。当你月收入很高的时候,解决了温饱、教育、医疗这些问题,你才会关注其他方面。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市场是个未知数。比如你刚才说可能有一些白领会附庸风雅去挂照片,但在他们的头脑中会有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张照片值不了这么多钱。对我们摄影师来说,为了拍摄北极光,可能花了15万,但是照片只卖2000元,这个摄影师肯定接受不了。侵权问题也是,在侵权官司上法官也会认为一张照片值不了这么多;而且现在中国消费者对于照片收藏的意识还很淡薄,所以我对目前国内摄影图片的市场不是太看好。
CPANET:怎样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摄影师,我想所有的摄影爱好者都会感兴趣,姜平老师能谈谈您的成功经验吗?
姜平:这样说吧,主要是一个经营理念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喜欢拍风光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在国外却没有这样的群体。为什么呢?职业摄影师拍商品、服装、模特,记者拍摄专题报道、体育摄影,拍风光只是按商业规律去进行,商业规律需要体现信息量,要明快,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商业规律,摄影师往往以沙龙形式拍摄风光,所以图片的商业价值就有限了。
而在收藏领域,要明确一点,照片不是一般的记录性照片,是有艺术家情感的东西,收藏领域有它自己的要求,比如黑白照的地位和价值永远高于彩色照。外因与内因决定照片的收藏价值,大多数中国摄影师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照片能收藏。而现在的摄影比赛和权威期刊其实对摄影师有些误导,你看现在的摄影比赛展出的获奖作品跟几十年前的都没有什么区别,是静态的,而一些权威的期刊,老编辑们选的片子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没有变化。法国摄影师严雷拍摄同样的题材时,他不会去选择灰暗的光线或阴天,相反,他选择晴天,还会设置一个场景,一头水牛、一个穿蓑衣的人,告诉人们农作物是这样耕作出来的,这样就包容了更多的信息量。我们现在总是存在两个重复,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成功的作品后会自觉不自觉的模仿别人,其次是因惯性思维而重复自己,比如很少有人想过把相机扔起来或把相机变换不同方式来拍摄。
六年前,我作为国家地理的记者去尼泊尔进行采访。作为一般的摄影师或媒体去拍尼泊尔,写尼泊尔,回来以后在本单位刊物上发表照片,就算完成任务了。一般不会再想下一步还能利用这些作品做什么了。而我去了一看,这么好的旅游摄影资源,于是就开始记录当地酒店的情况和旅游线路,旅游包车的费用等等,等我回来以后,一份完整的尼泊尔旅游方案就出来了。
其实现在就拍照来讲,谁也不比谁差多少,对一般摄影师来说缺乏的是经营理念。比如说我刚刚说过,我去了8次芬兰,都是和芬兰国家旅游局、芬兰航空公司合作去的。第一次是时尚旅游请我去的,是在五年前,他们找到我说:姜老师,您有没有护照?我说:有。而当时一般摄影师很少有这方面的意识,要知道五年前办护照非常麻烦。他们说:我们找了许多摄影师都没有护照,姜老师,您跟我们去一趟芬兰吧,有一个拍摄任务。然后我就去芬兰拍了八天,一共拍了200多张的照片。回来以后,这些照片除了杂志上发表,得到一些给我的稿费以外,就算是浪费了。如果说我再拿着这些照片在低端市场卖给另外几家杂志社也不过如此了,而我最后是拿着这些资源到了芬兰大使馆,找那里的文化参赞,其实我并不认识他。我就跟他们讲,我是一个中国的摄影师,有机会到你们国家拍了些照片。而那个文化参赞很精明,他帮我推荐了一些芬兰的企业如芬兰航空公司等。他们如果用照片的话,就首先找我。后来芬兰航空公司和我一拍即合,他们每年都出台历,以前都是外国人拍的,而现在有中国人拍的了。于是,连续6年的台历都是我来拍的,可是光一个季节不能出台历的,要四个季节都有照片才行,于是春夏秋冬我都去拍了一次。而且有了这些资历,您还可以谈其他的项目。
所以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大家全都在等待市场,不去用心开拓,其实真正的市场就在你们的身边,就看你怎么运作,怎么开拓。
不过和大家一样,我最早推销照片的时候,也非常辛苦。拿了照片到中关村去卖。那时候刚拿出十几万买了哈苏,结果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这个吃不起饭不是开玩笑的,是真吃不起饭了,那种窘迫你们很难想象,怎么办呢,首先要生存吧,生存才有可能发展。因为摄影的成本太高了,除去摄影器材需要费用,如果你要去拍风景总要差旅费吧,出国先不说了光去西藏也要二三万元,这总要想办法产出的,总不能老是血本无归啊!
但是我提倡另一个理念就是,如果你真的很有经济实力,你经过奋斗以后经济上已经很殷实了。这时你如果爱好摄影,就可以不求回报。我觉得这样的心态会更好,这样能更全心全意地去搞创作,不用考虑作品的商业化,我更向往这种状态。
CPANET:作为一位成功的摄影师您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姜平:我现在就一个字:累。拿出书来说,出第一本书可能比较草率,但当你出到第4、5本时,你有了一定的读者群时,绝不敢草率,因为会有很多双眼睛在关注你,确实很累。现在我希望能创作一些纯艺术的东西。以前在瑞士我拿了一个国际摄影金奖,当时给了我两个礼品:瑞士仙娜相机和一本画册,这本黑白画册里的作品是仙娜公司请一位法国摄影师拍的。当时我感觉看不懂,无人的海岸线,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海岸,但是现在我读懂了,它告诉我一个摄影师的心境,这是一种单一元素的提炼。当然,市场也需要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单一画册是自己高境界的一种表现,可能没有市场,也可能会赔得一塌糊涂。纯艺术是特别理想的一种境界,但是市场的走向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所以会很痛苦。像罗红这样既有经营头脑又有创作天分的人太少了。但对一般人来说,真正搞纯艺术,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待续)(编辑: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