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红茶,武夷寻踪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_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式红茶多来自南亚次大陆的前英属殖民地,比如印度和斯里兰卡,其次是东非肯尼亚、乌干达等国。然而,熟悉英式红茶口味,经常随英俗喝下午茶的人,却很少会在品茗英式红茶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它们与武夷茶的渊源。虽说正山小种是公认的最早输入英国的红茶品种之一,但就今天重获新生的正山小种而言,其品相和口味都与时下流行的英式红茶相去甚远,虽然血统纯正,却不一定能在各式流行的英式红茶中找到自己的嫡传子孙。
  今天的武夷山,还有英式红茶祖先的踪迹吗?
  要离开武夷山的前一天,见到了大碗吃酒、大声放话、气概万千的老杨。
  他随手抓了一泡茶,沏上待客。他说这泡茶虽然不是武夷茶家族的名门贵胄,无显赫声名,但她可是来自前清时期就已经开垦种植的老茶园。虽然历经数代无人照管,不值一文,但得天独厚的武夷山水,依然在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滋养着先人栽种下的乔木精华。她的制作也许不如金骏眉那样精良,可是这泡茶不仅有历史,还更有别样的韵致。
  滚烫的山泉水裹挟着灼人的水气缓缓沏入盖碗,一缕馨香渐渐地飘汤在茶室内。我嗅到了一种至今还没有在国内遇到,却又是十分熟悉的香味,心下游丝般掠过丁点惊疑。
  一循茶后,我心下暗自惊叹:这不就是英国红茶Darjeeling吗?难道眼前的这一泡茶,会是一个贯通中外茶路,揭开武夷茶道与鸦片战争前后中英茶贸易关系的灵物?
  维基百科说Earl Grey(格雷伯爵茶)“是以中国正山小种或锡兰红茶等优质红茶为基茶,加人佛手柑油的一种调味茶。格雷伯爵茶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红茶调味茶,也是‘英式下午茶’的最经典饮品。除了格雷伯爵茶之外,还有大吉岭、锡兰、火药绿茶等”。
  事实上不只是Earl Grey,英国人喝的其他茶,有哪一种不是调味茶呢?有喝茶经验的国人基本都会一喝就明白那些各种口味的英国红茶,都是使用化工调味剂调配而来,没有什么是自然造就的。对于笃信天造万物,崇尚茶道自然的中国人来说,英人的茶,根本就没法喝!
  但Earl Grey也好,Dajeeling也罢,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型品味,而制茶师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昵?总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百多年前的中英、中外茶叶贸易的历程,多少总要留些历史的痕迹吧?多年以来不时浮出脑海的问题,难道今天会在老杨的一泡茶里找到答案,或至少看见一道指路的光?
  数循茶过,我心下已经十分的肯定,眼前老杨所说的“奇种”,就是英国人或者说印度人的DAGEELING。
  2008年出版的Sarah Rose写的《ALL THE TEA IN CHINA》告诉我们,苏格兰人、铁匠ROBERT FORTUNE受东印度公司的派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深入中国腹地,来到了武夷山——当时最大的国内茶叶贸易集散地。铁匠不仅窃取了茶叶制作的方法,也将当地的茶种带走,引种到了英国的殖民地印度。那时候武夷山茶叶的集散地,就在今天的下梅,也就是老杨的地盘。老杨说他的茶园是清朝的遗留,也不是凭空捏造的。ROBERT FORTUNE既然是为茶叶专程而来,最应该去到地方自然是下梅了,指不定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访遍了当时崇安各处的茶园呢。也许,ROBERT窃走的茶种,就是老杨茶园里的“奇种”?
  英国人不仅通过战争抢走了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外贸口岸,还通过派遣商业间谍,窃走了茶种和茶叶制作技术,开发了大面积的印度和东非的茶叶种植,并将其培育成为中国茶叶贸易的竞争对手,并最终取中国而代之,掐断了中国茶叶贸易的财源。当然,茶叶贸易作为大宗世界贸易商品,其所带来的财富并没有断流,只是经过了一番乾坤大挪移,滚滚流向了英国,中国的财势国运由此逆转,一落千丈。大清前期下梅人筑造的豪门大宅,如今已是一片颓垣断瓦。回望过去,除了感慨世事沧桑,我们很难不佩服英国鬼子的全球视野,深谋远虑,也很难不被鬼子深藏的祸心逼出一身的冷汗来。
  曾经有人说有印度客人带着生长在印度的水仙茶来“认祖归宗”,当时我就对此说法有所怀疑。因为英国或说印度茶红茶里,就没有什么茶昧能与水仙沾边,更不必说那个苏格兰铁匠来到武夷山盗火种的时候,还没有水仙这个更为晚近才培育栽种的品种呢。
  几年来在寻茶的路上也品尝了许许多多种武夷岩茶,而且刻意追求的,自然是所谓独具“岩骨花香”品性的“正岩”茶。如果稍加妥协,也要找个紧挨着岩边的所谓“半岩”茶来吃,从未将眼光投向那些不入道的“洲茶”,比如下梅的,就连他们自己也将自己的茶谦虚的称为“奇种”或是“菜茶”,都是不入流的意思。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沉沦,当年才雄势大、牢牢占据着世界茶叶贸易中心的中国茶商的后代,还有几人能够真正了解先辈的辉煌、记得先辈的遗产?有多少人知道,中国人的饭碗,是硬生生地被英国强盗抢走了的?世界贸易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前,那不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贸易吗?几场败仗,丢失的,何止是多少人命,更是子孙后代赖以为生的基业。
  中国如今的国运茶势又在盎然萌动之中。今天茶道上的人们,将要如何再继往世,开辟前路?
其他文献
丽江是一座很懂得“藏”的高原古城。  漫步在被岁月打磨得光洁清亮的石板路上,一路陈迹,一路慨然。曾经,马帮风尘仆仆地从这里经过,撒下串串清脆的铃声,留下酽然的记忆。时过境迁,铃声渐远,茶却历久弥香,掩藏在街衢巷陌中,氤氲了古城的昨天和今天。  这是一幢毫不起眼的纳西小楼,如果行色匆匆,就很容易将它忽略。但是,你一旦走进那两扇斑驳的木门,就会发觉时空交错的印迹——它充盈着老茶的陈香,收藏着古城的过去
期刊
茶经过人们几千年的利用,得到许多人的关注,人文的含量也就特别丰富了。  茶是嗜好性的农作物,也是高经济作物。嗜好性的饮品,常因个人的喜好而有不同的感受,世界上茶有千万种,一种茶好喝或不好喝,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喜好而不同,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因饮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喝茶、饮茶、品茶、叹茶,其中“品茶”为饮茶的高境界。  品茶,是一种从感性、从人性出发的享受。今天心情好、天气好,又有三五
期刊
其实中国竹雕发源甚早,流传至今的作品包括竹木牙角雕刻、留青阳文雕刻、竹节雕、竹黄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可惜作品始终不脱竹壶、酒杯、笔筒、香筒、扇骨、竹鼎,甚或花鸟人物等范畴,至于泡茶辅助用的小器具如茶则、茶匙等,古代竹雕名家大多不屑为之,因此翁明川父子的竹雕小茶具堪称“前无古人”了。  翁明川的“赏茶则”近年炙手可热,他的儿子翁伟翔也不遑多让。父子俩的茶器创作更堪称近代竹雕艺术的异数,父
期刊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道”大专题,在文化圈、茶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很多人叹息茶文化在大陆的泥沙俱下,茶叶背后的中国士大夫文化被急功近利的商业侵蚀得尽失纯粹。周刊遍访台湾、日本,追溯茶禅、茶道的种种,却把浮躁的大陆抛在一边,让一些人汗颜。其实,在我看来他们还少采访了一个地方,那便是古国印度,这里既是佛教之源也茶叶大国。  关于印度文化,好像除了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云蒸霞蔚的神秘宗教气场、旅游
期刊
两年前的秋天,我采访过王爽的贰楼老茶馆。那时我曾写下这样的品饮体会:“在老茶馆喝茶,窗外是闹市丛林,窗内是隽永浑然、幽静平和的禅意空间。青花灯下,老茶幽香四溢;植物丛中,秋蝉声声,令人忘忧。有些喝茶之所仿佛世外桃园,在这样的地方喝茶,似乎容易抵达禅境,然而喝完茶出来,置身蒸腾的车水马流之中,会有片刻的迷惑,会对眼前的现实产生一丝不耐,需要攒点力气才能从刚才喝茶的情境中抽身而出。”  “慢生活”  
期刊
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在唐代才真正形成。经过唐初期的贞观之治,唐代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富庶而安逸。同时随着茶场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寺院僧人的大力推广,唐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唐时期“茶圣”陆羽《茶经》问世后,更是对茶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及各国与唐朝之间的文化交流。迅速向全世界传播。以“煎茶”为主要饮茶方式的茶艺不仅有了比较科学的操作流程,也诞生了比
期刊
不到西北访茶,何以完整表达中国茶?不到青海,何以知茶之深度与广度?  在这里,茶叶所缔造的奇迹俯首可拾。茶从茶马古道进入到千家万户,滋润着广大民众日常的饮食、交往、生计以及深藏于内心的信仰,渗透到炕上、集市、茶馆、书房以及佛堂的每个角落。  青海是茶叶消费的重要区域,从李唐政权与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日月山下互市开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国家层面的茶叶的传统——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通过茶来促进民族融合与疆土开
期刊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再熟悉不过的饮料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除了借茶满足解渴提神的生理需求外,亦乐衷于在品赏玩味茶之色、香、味、韵。有时还会通过“斗茶”这样充满游戏味道的方式获得乐趣。  每个人固然都会根据自己对茶的不同理解说出个道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味”。《中庸》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这里的“味”不只是酸甜苦辣咸之味,还有“道”。人之目、耳、鼻、口,各司视色、听声、嗅气、尝味之职,唯“味”
期刊
历代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不乏对武夷岩茶的喜欢之情,我们从史料的记载、诗文的流风遗韵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武夷岩茶的影响力。  徐寅为武夷岩茶的品质写下了“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评语;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斗荼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他赞美武夷岩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高雅清幽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清朝乾隆
期刊
随着年轻茶人品茶的段位越来越高,对茶的口感要求渐渐从清新淡雅转向浓郁厚重,而介于浓淡之间的烘焙型铁观音则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在安溪铁观音工艺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炭焙浓香铁观音代表着一种传统与复古,制茶师们愿意重拾这份传统,并为这传统注入他们的智慧,让这份传统焕发新的光彩。  时尚的韵香  祥华龙茶业的老板黄新礼有30多年的做茶经历。他是从最传统的铁观音时代走过来的,因而钟情于传统铁观音的烘焙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