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义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印记。谈起苏州,人们必然想到古典园林,提到杭州,一定会想到西湖、灵隐寺,文化遗产恰如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守住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精神。人们不断总结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城市文化更新,城市在展现它所具有的物质功能同时,还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涵义。城市文化从其诞生之日起,经过着漫长的历史发展,一座城市能否延续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能否延续。生态城市理念的表现形态就是保持发展均衡、诸要素和谐相处,内涵就是尊重自然、延续城市文化。科学保护和重新认识城市的现有文化资源,成为了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關键词:南通;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又提出:“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城市,是因人类追求更舒适、便利、安全生活条件需求的满足,而择地交易、共同居住所形成的环境。城市生态与发展互利共生,人类文明亦因此能透过经验智慧的交流而进步。城市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始终是文化与创新最为集中的“场地”(arena)。彼得·霍尔(Peter Hall)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城市形态:公元前5世纪希腊雅典、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1570年至1620年英国伦敦,18世纪末到1914年奥地利维也纳、19世纪90年代法国巴黎、1918年至1933年德国柏林、20世纪中叶美国洛杉矶。根据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的描述,当时的洛杉矶由这四种生态形式构成:生活娱乐区、山麓、特有的平原地势、机动车专用区。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深知自己所在何处,并为此感到自豪。本研究透过城市本质的探究,以及城市发展人文社会经济发展、自然人文地理生态发展实况、时空发展演变的因果,获得城市发展生态演变之形态特征、功能及性质、有机发展规律的历史特性,重新检视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
  人类都通过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实践逐渐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价值,现代城市环境保护思想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梭罗和利奥波德的环境保护思想就萌芽于这一社会进程中。由于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满足了人类对新型工业产品的需求,同时这种社会需求又反作用于生产,使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枯竭,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由于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足以及排污治理能力的缺乏,导致水、大气、土地等污染,再加上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甚至部分乡村逐渐失去了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污染已经明显地影响到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交通安全、能源利用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人与生态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近代自然法时代,人类对自己发展充满了自信,认为凭借人类自身的理性以科学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事物,人类进一步去认识、利用自然事物,彻底把自然界转化为人类研究、利用的客体,也正是在这一时代,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
  梭罗和利奥波德都积极投身于自然地生活,通过他们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梭罗和利奥波德并没有把这种生活停留在一种社会现象层面上,而是通过运用他们的哲学思想去认真地体验、思考着这种生活方式,并且理性地思考着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经过漫长的时间梳理,梭罗和利奥波德得出人类应该探索自我、追寻真理以及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我国城市发展及人居环境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商鞅在实行新法中提出城市建造使用土地应与城市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持土地和城市人口平衡,在漫长城市建设及空间布局过程中逐步完善生态化的思想,至此后咸阳、长安、北宋东京等城市在建设中空间布局理念延续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思想。从中国汉代典籍《汉书·艺文志》中还可以窥见一些风水模式,其中提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在中国传统城市建造中主张相土尝水,在东方风水模式所倡导的城市布局状态为城市依山面水,位于低矮护山环抱中间且地势较宽广,两侧流水环保,形成山水相连、相对封闭又通气的空间,当地的地理气候、贸易往来、农耕织造、生活习俗等均得以呈现。这种整体城市空间布局方式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力求城市与环境的自然协调。这种直觉式的东方智慧同样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所倡导的。
  南通早期城市演变发展围绕河港城市四个传统阶段,即设卫筑城、市街兴起、街头盖庙、官府设治,体现了城市生活发展的规律,因此从根本上影响了传统城市的特征与城市空间结构。20世纪初,南通实业家张謇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宗旨,从国情出发开始对家乡进行城市建设,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中以交通枢纽带动城市建设这一基本的思路。南通城市道路交通布局与空间结构,是与城市人际结构秩序结合的有机生态发展形态,也因此形成了城市中心的地位特性及城市的历史因缘。而今南通市的老旧城墙在被拆除后,城墙周边空间被规划了许多学校、公园等公共空间,街区、建筑和环境都具有鲜明的人性化尺度。尽管大部分城垣空间已被拆除,但在城市建设中合理截取城市空间中最典型的历史片段,利用这些沿着城垣遗迹发展的带状公共空间肌理,使城垣的空间承载的信息有机会透过其中的当代生活文化而获得延续,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城市文明对话方式。维持一座城市的形态,在城市更新和改造时,对新城市空间的引进和选择,这样的城市建设才能够遵循城市生长和运行的基本法则,城市文明才会持续传承。   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为了给城市创造继续发展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城市遗弃场地成为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利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遗弃场地,在保留城市人文历史的同时将其转化为城市生态空间,既不影响建设用地标准,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场地资源,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生态发展定义的新方向。英国城市发展委员会(UDCs: Urb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着眼于城市环境建设,运用强制的购买力收回和整合土地资源,对土地开发进行公共性补贴,在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改善环境方面注入大量资金,为20世纪80年代英国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为20世纪80年代,荷兰政府通过《土地清理临时法》(InterimwetBodemsanering),试图将城市景观建设列為遗弃场地再利用的必要条件。此外,荷兰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土地被循序渐进地开发再利用。据佐治亚理工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教授南赛·格林·莉(Nancey Green Leigh)的调查,在美国五十个州均使用“财产征用权”来推动废弃地的再开发,整合城市历史遗弃场地资源,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提高城市绿化指标。利用城市历史发展中遗弃场地进行绿化建设,运用这种实际效率高、成本低的城市建设方式,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同时推动城市生态发展,并透过这样的研究来汇整南通市江海文化与其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整体形象设想发展建议。
  一、文化形象:历史文脉延续
  南通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应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一方面围绕近代第一城历史和江海文化整合历史资源,另一方面注重现代文化环境的营造,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大型文化广场、城市绿地等(图1、2)。
  二、山水形象:生态城市营造
  阅读南通的历史,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山水。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城水相依”城市格局将更加突出,当前面临的问题在于城市自然条件与城市文化融合生硬,通过对城市轴线规划和滨水绿链将长江水体岸基巨大的绿化单元引入城区(图3、4),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河流、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总体目标,以及建设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的子目标,并且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育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清洁水环境、改善城乡环境、建立新的城市绿肺的措施,充分展现山水城市的魅力。
  三、城市形象:江海文化、近代第一城
  南通旅游资源丰富,在进行城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吸收《南通市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送审稿)》等各方面成果和经验,将通海港区与如皋港区、五山森林公园(图5)、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和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等工作纳入《南通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之中,充分体现南通江海特色。整合并强化江海文化建设,把沿江片区建成南通城市会客厅,充分展现南通“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形象(图6)。
  当人们从历史、生态、城市发展等方面确定南通城市规划设计构想时,首先,要做到延续当地的文脉,尊重城市历史现状以及原有路网,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关注原有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保证其文脉延续的可能。其次,保证在城市场地空间使用过程中的混合功能,避免出现当今城市建设中建筑成林的问题,规划城市公共空间,以公共环境带动城市区域发展,重视提高人与人之前的交往频率,从而重塑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生存环境,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城市历史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产生来源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是城市发展活力的体现,同时体现出城市发展的潜力。吴良镛院士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指出,“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城市历史遗弃场地面积、形状、分布等特点与利用于城市生态发展不相制约,且是城市在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中有益的补充。通过主动的规划、建设政策协调统一完成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才能有效地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同时促进现代城市生态化发展。
  城市发展历史中遗弃场地蕴含无限生机。从城市整体的规划和历史文化角度考虑,重视城市的整体性规划开发利用,把南通保留至今的历史空间,作为可以转换的文化景观,在尽可能尊重城市原有布局、结构和特色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城市历史遗弃场地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与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等设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科学开发和提升它们的价值,打造南通特有的生态城市特色,从而科学地开发南通的城市历史遗弃场地,体现南通宝贵的城市历史带来的人们宜居生活,实现生机无限的城市历史场地开发效应。此外,提炼城市历史场地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针对传统老旧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借鉴国外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等城市遗存的转型成熟案例,也是值得推介运用的模式,引入国内外专家咨询机制,拓展城市发展思路,都是倡导的做法。这样既保留南通城市温度和历史厚度,又能快速有效转型,持续健康和高品质地发展,实现南通城市二次开发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毓任,冒键.南通历史文化概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城市规划,2003(7).
  [3]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三:南通近代城市发展:1895-1911[J].华中建筑,2005(2).
  [4]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罗西.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黄蓉蓉,夏海山.生态语境下旧建筑改造的美学价值[J].华中建筑,2009(8).
  [7]霍尔.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M].童明,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8]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Z].2009(11).
  [9]阮仪三,林林,李浈.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特色,而永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更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审美价值,如境内的九嶷山是人文始祖舜帝陵所在地,柳宗元在永州留下多篇千古奇文,永州还养育了周敦颐、怀素等杰出人物。文章从美术学视角来审视永州民俗文化,立足本土丰富的人文与民俗资源,拓展美术创作视野,推进美术教育活动发展。  关键词:永州;民俗文化;美术价值  在《管子·正世》中有“料事务,察
期刊
摘 要:乡村旅游社区的景观空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文章以汕头市前洋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可展示度”的评价因子,从“可展示度”和“服务性”两个层面提出了更新改造策略,将传统建筑景观、水景和田园风光等碎片化的景观,串联成点、线、面构成的景观空间。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景观空间;可展示度;空间更新改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的潮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空
期刊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   陳胜利
期刊
摘 要:王澍是中国当下最富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能超越争议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用自然的营造智慧重塑中国本土建筑似乎是他的根本旨趣。在致力于本土化营造的建筑理念中,他一是强调位置,建筑位置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尤为重要的。二是强调山水,也就是说建筑自己能重新构成一个小的自然,它一定会对一个地方的环境带来某种改变。三是强调天然,就是建筑状态应该达到某种天然的程度,它最高的审美原则就是道法自然
期刊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指導老师:   江莎莉
期刊
摘 要:面对均质化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山水城市的建筑设计理念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山水城市融合了中國传统园林和城市森林的设计特点,构造出了集宜居、实用和审美为一体的生活环境。黄山太平湖公寓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意境三个方面完美诠释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将其与当下所倡导的生态型城市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山水城市可视为生态型城市的延伸,也应当成为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山水城市;尊重自然;
期刊
摘 要:随着空心化现象在古村落的出现,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以及古迹景观逐渐消逝。改造景观是解决空心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生态景观设计作为景观重建的重要手段,在景观重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湘西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湘西古村落空心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通过景观改造缓解空心化问题的原则和思路,保护古村落自然生态,对古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湘西;古村落;
期刊
摘 要:伴随现代医疗模式转变与人本理念盛行,医院户外环境备受关注。实践证实,医疗结合设计,可参与体验的支持性医疗环境相较传统医疗环境对病人的康复更能产生积极影响。文章针对长沙市内医院户外景观现状,探讨以人为本的体验性环境设计方法,更好发挥环境助益作用,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關键词:医疗;体验性;康复效果;医院户外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身心一致
期刊
摘 要:文章借用了巴克森德尔在《意图的模式》一书中所提到的“意图性视觉旨趣”这一概念,从造型、空间、光影三个方面,对朗香教堂的意图及所对应的可被我们感知到的这样一个影像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朗香教堂;意图;视觉旨趣  说到意图性视觉旨趣,我们有必要明白意图是什么。巴克森德尔在《意图的模式》一书中对此做了阐述。他在书中这样写着:“由于图画是人造物,图画背后的原因域中的一个成分便是意志(
期刊
摘 要:东湖绿道标识系统作为行人的指路牌,不仅具备交通指示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充当宣传媒介引导市民和旅游者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所以标识内容要结合武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运用文字、图片等表现绿道方向以及地域文化的特征,引导旅游者游完整个绿道。绿道标识一方面要为旅游者提供有关道路方向的信息,以帮助旅游者在绿道上继续前进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吸引市民和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