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旅行的形式主义跃居而上。人们笃定没有什么问题是一次旅行不能解决的,实在不行,就抛弃六便士,裸辞旅行或者间隔年。
每一个生活在钢铁之城,为稻粱谋的人,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渴望旅行,经常喊着:“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只有看看真实的它,才不枉人世走一遭!”说罢,大部分人经常作歇,只剩小部分人乘坐十几小时火车或飞机,打卡国外网红地,费尽心思地和山海湖泊拍几张诱人的合照,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圈宣布:“好激动,我的人生困惑被旅行治愈了!”
但其实,旅行从来不是与生活对立的存在。这种“刻奇”让人活得越来越表层,跟豪掷千金买游艇、住豪华大海景房和买限量的奢侈装饰品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为旅行买单就像为知识付费一样,佐证了你是一个追求仪式感、新鲜感和有品位的消费者。
其实,这个世界上曾有另一种旅行异军突起。
徐霞客肩带远游冠,足迹遍布燕、晋、云、贵、两广等16个省用了32年,玄奘游学西行用了17年,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用了14年。即便今天,旅行仍然没那么容易。自1997年开始,李跃中19年间骑车225次环游了147个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共跨越了6次赤道线,最北到达北极圈内,最南到达阿根廷乌斯怀亚。截至2018年7月,全球七大洲里,只有南极洲没有留下他的足迹。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也有一个旅人——比尔·波特,一个脚不停歇、笔耕不辍的著名汉学家,也是翻译中国作品最多的翻译家之一。这位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对中国文化兴趣极浓,有长达十四年在台湾山村里隐居翻译佛经和古诗的生涯。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前往中国大陆,沿着黄河与长江,循着陈子昂、李清照、白居易等36位诗人的足迹,探索遗迹,写下寻人不遇系列,他笔下的《终南隐士寻访者》《空谷幽兰》《禅的行囊》,极具洞察力,里面有着丰富的细节。
背道而驰,总会有不同的快乐。正是真切的经历,奠定了这些我欣赏和佩服的人一生的为人基调和趣味起点,塑造了他们的诗意盎然。
加缪在笔记中曾写道:“旅行中没有享受。”一个人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即练习内在、对永恒的感受力。不管是哪种旅行,如果为明确目的所奴役,便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图个心理安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大学四年,通过给各大刊物投稿,参加诸多征文比赛,我赚到了六位数的稿费。这不仅让我能够独立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还让我有机会到北京、上海、浙江、云南、四川等二十多个省市旅行。
回程后,身边人称羡我多次公费外出的履历。但跟一些已经游历过近百个国家的旅游达人相比,我不敢提及自己那些简陋又心酸的旅游经历,却愿意时常与人分享自己在四处折腾中遇到的故事。因为我知道,每次心灵上虔诚的漫游,都给了我不重样的享受,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看不同的风景?积累飞行的里程?打卡地图上的小印章?还是留下诸多华丽背景的自拍照?相比于每次旅行总会带着关乎“获得”的预期,我倒觉得更好的答案其实是“舍得”,是一种心灵上的虔诚苦行。
旅行不仅仅只是为了表明“我很厉害”和“有趣”,它也从来不是万能药。这条游历路上充斥着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走得远并不一定就伟大,简短也可以活得很有態度,就像诗歌、摇滚乐一样。同样,也不是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就一定能玩出花样,精彩源自我们生动、即时、自然洒脱的现实情绪,来自未知、勇气、胆识、聪慧的纠缠互动。
那些无关紧要却又至关重要的,诸如“我执”的趣味、万花筒般的世界观、沿途所得的礼物,以及日常生活之外被重新赋予的感受力、精神体验,或许才是我们最恰如其分的旅行意义。
当然,即使足不出户也无妨,务必要保持一颗对生活的好奇心、一颗纯粹而坚定的旅人心,像木心笔下所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要慢一点,目标性弱一点,不断地尝鲜与抵达,永不停歇地进行智力与精神上的环球探索。
愿每个人祈求就得到,寻找就找见,敲门就给你开门。
每一个生活在钢铁之城,为稻粱谋的人,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渴望旅行,经常喊着:“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只有看看真实的它,才不枉人世走一遭!”说罢,大部分人经常作歇,只剩小部分人乘坐十几小时火车或飞机,打卡国外网红地,费尽心思地和山海湖泊拍几张诱人的合照,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圈宣布:“好激动,我的人生困惑被旅行治愈了!”
但其实,旅行从来不是与生活对立的存在。这种“刻奇”让人活得越来越表层,跟豪掷千金买游艇、住豪华大海景房和买限量的奢侈装饰品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为旅行买单就像为知识付费一样,佐证了你是一个追求仪式感、新鲜感和有品位的消费者。
其实,这个世界上曾有另一种旅行异军突起。
徐霞客肩带远游冠,足迹遍布燕、晋、云、贵、两广等16个省用了32年,玄奘游学西行用了17年,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用了14年。即便今天,旅行仍然没那么容易。自1997年开始,李跃中19年间骑车225次环游了147个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共跨越了6次赤道线,最北到达北极圈内,最南到达阿根廷乌斯怀亚。截至2018年7月,全球七大洲里,只有南极洲没有留下他的足迹。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也有一个旅人——比尔·波特,一个脚不停歇、笔耕不辍的著名汉学家,也是翻译中国作品最多的翻译家之一。这位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对中国文化兴趣极浓,有长达十四年在台湾山村里隐居翻译佛经和古诗的生涯。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前往中国大陆,沿着黄河与长江,循着陈子昂、李清照、白居易等36位诗人的足迹,探索遗迹,写下寻人不遇系列,他笔下的《终南隐士寻访者》《空谷幽兰》《禅的行囊》,极具洞察力,里面有着丰富的细节。
背道而驰,总会有不同的快乐。正是真切的经历,奠定了这些我欣赏和佩服的人一生的为人基调和趣味起点,塑造了他们的诗意盎然。
加缪在笔记中曾写道:“旅行中没有享受。”一个人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即练习内在、对永恒的感受力。不管是哪种旅行,如果为明确目的所奴役,便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图个心理安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大学四年,通过给各大刊物投稿,参加诸多征文比赛,我赚到了六位数的稿费。这不仅让我能够独立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还让我有机会到北京、上海、浙江、云南、四川等二十多个省市旅行。
回程后,身边人称羡我多次公费外出的履历。但跟一些已经游历过近百个国家的旅游达人相比,我不敢提及自己那些简陋又心酸的旅游经历,却愿意时常与人分享自己在四处折腾中遇到的故事。因为我知道,每次心灵上虔诚的漫游,都给了我不重样的享受,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看不同的风景?积累飞行的里程?打卡地图上的小印章?还是留下诸多华丽背景的自拍照?相比于每次旅行总会带着关乎“获得”的预期,我倒觉得更好的答案其实是“舍得”,是一种心灵上的虔诚苦行。
旅行不仅仅只是为了表明“我很厉害”和“有趣”,它也从来不是万能药。这条游历路上充斥着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走得远并不一定就伟大,简短也可以活得很有態度,就像诗歌、摇滚乐一样。同样,也不是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就一定能玩出花样,精彩源自我们生动、即时、自然洒脱的现实情绪,来自未知、勇气、胆识、聪慧的纠缠互动。
那些无关紧要却又至关重要的,诸如“我执”的趣味、万花筒般的世界观、沿途所得的礼物,以及日常生活之外被重新赋予的感受力、精神体验,或许才是我们最恰如其分的旅行意义。
当然,即使足不出户也无妨,务必要保持一颗对生活的好奇心、一颗纯粹而坚定的旅人心,像木心笔下所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要慢一点,目标性弱一点,不断地尝鲜与抵达,永不停歇地进行智力与精神上的环球探索。
愿每个人祈求就得到,寻找就找见,敲门就给你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