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发展规划的主体,从乡镇造林选址、造林树种设计、物种的适应设计、品类的多样化选择设计和结构复层化设计五个方面对乡镇林业设计造林技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乡镇林业;发展规划;造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S721;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7-0638-01
随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乡镇林业工作站作为林业生产第一线的组织与实施者,担负着乡镇林业发展规划、林业技术指导等各项工作的重任,在乡镇林业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乡镇森林资源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林业建设之所以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乡镇林业站功不可没。但由于历史体制和技术的一些原因,多数乡镇林业在规划和设计上还处于被动应付的无序状态,技术质量不高,整体水平较低。本文就作者所认知的乡镇林业规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1.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发展规划主体
制定合理的乡镇林业发展规划的主体理所当然为乡镇人民政府,但是由于乡镇林业工作站是负责和管理乡镇林业工作的,对乡镇的自然资源、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林农需求和各方面林业发展情况都非常熟知了解,且乡镇林业工作站是乡镇林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实施者,乡镇林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效果评价、问题反馈等工作都是由乡镇林业工作站完成[1]。所以,乡镇林业工作站在编制乡镇林业发展规划工作中也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2.乡镇造林选址
2.1 造林选址数据库结构的建立将采伐地点库复制到造林地点库,再将荒山库复制并联接到造林地点库;然后,修改库结构,增加“造林年度安排”字段, 并按先迹地更新, 后荒山造林的顺序,确定造林地点。
2.2 根据乡镇发展规划主体确定的年度更新面积 S,用年度更新面积 S作为控制变量,循环、累加造林地点库中的小班面积(A=A+小班面积)。
2.3 将“造林年度安排”字段,替换为“第 1 年”,则该小班作为规划第一年度的造林地点。2.4 当 A≥S,循环中止。
2.5 将累加变量 A再赋值为 0,重复步骤 2。
2.6 完成“第 2年”“,第 3年”……“第 n年”造林地点的确定。系统运算结束,则所需造林的小班全部按更新期安排完毕。
3.造林树种设计
3.1 主要造林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决定于造林地点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在目前的造林规划设计中,通常根据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的原则, 确定一定数量的造林树种或造林模型(含混交类型)作为候选树种,编制造林类型表,再根据造林小班的立地条件套用造林类型或造林树种。根据这一原则,系统拟自动实现这一人工操作过程。
3.2 造林树种生态的建立
首先,根据造林树种对立地条件的要求设计生态特性库结构。选取坡向、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湿度、海拔5项因子,其中:坡向分为 8 种类型,即:南、西南、西、东南、北、西北、东北、东。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红壤、黄棕壤、紫色土4种类型。土层厚度包括厚层、中层、薄层3种类型。土壤湿度包括湿、潮、干燥3种类型。海拔包括海拔上限、海拔下限2种类型, 分别表示树种分布的海拔上限和下限。
4.物种的适应设计
物种适地化是指造林规划设计选择植物时要适地适树,立足使用适合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有较强的适应性,已构成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有较高的抗逆性,生长良好,体现了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关系。即使栽植乡土植物,也要根据光照强弱、地下水位、土壤特点、污染状况等来决定选择的具体植物种类,不加论证盲目地从外国或外地引进森林植物,引入后的物种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对病虫害抗性减弱的现象,有时一些危险性病虫害亦会随着引进植物传入,在引入地突然暴发或肆意猖獗。如[2]北方地区随意引进南方喜酸的香樟、楠木等树种,因土壤偏碱性而致使叶片发黄,遇到气温突变、冬季严寒时,机体容易受到冻害而死亡。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等侵入性病虫害,随着引进植物传入、蔓延, 成为发生严重、防治困难的植物大敌。正确的设计原则应是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引种植物为辅,构建有地域特色和协调发展的造林绿化格局,同时也能有效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5.品类的多样化选择设计
品类多样化是指选择植物时尽量选用多品种、多类型植物,立足培育多功能、多目标的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以满足培育者对森林资源的多种需求。要模拟野生植物之间的自然搭配,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单一植物的现象,尽力避免因植物搭配不当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让喜阴、喜阳、耐旱、耐涝、针叶、阔叶、常绿、落叶、深根、浅根、匍匐、直立等多种类植物充分混植,各展天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6.结构复层化设计
结构复层化与品类多样化密切相关,它是指造林规划设计在选择植物时除了多品种、多类型外,还要注意植物株层间的混配与结合,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要根据植物苗期测定与无性系建立杂交苗木成活经1年生长,第2年春进入杂种圃栽植,按常规或稍密的株行距定植。在圃地自然环境条件基础一致、苗木管理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培育和测定。观察苗木的生长、越冬情况,看病虫情况、物候、形态等性状。经1-2 年的观察和测定,在每个组合选择 30%左右的植株建立无性系(品系),采集插穗繁殖与扩繁,待进入区域试验。剩下的植株继续观察和测定,表现好的再建立无性系进行测定。不能越冬、生长极差、病虫害严重表现不好的组合直接淘汰。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云海英,云雪峰.乡镇林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的编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1):14-15.
[关键词]乡镇林业;发展规划;造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S721;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7-0638-01
随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乡镇林业工作站作为林业生产第一线的组织与实施者,担负着乡镇林业发展规划、林业技术指导等各项工作的重任,在乡镇林业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乡镇森林资源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林业建设之所以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乡镇林业站功不可没。但由于历史体制和技术的一些原因,多数乡镇林业在规划和设计上还处于被动应付的无序状态,技术质量不高,整体水平较低。本文就作者所认知的乡镇林业规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1.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发展规划主体
制定合理的乡镇林业发展规划的主体理所当然为乡镇人民政府,但是由于乡镇林业工作站是负责和管理乡镇林业工作的,对乡镇的自然资源、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林农需求和各方面林业发展情况都非常熟知了解,且乡镇林业工作站是乡镇林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实施者,乡镇林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效果评价、问题反馈等工作都是由乡镇林业工作站完成[1]。所以,乡镇林业工作站在编制乡镇林业发展规划工作中也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2.乡镇造林选址
2.1 造林选址数据库结构的建立将采伐地点库复制到造林地点库,再将荒山库复制并联接到造林地点库;然后,修改库结构,增加“造林年度安排”字段, 并按先迹地更新, 后荒山造林的顺序,确定造林地点。
2.2 根据乡镇发展规划主体确定的年度更新面积 S,用年度更新面积 S作为控制变量,循环、累加造林地点库中的小班面积(A=A+小班面积)。
2.3 将“造林年度安排”字段,替换为“第 1 年”,则该小班作为规划第一年度的造林地点。2.4 当 A≥S,循环中止。
2.5 将累加变量 A再赋值为 0,重复步骤 2。
2.6 完成“第 2年”“,第 3年”……“第 n年”造林地点的确定。系统运算结束,则所需造林的小班全部按更新期安排完毕。
3.造林树种设计
3.1 主要造林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决定于造林地点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在目前的造林规划设计中,通常根据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的原则, 确定一定数量的造林树种或造林模型(含混交类型)作为候选树种,编制造林类型表,再根据造林小班的立地条件套用造林类型或造林树种。根据这一原则,系统拟自动实现这一人工操作过程。
3.2 造林树种生态的建立
首先,根据造林树种对立地条件的要求设计生态特性库结构。选取坡向、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湿度、海拔5项因子,其中:坡向分为 8 种类型,即:南、西南、西、东南、北、西北、东北、东。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红壤、黄棕壤、紫色土4种类型。土层厚度包括厚层、中层、薄层3种类型。土壤湿度包括湿、潮、干燥3种类型。海拔包括海拔上限、海拔下限2种类型, 分别表示树种分布的海拔上限和下限。
4.物种的适应设计
物种适地化是指造林规划设计选择植物时要适地适树,立足使用适合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有较强的适应性,已构成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有较高的抗逆性,生长良好,体现了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关系。即使栽植乡土植物,也要根据光照强弱、地下水位、土壤特点、污染状况等来决定选择的具体植物种类,不加论证盲目地从外国或外地引进森林植物,引入后的物种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对病虫害抗性减弱的现象,有时一些危险性病虫害亦会随着引进植物传入,在引入地突然暴发或肆意猖獗。如[2]北方地区随意引进南方喜酸的香樟、楠木等树种,因土壤偏碱性而致使叶片发黄,遇到气温突变、冬季严寒时,机体容易受到冻害而死亡。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等侵入性病虫害,随着引进植物传入、蔓延, 成为发生严重、防治困难的植物大敌。正确的设计原则应是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引种植物为辅,构建有地域特色和协调发展的造林绿化格局,同时也能有效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5.品类的多样化选择设计
品类多样化是指选择植物时尽量选用多品种、多类型植物,立足培育多功能、多目标的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以满足培育者对森林资源的多种需求。要模拟野生植物之间的自然搭配,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单一植物的现象,尽力避免因植物搭配不当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让喜阴、喜阳、耐旱、耐涝、针叶、阔叶、常绿、落叶、深根、浅根、匍匐、直立等多种类植物充分混植,各展天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6.结构复层化设计
结构复层化与品类多样化密切相关,它是指造林规划设计在选择植物时除了多品种、多类型外,还要注意植物株层间的混配与结合,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要根据植物苗期测定与无性系建立杂交苗木成活经1年生长,第2年春进入杂种圃栽植,按常规或稍密的株行距定植。在圃地自然环境条件基础一致、苗木管理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培育和测定。观察苗木的生长、越冬情况,看病虫情况、物候、形态等性状。经1-2 年的观察和测定,在每个组合选择 30%左右的植株建立无性系(品系),采集插穗繁殖与扩繁,待进入区域试验。剩下的植株继续观察和测定,表现好的再建立无性系进行测定。不能越冬、生长极差、病虫害严重表现不好的组合直接淘汰。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云海英,云雪峰.乡镇林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的编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