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杂志上以书面文字表达的新闻报道,是运用标题的大小、字体的粗细、文字内容的不同排列组合,来体现传播主体的旨意、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所给予的传播位置及其规格,传播主体总是隐身在书面文字背后,并不直接与接受主体见面。因此,新闻的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沟通受众、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制作一向被新闻工作者看重。尤其是当今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上更是绞尽脑汁,从而达到先声夺人,吸引受众的目的。标题,宛如人的眼睛,是黯然无光还是炯炯有神,就要靠我们反复推敲,在极少的文字里寻求最大的表现力,达到从“出墙红杏”看“满园春色”的效果。一个成功的新闻标题,不但要准确凝练、形象生动、简洁明快,而且要能够传达出读者关注的信息,或高度概括出整篇稿件的主旨,深刻揭示出其具有的时代意义和蕴涵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制作标题的功底,在很大程度上传递出的不但是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和各种知识积累程度,尤其是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新闻触角是否敏感、采访作风是否扎实。与新闻稿件的写作相比较,新闻标题的制作更有赖于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新闻敏感、快捷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如何让标题“亮”起来呢?
新闻标题要高度凝练概括
恩格斯在论及新闻时就讲过标题应该“愈简单,愈不费解,就愈好”的话。我国早期著名报人邵飘萍也就新闻标题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说:“最好在十余字之大标题中,即能将新闻要素显现出其大半。如时日、人名、地名、结果等。”①新闻标题语言要在具备语言的独特性、深刻性、严谨性的同时,具有简短、精确、客观、通俗的特点,切忌生硬、晦涩。要把专业性的生僻语言词汇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变专业为通俗。标题语言,作为承担形象思维的物质外壳,要比一般的书面语、口语更精练、更典型、更富有表现力。一个好的标题,可像一串珍珠一样惹人喜爱,令人读来耳目一新,饶有兴味,而且能获得“好题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之感。标题受字数限制,要求它的的语言一定要集中、凝练。标题要紧扣内容,精心提炼,力求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做到言简意赅,使读者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如:《经济学家称北京房价仍存暴利》(《新闻晚报》2008年10月26日)、《退休教师发明三人“象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3月28日)。
新闻标题要多用动词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在汉语词语中,动词最富生动性、形象性,动词给人的印象实际、生动、形象,能增强标题的朴实感和立体感,使人“就像看到可以触摸的实体”(高尔基语)。②比如,“气温高达38摄氏度”就比“天气炎热”要明确有力;“掌声持续5分钟”就比“掌声经久不息”更形象动人;“4.6万名球迷挤满了运动场的看台”就比“成千上万”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写新闻,做标题,不外乎就是写人写事,如果用形容词堆砌起来,它往往会给人抽象和含糊不清的感觉。如果多用动词,就能使标题凝练活泼,拟人能使形象栩栩如生,状物能使场景活灵活现。即使是表现事物的状态,也要尽量用动作去说话。用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去粉饰,是不会给人以真实感的。如一说漂亮,就是“眉清目秀”;一说新农村建设,就是“四季像花园”;一说人们生活水平高,就是“日子过得比蜜甜”。这些词语太抽象,缺乏感染力,也就不吸引人。“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思离具体事物越遥远,那它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发微小”(加里宁语)。作为新闻“眼睛”的标题,要体现客观事物的情态,除了要长于表现,使之具有个性特点的“物化”外,还必须“动化”,选用最确切、最有个性的动态语言来表达,让字字落在实处,字字掷地有声。2004年5月31日的“世界禁烟日”,《人民日报》转发消息《滴答十三秒呜呼一烟民》,巧妙地利用触目惊心的动态概念,比用“抽烟有害健康”概念,效果要强烈得多,标题要精彩得多。再如:《美国“丐帮”玩上高科技》(《北京晚报》2009年3月25日),一个动词“玩”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个题目都“活”了起来。
新闻标题要巧用数字
人们说话和写文章离不开数字,可谓无数字即无语言无文章。在标题制作上,一提起数字,或许有人就会摇头感叹:这抽象枯燥的东西,使人感到累赘、乏味。其实,数字是神奇的。有时一个或几个鲜明的数字,就可以代替一大篇的道理,不仅比空洞议论更有说服力,甚至有奇特的感染力。北宋哲学家邵雍写有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20个字中就有10个别开生面的数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字必须写进标题呢?一般地说,一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状态;二是数字成为新闻价值的主要体现者;三是用以说明最主要的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一女子买房10天亏14.7万》(《新闻晚报》2008年10月26日)、《北塘法院新闻公告一石三鸟》(《法制日报》1996年5月26日)、《解密34个100%》(《河南电力报》2008年4月4日)。
新闻标题要饱含激情
情感价值是新闻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融情入题,就会使标题动人心怀。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指出:“写新闻要有立体感,要求具体细微,色、香、声、味俱全,呼之欲出。”③这里所说的“色”,我以为即新闻的色彩,它包含要有现实感、鲜明的时代特色、感情色彩这样一些基本要求。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凡是好的标题,总是以炽热的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如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生死瞬间 情动天地》(《湖南日报》2005年12月27日),报道的是在一起车祸发生之际,22岁的导游文花枝对赶来抢救她的警察和医生说:“我是导游,先救游客。”因为耽误了近两个小时的救治时间,她不得不截去坏死的左腿。标题不仅具有极大的情感震撼力,而且十分抢眼。在融情入题时,还应突出人文关怀,应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尊重他们的情感需求,感知普通百姓的人间冷暖。特别要区分“动情”与“煽情”:动情贵在以真情感人,煽情则是以矫情诱人。真正让读者共鸣、一见钟情的标题,应凭着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新闻标题要真实可信
新闻标题语言的运用要保证真实可信。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标题更应真实、具体。真实性不仅是存在于事实上的真实,而且也表现在语言上是否真实。不真实的语言主要表现为用词不准确、含糊不清等,或者故意用专业性语言、刺激性语言制造一些噱头,使读者因此看不明白内容。如数率、依存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读者的不尊重甚至是误导,这样的标题看似新奇,但并不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新闻标题要具“轰动效应”
好的标题可以让读者看到标题后眼前一亮,因此在标题制作上,可以在坚持真实可信原则的基础上制造“轰动效应”,或言人未言,或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引人注意。如:《人情猛于虎》(《黑龙江日报》1996年12月18日),用“人情”喻“虎”,且胜过“虎”,标题高度概括“人情风”这一社会问题发展到了何等严重程度。《在怒涛中测天量海》(《人民日报》1998年8月14日),报道了中国“试验3号”考察船全体船员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标题不论是歌颂赞美还是针砭时弊,都立意高、气势大,写神又写意,把夸张、比喻等艺术技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感情色彩浓厚、集中,使受众过目难忘,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
标题制作是新闻写作中永无止境的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去思考、去体会,就一定能写出构思新颖、形神兼备、视野开阔、“色香声味”俱全的好标题来,形成强烈的第一视觉冲击波,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深深地打动着受众,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肖东发、邓绍根:《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2.肖东发、邓绍根:《徐宝璜新闻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
新闻标题要高度凝练概括
恩格斯在论及新闻时就讲过标题应该“愈简单,愈不费解,就愈好”的话。我国早期著名报人邵飘萍也就新闻标题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说:“最好在十余字之大标题中,即能将新闻要素显现出其大半。如时日、人名、地名、结果等。”①新闻标题语言要在具备语言的独特性、深刻性、严谨性的同时,具有简短、精确、客观、通俗的特点,切忌生硬、晦涩。要把专业性的生僻语言词汇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变专业为通俗。标题语言,作为承担形象思维的物质外壳,要比一般的书面语、口语更精练、更典型、更富有表现力。一个好的标题,可像一串珍珠一样惹人喜爱,令人读来耳目一新,饶有兴味,而且能获得“好题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之感。标题受字数限制,要求它的的语言一定要集中、凝练。标题要紧扣内容,精心提炼,力求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做到言简意赅,使读者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如:《经济学家称北京房价仍存暴利》(《新闻晚报》2008年10月26日)、《退休教师发明三人“象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3月28日)。
新闻标题要多用动词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在汉语词语中,动词最富生动性、形象性,动词给人的印象实际、生动、形象,能增强标题的朴实感和立体感,使人“就像看到可以触摸的实体”(高尔基语)。②比如,“气温高达38摄氏度”就比“天气炎热”要明确有力;“掌声持续5分钟”就比“掌声经久不息”更形象动人;“4.6万名球迷挤满了运动场的看台”就比“成千上万”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写新闻,做标题,不外乎就是写人写事,如果用形容词堆砌起来,它往往会给人抽象和含糊不清的感觉。如果多用动词,就能使标题凝练活泼,拟人能使形象栩栩如生,状物能使场景活灵活现。即使是表现事物的状态,也要尽量用动作去说话。用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去粉饰,是不会给人以真实感的。如一说漂亮,就是“眉清目秀”;一说新农村建设,就是“四季像花园”;一说人们生活水平高,就是“日子过得比蜜甜”。这些词语太抽象,缺乏感染力,也就不吸引人。“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思离具体事物越遥远,那它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发微小”(加里宁语)。作为新闻“眼睛”的标题,要体现客观事物的情态,除了要长于表现,使之具有个性特点的“物化”外,还必须“动化”,选用最确切、最有个性的动态语言来表达,让字字落在实处,字字掷地有声。2004年5月31日的“世界禁烟日”,《人民日报》转发消息《滴答十三秒呜呼一烟民》,巧妙地利用触目惊心的动态概念,比用“抽烟有害健康”概念,效果要强烈得多,标题要精彩得多。再如:《美国“丐帮”玩上高科技》(《北京晚报》2009年3月25日),一个动词“玩”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个题目都“活”了起来。
新闻标题要巧用数字
人们说话和写文章离不开数字,可谓无数字即无语言无文章。在标题制作上,一提起数字,或许有人就会摇头感叹:这抽象枯燥的东西,使人感到累赘、乏味。其实,数字是神奇的。有时一个或几个鲜明的数字,就可以代替一大篇的道理,不仅比空洞议论更有说服力,甚至有奇特的感染力。北宋哲学家邵雍写有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20个字中就有10个别开生面的数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字必须写进标题呢?一般地说,一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状态;二是数字成为新闻价值的主要体现者;三是用以说明最主要的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一女子买房10天亏14.7万》(《新闻晚报》2008年10月26日)、《北塘法院新闻公告一石三鸟》(《法制日报》1996年5月26日)、《解密34个100%》(《河南电力报》2008年4月4日)。
新闻标题要饱含激情
情感价值是新闻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融情入题,就会使标题动人心怀。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指出:“写新闻要有立体感,要求具体细微,色、香、声、味俱全,呼之欲出。”③这里所说的“色”,我以为即新闻的色彩,它包含要有现实感、鲜明的时代特色、感情色彩这样一些基本要求。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凡是好的标题,总是以炽热的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如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生死瞬间 情动天地》(《湖南日报》2005年12月27日),报道的是在一起车祸发生之际,22岁的导游文花枝对赶来抢救她的警察和医生说:“我是导游,先救游客。”因为耽误了近两个小时的救治时间,她不得不截去坏死的左腿。标题不仅具有极大的情感震撼力,而且十分抢眼。在融情入题时,还应突出人文关怀,应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尊重他们的情感需求,感知普通百姓的人间冷暖。特别要区分“动情”与“煽情”:动情贵在以真情感人,煽情则是以矫情诱人。真正让读者共鸣、一见钟情的标题,应凭着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新闻标题要真实可信
新闻标题语言的运用要保证真实可信。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标题更应真实、具体。真实性不仅是存在于事实上的真实,而且也表现在语言上是否真实。不真实的语言主要表现为用词不准确、含糊不清等,或者故意用专业性语言、刺激性语言制造一些噱头,使读者因此看不明白内容。如数率、依存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读者的不尊重甚至是误导,这样的标题看似新奇,但并不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新闻标题要具“轰动效应”
好的标题可以让读者看到标题后眼前一亮,因此在标题制作上,可以在坚持真实可信原则的基础上制造“轰动效应”,或言人未言,或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引人注意。如:《人情猛于虎》(《黑龙江日报》1996年12月18日),用“人情”喻“虎”,且胜过“虎”,标题高度概括“人情风”这一社会问题发展到了何等严重程度。《在怒涛中测天量海》(《人民日报》1998年8月14日),报道了中国“试验3号”考察船全体船员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标题不论是歌颂赞美还是针砭时弊,都立意高、气势大,写神又写意,把夸张、比喻等艺术技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感情色彩浓厚、集中,使受众过目难忘,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
标题制作是新闻写作中永无止境的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去思考、去体会,就一定能写出构思新颖、形神兼备、视野开阔、“色香声味”俱全的好标题来,形成强烈的第一视觉冲击波,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深深地打动着受众,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肖东发、邓绍根:《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2.肖东发、邓绍根:《徐宝璜新闻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