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物理思维作出了更多要求.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狠抓教学质量的今天,高中物理课堂应当把重心集中在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问题观念上. 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是物理的基本思维模式,驱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是问题.本文将从几个经典案例入手谈一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希望能给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问题意识 高中物理 正向迁移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也就是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或现象,其想要对于这些问题或现象进行进一步求解的意识.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
一、指导观察,发现问题
由于高中物理学难度和深度相较于初中都有很大的增加,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对物理的学习总是持消极的态度.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是从更深的层面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因此,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个实验时,学生需要准备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車、带小钩的细线、25g的钩码3个,计时器,磁带,秤,学生电源和电线.然后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v-t图像,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特定的物理值.我认为这节课的教材内容有一些烦琐,所以我通过一个视频演示了实验过程,此外还设置了一些阶段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引出加速度a这个概念时,学生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速度的变化.学生发现相同时间段内,v1,v2,v3等的速度值是按照一定规律逐步递增的,然后我引出v=v0 at.这就是评价速度变化规律的物理量a的产生过程.
在设置阶段性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发学生的疑问,还要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研究.
二、联系对比,迁移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许多迁移现象,充分利用迁移思维进行物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绕行,推断和探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知识转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平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平抛运动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不为零且沿水平方向.以投掷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始速度的方向是沿x轴正方向,垂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水平位移为x=v0t,竖直位移为y=12gt2.
相似知识点的交叉比较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尤其在运动学问题中,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联系,知识点很多,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起到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归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综合提高.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物理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客观世界.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接受物理学,降低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走进物理、体会物理.
例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公式Fn(向心力)=mrω2=mv2r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公路上骑车的时候,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路面筑得外高内低,即当车向左拐弯时,司机右侧的路面要比左侧的高一些,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启发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心力Fn是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若速度过小,摩擦力背离圆心;若速度正好,即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则不受摩擦力;若速度过大,则摩擦力指向圆心.
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即使学生对于探究性活动的参与度很高,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也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沮丧.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从潜在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因此,问题意识是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探索出最为有效、最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问题意识 高中物理 正向迁移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也就是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或现象,其想要对于这些问题或现象进行进一步求解的意识.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
一、指导观察,发现问题
由于高中物理学难度和深度相较于初中都有很大的增加,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对物理的学习总是持消极的态度.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是从更深的层面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因此,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个实验时,学生需要准备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車、带小钩的细线、25g的钩码3个,计时器,磁带,秤,学生电源和电线.然后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v-t图像,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特定的物理值.我认为这节课的教材内容有一些烦琐,所以我通过一个视频演示了实验过程,此外还设置了一些阶段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引出加速度a这个概念时,学生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速度的变化.学生发现相同时间段内,v1,v2,v3等的速度值是按照一定规律逐步递增的,然后我引出v=v0 at.这就是评价速度变化规律的物理量a的产生过程.
在设置阶段性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发学生的疑问,还要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研究.
二、联系对比,迁移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许多迁移现象,充分利用迁移思维进行物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绕行,推断和探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知识转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平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平抛运动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不为零且沿水平方向.以投掷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始速度的方向是沿x轴正方向,垂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水平位移为x=v0t,竖直位移为y=12gt2.
相似知识点的交叉比较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尤其在运动学问题中,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联系,知识点很多,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起到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归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综合提高.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物理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客观世界.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接受物理学,降低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走进物理、体会物理.
例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公式Fn(向心力)=mrω2=mv2r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公路上骑车的时候,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路面筑得外高内低,即当车向左拐弯时,司机右侧的路面要比左侧的高一些,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启发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心力Fn是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若速度过小,摩擦力背离圆心;若速度正好,即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则不受摩擦力;若速度过大,则摩擦力指向圆心.
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即使学生对于探究性活动的参与度很高,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也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沮丧.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从潜在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因此,问题意识是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探索出最为有效、最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