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商贸服務业是经济发展高效化、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是依托电子商务等高技术手段以及现代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观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为代表的产业,既涵盖新兴商贸服务业,也涉及传统商贸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立足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商贸服务业缓步前行的发展模式己经成为落后地区发展的“短板”。为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高这一“短板”的“高度”,提升区域经济增量,为其他产业发展搭建更优质的平台,应深入探讨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
1.区位环境分析
(1)区域定位。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自北向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了三大阶梯:第一阶梯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1000米-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低于500米。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变的自然基础,也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高的根本原因,而我国欠发达地区基本分布在生态脆弱性较高的敏感区。就土壤侵蚀敏感性而言,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区、汉江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地区等为极度敏感区,燕山、川西、滇西、秦巴山地、贵州、广西等地为高敏感区;就沙漠化敏感性而言,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沙漠边缘、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域,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等地为高敏感区;就士地盐渍化敏感性而言,罗布泊、黑河、浑善达克沙地、西辽河河谷平原等为极度敏感区;就石漠化敏感性而言,遵义、贵阳、六盘水、百色、广西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就冻融侵蚀敏感性而言,青藏高原为极度敏感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等地为高敏感区。可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大多为生态高地,这些区域同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生态功能,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应以确保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通达程度。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是导致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但其对很多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在逐渐缩小。比如,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黄河中上游,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是中国大陆架的地理中心,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天然的中心区位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提供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支持,而这正是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有利于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资金流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信息流有利于促进信息业的发展,人流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非中心地区无法比拟的便捷条件,决定了甘肃省不仅要为本省提供优良的现代商贸服务,还可扩展到周边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潜在市场需求无限。这种地理优势是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良好的基础条件。
(3)物流发展。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甘肃省会兰州作为西北物流区域中心之一归入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将兰州市划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成为十大物流通道中两大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的必经之地。2010年,甘肃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399.63亿元,全社会货运量达到2.9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607.25亿吨公里,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货物运输量分别占总运输量的82.91%和 16.98%。甘肃省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甘肃省总就业人数的1.34%左右。目前,由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物流运输网络己初具规模,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己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甘肃省物流业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而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其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坚实基础。
2.政策环境分析
(1)西部大开发。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位于西部,但西部大开发这项长期计划实施以来,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2012年2月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体制环境,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要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全国性、区域性与沿边口岸物流中心;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富有西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要重点培育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使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从中获益。
(2)经济新区建设。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着力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新区建设,如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带,成立兰州新区,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以甘肃省为例,2010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全面促进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以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组团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甘肃省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安西至星星峡、永登至古浪等国家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和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在资金支持方面,提出要向甘肃省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省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 (3)地方政策鼓励。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欠发达地区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地方配套政策,以鼓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经济区建设,推进河东地区融入关天经济区,促进河西地区发展;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要专门设立“省长金融奖励基金”,以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发展,以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制定《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
3.经济环境分析
(1)后发优势明显。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由东向西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两者在投入和环境污染等指标方面差别不大,期望产出效率不足是导致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更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然而,近年来,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以自1995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显著,加之环境效率大幅提升,欠发达地区并未出现以生态换效益发展的现象。就发展趋势而言,东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波动幅度比东部地区小,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受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值。尽管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但其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位于前列,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借助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发展动力,现代商贸服务业己经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2)工业带动力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产业链条短,工业发展辐射范围小。以甘肃省为例,经过长期发展,甘肃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处于绝对落后地区。2010年,甘肃省工业总产值为4882.68亿元,增加值为1112.3亿元。与上海、广东、江苏、陕西等省市相比,2010年甘肃省工业增加值是广东省当年增加值的6.33%、江苏省的5.89%、上海市的18.46%、陕西省的40.75%,仅占全国的0.74%。在五个地区中,2010年工业增加值排第一位的是江苏省,占全国的12.55%,其次是广东省、上海市,分别占全国的11.68%、4%。此外,甘肃省2006-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明显低于江苏、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当较发达地区的工业产值迅速提高时,甘肃省工业产值的提高不明显;当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发达地区工业产值迅速下降时,甘肃省工业产值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可见甘肃省工业基础较为脆弱。由于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工业,而甘肃省落后的工业对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带动力十分有限。
(3)收入拉动效应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需求量。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地区,决定了其对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微弱。以甘肃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2005年-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从增长趋势上看,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这必然会导致甘肃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9895.3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41%,比上年降低0.3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3424.7元,生活消费支出2941.99元,其中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71%,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09.8万人,贫困面为14.9%,比上年末降低3.7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较大。收入对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小,需求潜力明显不足。
(4)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竞争是产业升级换代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必须快速成长。就国际环境而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游离于金融领域之外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强,所受影响较小。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和深入的背景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注意到了现代商贸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加入竞争。同时,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面对一些附加值较高。發展潜力较大的商贸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各个国家都想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现代商贸服务业,不断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和保障机制,改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转移目光,努力营造“拼质量、增数量、强服务、斗综合实力”的发展氛围,这不可避免地使欠发达地区承受着国际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国内环境而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国内竞争也日益加剧。《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9大行业,重点建设4个现代服务业对外合作平台,培育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0个重点项目和100个骨干企业。《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新增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式成立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北京市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围绕科技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并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面对这样的局面,欠发达地区应当围绕自身特色优势和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融入区域发展环境。 4.人文环境分析
欠发达地区人文环境特色显著,优势明显。如地处东亚与中亚结合部的甘肃省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渡地带,是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混流的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区之一。同时,甘肃省也是文物大省,文物保存最为集中,品级最高,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址名胜,世界文化遗产有两处,即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甘肃省还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遗址最多、时代序列最齐全、类型最复杂、出土文物最多的省份,仅河西地区就有汉唐古城120处之多。2008年推出的《丝路花雨》被誉为我国民族舞剧的典范,曾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文化产业还被纳入“十大战略工程”予以重点发展。甘肃省的文化不仅具有兼容的地理优势,而且独具民族特色,有利于走特色文化之路,发展特色现代商贸服务业。
二、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战略,必须是基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机遇进行选择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将聚焦战略与特色战略有机结合起未,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1.聚焦战略
所谓聚焦战略,就是将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重点区域和重点商贸行业,带动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聚焦战略的空间选择。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聚焦地区应当选择核心城市,如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等。借助核心城市在物流、金融、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形成增长极,全面辐射毗邻地区,依托点——轴——面的扩散效应,打造经济区。以甘肃省为例,可以依托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枢纽职能,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建设以兰州为主,以酒泉、嘉峪关、天水、平凉、庆阳、金昌、武威、张掖为辅的西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设临夏、陇西两个物流节点,形成包括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聚集区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建设一批特色物流中心,最终形成主干线贯通、支线流畅、覆盖甘肃省、服务西部、面向中亚西亚、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物流产业新格局。
(2)聚焦战略的行业选择。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滞后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附加值低、技术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其中平台建设乏力是当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极有必要。首先,壮大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性行业,不仅是生活性商贸服务业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也是生产性商贸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的交通运输物流业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其次,强化金融保险业。欠发达地区应当积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同时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培育发展并规范保险市场,优化险种结构,创新服务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險,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再次,精细化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分工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发展设计、咨询、法律、会计、广告等商贸服务业,培育发展咨询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商贸服务业态;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拓宽农村商贸服务业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会展业,整合会展资源,策划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最后,完善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发展邮电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快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与个人综合征信系统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加强公益性商贸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依法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商贸信息服务机构,提高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与宣传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
2.特色战略
所谓特色战略,就是在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要素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拥有显著的资源禀赋优势、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特殊的区域功能定位,特色战略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各项特色资源均可融入到特色商贸服务业发展中去。
(1)壮大民族地区商贸物流业。通过电子商务、商品配送、信息平台等新型介质与专项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指导商贸流通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市场格局。通过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做强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例如,加大对清真食品加工企业相关商贸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对雪原肉业、燎原乳业、华羚干酪素、伊味思食品等清真食品品牌加强建设与宣传,推进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商贸扶持力度,以地毯、皮革、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砖雕、宗教特需用品等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影响力。
(2)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禀赋,积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第一,打造精品线路。以甘肃省为例,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等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等成长型旅游线路,打造黄河山水、史前生物、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品牌,依托黄河三峡、松鸣岩两个4A级景区,培育多元旅游文化产业链,重点建设黄河三峡、松鸣岩、炳灵寺、拉卜楞寺、郎木寺、冶力关、腊子口、大峪沟、天下黄河第一湾、天祝三峡、马蹄寺等精品旅游景区,打造合作至夏河至碌曲藏传佛教文化生态旅游、玛曲黄河首曲及临潭至卓尼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迭部至舟曲绿色峡谷生态旅游、天祝三峡至天堂寺等藏区旅游精品线路。第二,整合旅游资源。合理整合欠发达地区现有旅游资源,促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色旅游城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强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积极扶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加大对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目的地的包装与推介力度,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内外知名度。第三,培育多元化业态。积极培育森林、文化体育、工业观光、农业乡村、生态休闲等新兴旅游业态。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支持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供销体系。按照培育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理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吃、住、行、购、娱配套发展与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第四,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推进旅游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规范旅游业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业资质管理,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3)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敦煌、丝绸之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宗教习俗、地域特色等文化资源优势,围绕资源开发与民间传统传承创新,突出文化积累,加强文化保护,创新文化发展,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加大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己经形成的特色文化创新产业园区,如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丝绸文化产业园、平凉中华汉字园等,己经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极强的正外部性。
一、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
1.区位环境分析
(1)区域定位。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自北向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了三大阶梯:第一阶梯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1000米-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低于500米。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变的自然基础,也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高的根本原因,而我国欠发达地区基本分布在生态脆弱性较高的敏感区。就土壤侵蚀敏感性而言,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区、汉江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地区等为极度敏感区,燕山、川西、滇西、秦巴山地、贵州、广西等地为高敏感区;就沙漠化敏感性而言,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沙漠边缘、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域,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等地为高敏感区;就士地盐渍化敏感性而言,罗布泊、黑河、浑善达克沙地、西辽河河谷平原等为极度敏感区;就石漠化敏感性而言,遵义、贵阳、六盘水、百色、广西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就冻融侵蚀敏感性而言,青藏高原为极度敏感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等地为高敏感区。可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大多为生态高地,这些区域同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生态功能,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应以确保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通达程度。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是导致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但其对很多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在逐渐缩小。比如,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黄河中上游,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是中国大陆架的地理中心,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天然的中心区位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提供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支持,而这正是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有利于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资金流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信息流有利于促进信息业的发展,人流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非中心地区无法比拟的便捷条件,决定了甘肃省不仅要为本省提供优良的现代商贸服务,还可扩展到周边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潜在市场需求无限。这种地理优势是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良好的基础条件。
(3)物流发展。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甘肃省会兰州作为西北物流区域中心之一归入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将兰州市划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成为十大物流通道中两大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的必经之地。2010年,甘肃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399.63亿元,全社会货运量达到2.9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607.25亿吨公里,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货物运输量分别占总运输量的82.91%和 16.98%。甘肃省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甘肃省总就业人数的1.34%左右。目前,由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物流运输网络己初具规模,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己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甘肃省物流业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而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其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坚实基础。
2.政策环境分析
(1)西部大开发。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位于西部,但西部大开发这项长期计划实施以来,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2012年2月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体制环境,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要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全国性、区域性与沿边口岸物流中心;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富有西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要重点培育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使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从中获益。
(2)经济新区建设。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着力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新区建设,如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带,成立兰州新区,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以甘肃省为例,2010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全面促进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以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组团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甘肃省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安西至星星峡、永登至古浪等国家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和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在资金支持方面,提出要向甘肃省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省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 (3)地方政策鼓励。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欠发达地区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地方配套政策,以鼓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经济区建设,推进河东地区融入关天经济区,促进河西地区发展;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要专门设立“省长金融奖励基金”,以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发展,以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制定《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
3.经济环境分析
(1)后发优势明显。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由东向西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两者在投入和环境污染等指标方面差别不大,期望产出效率不足是导致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更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然而,近年来,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以自1995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显著,加之环境效率大幅提升,欠发达地区并未出现以生态换效益发展的现象。就发展趋势而言,东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波动幅度比东部地区小,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受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值。尽管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但其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位于前列,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借助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发展动力,现代商贸服务业己经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2)工业带动力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产业链条短,工业发展辐射范围小。以甘肃省为例,经过长期发展,甘肃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处于绝对落后地区。2010年,甘肃省工业总产值为4882.68亿元,增加值为1112.3亿元。与上海、广东、江苏、陕西等省市相比,2010年甘肃省工业增加值是广东省当年增加值的6.33%、江苏省的5.89%、上海市的18.46%、陕西省的40.75%,仅占全国的0.74%。在五个地区中,2010年工业增加值排第一位的是江苏省,占全国的12.55%,其次是广东省、上海市,分别占全国的11.68%、4%。此外,甘肃省2006-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明显低于江苏、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当较发达地区的工业产值迅速提高时,甘肃省工业产值的提高不明显;当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发达地区工业产值迅速下降时,甘肃省工业产值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可见甘肃省工业基础较为脆弱。由于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工业,而甘肃省落后的工业对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带动力十分有限。
(3)收入拉动效应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需求量。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地区,决定了其对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微弱。以甘肃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2005年-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从增长趋势上看,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这必然会导致甘肃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9895.3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41%,比上年降低0.3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3424.7元,生活消费支出2941.99元,其中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71%,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09.8万人,贫困面为14.9%,比上年末降低3.7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较大。收入对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小,需求潜力明显不足。
(4)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竞争是产业升级换代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必须快速成长。就国际环境而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游离于金融领域之外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强,所受影响较小。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和深入的背景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注意到了现代商贸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加入竞争。同时,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面对一些附加值较高。發展潜力较大的商贸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各个国家都想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现代商贸服务业,不断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和保障机制,改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转移目光,努力营造“拼质量、增数量、强服务、斗综合实力”的发展氛围,这不可避免地使欠发达地区承受着国际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国内环境而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国内竞争也日益加剧。《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9大行业,重点建设4个现代服务业对外合作平台,培育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0个重点项目和100个骨干企业。《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新增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式成立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北京市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围绕科技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并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面对这样的局面,欠发达地区应当围绕自身特色优势和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融入区域发展环境。 4.人文环境分析
欠发达地区人文环境特色显著,优势明显。如地处东亚与中亚结合部的甘肃省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渡地带,是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混流的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区之一。同时,甘肃省也是文物大省,文物保存最为集中,品级最高,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址名胜,世界文化遗产有两处,即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甘肃省还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遗址最多、时代序列最齐全、类型最复杂、出土文物最多的省份,仅河西地区就有汉唐古城120处之多。2008年推出的《丝路花雨》被誉为我国民族舞剧的典范,曾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文化产业还被纳入“十大战略工程”予以重点发展。甘肃省的文化不仅具有兼容的地理优势,而且独具民族特色,有利于走特色文化之路,发展特色现代商贸服务业。
二、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战略,必须是基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机遇进行选择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将聚焦战略与特色战略有机结合起未,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1.聚焦战略
所谓聚焦战略,就是将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重点区域和重点商贸行业,带动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聚焦战略的空间选择。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聚焦地区应当选择核心城市,如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等。借助核心城市在物流、金融、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形成增长极,全面辐射毗邻地区,依托点——轴——面的扩散效应,打造经济区。以甘肃省为例,可以依托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枢纽职能,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建设以兰州为主,以酒泉、嘉峪关、天水、平凉、庆阳、金昌、武威、张掖为辅的西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设临夏、陇西两个物流节点,形成包括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聚集区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建设一批特色物流中心,最终形成主干线贯通、支线流畅、覆盖甘肃省、服务西部、面向中亚西亚、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物流产业新格局。
(2)聚焦战略的行业选择。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滞后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附加值低、技术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其中平台建设乏力是当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极有必要。首先,壮大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性行业,不仅是生活性商贸服务业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也是生产性商贸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的交通运输物流业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其次,强化金融保险业。欠发达地区应当积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同时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培育发展并规范保险市场,优化险种结构,创新服务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險,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再次,精细化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分工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发展设计、咨询、法律、会计、广告等商贸服务业,培育发展咨询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商贸服务业态;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拓宽农村商贸服务业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会展业,整合会展资源,策划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最后,完善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发展邮电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快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与个人综合征信系统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加强公益性商贸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依法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商贸信息服务机构,提高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与宣传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
2.特色战略
所谓特色战略,就是在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要素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拥有显著的资源禀赋优势、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特殊的区域功能定位,特色战略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各项特色资源均可融入到特色商贸服务业发展中去。
(1)壮大民族地区商贸物流业。通过电子商务、商品配送、信息平台等新型介质与专项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指导商贸流通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市场格局。通过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做强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例如,加大对清真食品加工企业相关商贸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对雪原肉业、燎原乳业、华羚干酪素、伊味思食品等清真食品品牌加强建设与宣传,推进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商贸扶持力度,以地毯、皮革、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砖雕、宗教特需用品等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影响力。
(2)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禀赋,积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第一,打造精品线路。以甘肃省为例,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等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等成长型旅游线路,打造黄河山水、史前生物、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品牌,依托黄河三峡、松鸣岩两个4A级景区,培育多元旅游文化产业链,重点建设黄河三峡、松鸣岩、炳灵寺、拉卜楞寺、郎木寺、冶力关、腊子口、大峪沟、天下黄河第一湾、天祝三峡、马蹄寺等精品旅游景区,打造合作至夏河至碌曲藏传佛教文化生态旅游、玛曲黄河首曲及临潭至卓尼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迭部至舟曲绿色峡谷生态旅游、天祝三峡至天堂寺等藏区旅游精品线路。第二,整合旅游资源。合理整合欠发达地区现有旅游资源,促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色旅游城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强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积极扶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加大对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目的地的包装与推介力度,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内外知名度。第三,培育多元化业态。积极培育森林、文化体育、工业观光、农业乡村、生态休闲等新兴旅游业态。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支持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供销体系。按照培育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理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吃、住、行、购、娱配套发展与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第四,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推进旅游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规范旅游业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业资质管理,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3)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敦煌、丝绸之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宗教习俗、地域特色等文化资源优势,围绕资源开发与民间传统传承创新,突出文化积累,加强文化保护,创新文化发展,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加大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己经形成的特色文化创新产业园区,如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丝绸文化产业园、平凉中华汉字园等,己经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极强的正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