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戏剧路径与艺术特征

来源 :中国文艺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zhushu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于红色经典的概念进行了基本的界定,对红色经典戏剧的发展路径、艺术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指出以“红色”的特有内涵,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和新事物,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出现,而“红色经典”一词则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以红色历史、革命先驱、英模人物为表现对象的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红色经典应具有正确的导向性、艺术的真实性、人物的典型性,应言近旨远、拥有最广大的受众,具有不断被诠释的丰富艺术内涵、完美的艺术呈现和持久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许多教师把握不准对学生宽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放得太没方法,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研究的问题。  爱是基础  我认为,爱就是平时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护自己、关心自己时,无论这位教师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还是严厉批评甚至斥责,学生都会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相反
在中小学,教师往往会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去教育和引导孩子,但结果往往是,我们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甚至说得唾沫横飞,孩子们依然不为所动。要想孩子“心服”,让教育落地生根,需要我们讲究说服教育的策略。  人格魅力是说服的前提  只有学生从心底尊敬老师,愿意去相信老师,整个心灵都毫无保留地向老师开放,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去感知这个孩子的情绪,才能用这个孩子所接受的语言去和他沟通。教师自身所具备的崇高道德
“一二三!”  “请注意!”  “小嘴巴!”  “不讲话!”  这一问一答式的口令,在这节课里,已经是第三次响起了。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正在教室里巡视并批改孩子的练习。可每当我在一个孩子身边弯下腰批改练习时,远处角落就开始出现讲话声。开始是窃窃私语,如果我不理睬,声音就会逐渐变得嘈杂。前两次口令喊出后,还能安静5分钟,可第三次的口令喊出后,仅仅不到两分钟,教室里又有了动静。  经验告诉我,继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