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apova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认识;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发展思维和智慧;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重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确立的时候,学生才能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略到学习的愉悦,并以此为动机不断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2.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而是学生的朋友,共同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从而使他们的才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 以课文为范例,点燃学生阅读的火花。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立足于课文,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精力都放在教学生去分析文章背景、划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及分析语言特色这“四步曲”上,把一篇完整生动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繁琐的分析直接妨碍了学生语感的形成,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它不仅剥夺了学生思维的 空间,也剥夺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状,我精心设计课文情境,注重了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巧设问题、疑点、联想点,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思维的个性。
  4.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拓展阅读空间。
  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进行阅读,另一方面还积极创设各种阅读的条件,比如教室内设置阅报栏、读书角,定期上阅读课向学生推荐文艺作品、科技读物,对报刊的时文进行评论,还不时举行语文鉴赏课、阅读心得交流会、限时阅读竞赛等,使学生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扩展性阅读是指由所学课文扩展到相关性文章的阅读或由一篇课文扩展到对整部作品的阅读。比如,在学习了《生命的意义》一文 后。我给学生介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文学巨著,同学们无不被保尔的顽强毅力和身处逆境仍 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所感染,都迫不急待地读完了这部作品,并写下了深刻的读后感。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的学习,而是遨游于更广阔 的知识海洋。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阅读。让学生阅读不要受纯功利性的限制,把阅读的视角只局限于升学考试,而是顺情致而读,只要自己喜欢的有益书籍都兼而并收,这样就使阅读不再是一种被动性的、强制性的接受,而变成了一种乐趣和享受,使阅读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渴望。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习惯。
  我指导学生不要为了学习课文而去死记答案,而是要把每篇课文当作一个阅读材料,当作一次训练阅读能力的手段,要注重思考的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自觉能动性,通过课前充分的自学,把你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拿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来发现你理解的闪光点和不足,并查漏补缺,提高认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阅读分析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多读书、勤思考、善交流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也只有把自己的收获同别人交流,才会提高认识。在一次阅读心得交流会上,一位学生谈起了他读刘墉《创造自己》这本书时的体会。同学们就此对“怎样才能算真正的成熟”“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优秀的自我”,“应怎样面对学习的压力和苦恼”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提高了对文章、对自我、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3. 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和识记的习惯。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只有把读到的东西通过积累、整理、识记,转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以,我指导学生对积累的知识作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如爱国类、学习类、理想类、成功类;富有哲理的句子、美文佳作、学法指导等。如果只积累不识记,就等于耕了田没去播种,通过进行一些检查和竞赛,给学生一定的外部压力,使其能有意识的翻阅、识记积累的材料,从中“拾取一些晶莹的宝石”。(叶圣陶语)
  三、 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
  1. 教给自学课文的方法,即“五步学习法”。
  (1) 阅读“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章主要内容及学习重点。
  (2)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特色。
  (3) 细读课文,对照注释,查工具书,掌握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4) 精读课文,结合课后题,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做好批注,找出难点和疑点。
  (5) 摘抄知识要点,名言佳句,积累材料。
  2. 教给学生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就需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若是为了搜索查找阅读的内容,就可用浏览的方式;若是为了了解文章大概或其要点,可用跳读或
  略读的方式;若是需要学习体味的具体内容或是需要详细掌握的则可用精读的方式。精读要
  做到字斟句酌,仔细领会,圈点勾画,写好批注。
  3. 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阅读记叙文,要弄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顺序及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阅读说明文要把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阅读议论文要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环境,品味文章语言。
  (责任编辑:陈 默)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毫无异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本文简要的进行“学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