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素养: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DNA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3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的新要求。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旨在对孩子实施劳动素养的教育,目标要大,内容要小。系统的家庭劳动教育可遵循孩子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从儿童期劳动意识启蒙、劳动习惯养成,少年期劳动态度形成、劳动能力提高,青少年期劳动价值观确立,这三个阶段、五个层面,以“家庭日常生活劳动 劳动新形态”的方式来实施,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劳动;家庭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68-05
  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孩子具有终身的影响,而且是孩子一生幸福和财富的源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1],为全面构建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导。家庭是孩子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的第一场所,而家庭劳动教育能为孩子良好品质的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人认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劳动工具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不需要人人参与劳动,孩子的任务是学习文化课,而不是天天做家务。上述看法一是窄化了人类劳动的范围,把劳动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检视当前的家庭劳动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譬如一些孩子不进行日常生活劳动,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贪图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甚至鄙视普通劳动者,等等。因此,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是当务之急和成长之需。
  一、劳动素养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契合点
  (一)劳动素养的内涵
  “劳动素养”一词最早是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他明确指出:“‘劳动素养’这个概念,不只是包含完善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劳动素养的实质,还包含劳动活动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劳动创造中的充实的智力内容、丰富的道德意义和明确的公民目的性”[2]362。在国内,有学者对劳动素养的概念及内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了相关研究。例如:檀传宝认为,广义的“劳动素养”包含“劳动价值观”,狭义的劳动素养则专指与劳动有关的知识、能力、习惯等[3]83。徐洁、楼幸琳认为,所谓劳动素养,即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它具体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能力五个方面[4]。综合已有国内外研究和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家庭劳动素养是指子女(6~22岁)在家庭劳动教育与社会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生活所必备的劳动品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以及劳动价值观等。
  (二)劳动素养与家庭教育的契合点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其二,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5]。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6]。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可忽视。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子女树立尊重劳动的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升劳动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等,这就是家庭劳动教育的核心——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而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又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辩证关系。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劳动教育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可用资源,家庭教育推动着劳动教育的发展,子女接受家庭劳动教育,为其劳动价值观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与小内容
  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石,首先要回答的也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生活导师。确立家庭劳动教育总目标无疑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设计的蓝图之一。当前,中国社会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社会劳动形态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笔者将家庭劳动教育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分别确定如下:总目标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为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者;具体目标即通过家庭劳动教育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等。
  相反,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要小,要具体,要符合孩子年龄、性别等特征,要因地制宜。家庭劳动教育内容要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以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辅。儿童期和少年期主要是手工劳动,也可以尝试接触一般的科技劳动。进入青年期,重点是参加生产劳动,学习和探索数字劳动、智能劳动等劳动新形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高度素养的手工劳动中,能鲜明地显示创造思维。”[2]420“手工劳动在发展抽象思维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2]421对于儿童而言,工艺复杂的手工劳动能使他们变得心灵手巧、精益求精、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家长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而对劳动新形态的接触与探索能使新时代的青少年对劳动、劳动教育产生兴趣与乐趣。
  三、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培养劳动素养的途径
  劳动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的阶段性规律。系统的家庭劳动教育在孩子各个年龄段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家庭劳动教育可划分为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三个阶段,按照五个层面来组织实施。家长要制定“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实施细则,把家庭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7]。   (一)儿童期(6~12岁)——启蒙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
  儿童期是一个人接受劳动教育的最佳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孩子在懂得劳动的社会意义之前应当感受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劳动能带来快乐,能充实精神生活。我们竭力使劳动在幼年时期就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2]363
  第一,父母要做好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的表率。家长勤勉,则孩子勤勉。对于刚开始学着干家务活的孩子而言,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家长躬身示范在前,孩子跟在其后学着做最好不过。例如,家长跟孩子一起包饺子、蒸馒头、做汤圆,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让孩子品味劳动的快乐,感受到劳动果实是所有果实中最甜蜜的。身教胜过言教。最忌讳的是强迫孩子干家务活,家长却一边玩手机一边给孩子挑毛病。只要孩子感受到家长在踏实、勤勉地劳动,劳动意识也就逐渐提高了,也就能开始主动干家务活了。常劳使人勤,勤则事易;不劳使人懒,懒则事难。但是,家长“绝不要存在这种奢望:孩子刚开始进行劳动,劳动就会对他产生吸引力,他就会马上爱上劳动。恰恰相反,在真正的劳动中,在开始的阶段,失望比疲倦来得早得多。只有在孩子领悟自己的努力具有创造作用,领悟劳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之后,才能培养他对劳动的真正热爱。没有这一觉悟因素而去强迫学生劳动,势必会遇到学生顶牛,越强迫越顶牛”[8]。
  第二,营造家庭劳动文化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家长需要在家庭内进行广泛而深刻地传播和渗透,把劳动文化贯穿于孩子从小到大的家庭日常劳动教育过程之中。譬如孩子卧室、书房的装饰可突出劳动教育主题。孩子书房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名言、诗句配以插图来装饰。孩子的卧室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与劳动有关的名言警句布置。诗词、名言警句的选取要适合孩子的理解力。这些诗词、名言警句最好一年一换,孩子自己用毛笔书写,在父母的协助下自己进行装饰。家庭劳动文化既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面,又要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劳动文化能够唤醒孩子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意识,也能激励孩子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三,回归真实生活情境接受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素养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父母在闲暇时间可以旅游的方式带孩子去大山脚下、黄河岸边、水稻田边等地点,讲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等故事。让孩子感受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条件下,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袁隆平辛勤耕耘、不懈探索半个世纪,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像“铁人”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郭明义、黄大年等新一辈劳模的故事,都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讲解,引领孩子切身感悟人真正的财富是劳动的本领。
  第四,让孩子当“家长”来组织家庭生活劳动。“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9]对于10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完全有能力安排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因此,父母要放手把家庭卫生大扫除、厨房职责分工等工作交给孩子管理。例如,父母可选择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农民豐收节等节假日让孩子进行家庭劳动管理工作的锻炼。这样可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孩子在珍爱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学会了珍爱他人的劳动成果,最终也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担当。
  (二)少年期(13~18岁)——形成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能力
  首先,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瑞典教育家哈巴特认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母亲摇动摇篮的手是摇动地球的手。”可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同一般的。家长的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形成。因此,家长要在家庭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在劳动过程中教育引导孩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孩子能够辛勤劳动,让孩子拒绝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
  其次,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接触劳动新形态。少年期的孩子已具备了干体力活的力量,因此,除了日常生活劳动外,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一般性生产劳动和适当接触一些高科技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使孩子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卢梭有言,“劳动是社会人不可或缺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11]。劳动不仅能发展智力、强身健体,还能提高审美力,即“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3]84。
  最后,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微讲堂”。一是家长在技能指导、练习实践、实践操作等方面一边详细讲解,一边示范,并启发孩子思考。讲解的重点是实践操作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程序、规则,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等。二是加强孩子劳动安全教育,以增强劳动安全意识,防止发生劳动事故。三是渗透绿色生态劳动教育,让孩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四是对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天宫一号、天眼、蛟龙号等进行介绍,引导孩子在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中感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劳致富、守正创新的劳动精神。家长要教育孩子逐渐感悟“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不仅是未来好的公民或不好的公民的教育,而且是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其幸福的教育”[11]的重要意义。
  (三)青少年期(19~22岁)——确立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而劳动素养是劳动价值观确立的助推器。劳动素养的提升是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家长首先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少年期的劳动素养发展状况。“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2]361-362   首先,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工厂、建筑工地、公司、农牧场等参观,勤工助学,实践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男女青年吃着用自己的双手挣来的面包,穿着用自己的劳动报酬换来的衣服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懂得人的劳动的价值,一定会尊重劳动和劳动的人们,一定会理解个人对家庭和集体应负的责任。”[12]只有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让孩子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家长应教育孩子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接触高科技前沿的机会,不断激发孩子对重点科技发展领域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综合劳动实践能力。
  其次,用家庭美德涵养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父母将家庭美德不断地渗透进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中,教育孩子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诚实合法劳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合法劳动才会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然而,对于什么劳动行为是合法的,什么劳动行为是非法的,则需要进一步给孩子讲清楚。所谓合法劳动是指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劳动,反之则为非法劳动。家庭劳动教育者要站位高,看得远,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最后,加强对孩子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引导。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劳动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父母积极的劳动思想是孩子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一是引导孩子从早期论述劳动的经典著作中汲取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譬如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托·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等。二是教育孩子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学说中汲取营养与精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劳动观及其教育思想是青少年劳动观教育思想的主要源泉。三是激励孩子学习我国当代提倡 的劳动观及教育思想。
  家庭劳动教育要瞄准“劳动素养”这个靶心,不断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自觉树立投身于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劳动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 [2020-04-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4]徐洁,楼幸琳.培育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0(7):5.
  [5]宋希仁,陈劳志,赵仁光.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874-875.
  [6]王翔朴,王营通,李珏声.卫生学大辞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361.
  [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8]苏霍姆林斯基.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M].肖辉,晨楠,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89.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331.
  [10]让·雅克·卢梭.爱弥儿(精选本)[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9.
  [1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29.
  [12]蘇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22.
  责任编辑:赵赟
  收稿日期:2021-05-16
  作者简介:韩相勤,山东省滨州技师学院(山东博兴,256500)。
其他文献
我们正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职业教育如何基于历史传统和发展现实,寻求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之间结合的最佳平衡点,有效应对现代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提出的新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常熟样本的基础上,探寻现代学徒制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制约其效能发挥的具体症结,继而进一步展望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中国方案。
校园内部的配电室对其日常经营管理来说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各项工作以及活动可以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多数学校将风扇改换成空调,同时寝室居住学生使用的用电器越来越多,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来说是巨大挑战,避免不了会出现不同程度及种类的故障问题,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及可靠,需要加强对故障维修的分析和研究。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对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调整培养方案、贯穿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建设、细化学生管理、重塑师生关系等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C-0029-04  产业结构
足够的安全性是对于电梯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大对于电梯安全技术的研究力度。在平时,要重视电梯机械安全装置的检验,这样一来才可以充分保证电梯使用的安全性。那么本文就来重点的介绍一下电梯机械安全装置检验的方法。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有几个基本的要求:产品质量好,营销理念新,售后服务好,宣传及时到位,公司内部管理好。在中国,制药企业大约有5000家左右,有的药企做的风声水起享誉国内外,有的在改革浪潮中后劲不足苦苦挣扎。要想企业有长足发展,把好研发和生产环节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集中全党智慧,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提出了系统完备的治国理政方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国有企业理念更新、思想升华、战略实施和稳健发展提供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国有企业重大政治任务,是企业发展壮大必然选择,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企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推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我国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研究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内涵,并调查苏南地区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需求和培育标准,分析调查数据,结合深度访谈材料,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建议,为高
任何企业的创新、进步和发展,都源于企业员工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培训因而成为众多企业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每投入1美元用于培训,便可有3美元的产出。企业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技能而使员工受益,而且可以通过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效率和价值使企业获得效益,正如世界营销大师克里曼。斯通所言:“全世界所有员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企业应重视运用信息化技术,科学地对工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创新研究,从而构建完善的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进一步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具体分析,总结了企业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有效的建设措施,希望分析能加强提升实践研究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程度的提高,我国建筑行业也走出了国门,全面提升了建筑领域技术能力,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建筑施工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各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后浇带技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在建筑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发展,后浇带技术应用逐渐成熟,成为了建筑行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形式。本文就后浇带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全面提出了技术应用措施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