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内推广“整合”的理念以来(李节,2003),与实践方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相比,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则显得苍白无力,远远落后于教改实践,很难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待研究的一个理论与实践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策略的可能性,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往上可以较好地关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技术。它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
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界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认识。
观点一: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观点二:孙杰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
观点三:余胜泉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等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使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我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息应用的实践力。第二,对信息科学的理解。第三,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特别是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
4.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和发现。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工具。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有力支持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第二,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第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学生在制作关多媒体作品时,可以将多门学科聚拢在一起,学生可以学习多学科的交叉性知识。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式
1、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和学习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特定的正确性,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
2、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语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3、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方式构建以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新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新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性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5、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而非纯理论性领域,因此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十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提供一個全面发展的空间。
6、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有着独有的特性,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设计应以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在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整合的几种具体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有目的性提问、来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2,(7):24-29
[3].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6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5].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策略的可能性,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往上可以较好地关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技术。它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
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界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认识。
观点一: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观点二:孙杰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
观点三:余胜泉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等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使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我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息应用的实践力。第二,对信息科学的理解。第三,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特别是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
4.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和发现。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工具。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有力支持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第二,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第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学生在制作关多媒体作品时,可以将多门学科聚拢在一起,学生可以学习多学科的交叉性知识。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式
1、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和学习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特定的正确性,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
2、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语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3、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方式构建以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新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新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性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5、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而非纯理论性领域,因此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十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提供一個全面发展的空间。
6、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有着独有的特性,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设计应以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在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整合的几种具体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有目的性提问、来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2,(7):24-29
[3].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6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5].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