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课堂看心理暗示的技巧和作用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878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都会受到暗示的,“望梅止渴”是历史上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曹操,有意无意间利用了心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使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的士兵们“精神为之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人几乎都受过暗示,体验过暗示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样,我在生物教学中常常采用了这一方法,去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人为何会受心理暗示
  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人的心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有意识的,符合理性的;一个是潜意识的,不符合理性的。意识和潜意识都可以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而且通常在互相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而潜意识服从于意识。当人的行为需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时,意识便会压制潜意识,从而使我们的行为向着符合社会及道德要求的方向发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考试的时候,很多人的潜意识都有“抄袭”的倾向,但是我们的意识“抄袭是不道德”的会压制潜意识,从而让我们最终做出不抄袭的行动。
  二、在教学中心理暗示的有利条件
  1.中学生心智幼稚
  在中学生这个阶段,对他们来说“认同感”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心智不成熟,不足以支持自己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也让自己没勇气坚持自己的一些观点。所以他们很迫切的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暗示作用的人格基础是脆弱的。如94班的一位叫莫××同学,平时上课经常打瞌睡,但学习方法好,肯开动脑筋,因此每次成绩都比较优秀。有次,期末考试后,他来问成绩,这时,想测测他的自信程度,于是就故造悬念说:“来的正好,正要找你谈谈,平时念在你成绩好的份上,上课打瞌睡,就没有批评你,现在可好,这次考试连60分都没上,看你往后怎么办?”孩子并没有怀疑老师在骗他,这下问题严重了,他连忙说: “老师,我错了,是因为上课睡觉是会耽误学习,造成知识存在着漏洞,我保证,调整作息时间,上课睡觉再不会出现了”。其实这孩子成绩上了95分,从道理上来说,他应该很清楚自己试卷作答情况,95分的成绩的孩子,应该确信自己。但事实上,他在老师面前是那样的不自信。这恰恰说明,这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心智的不成熟,提供了可塑造的好机会。
   2.崇拜权威
   心理学认为: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针对外来的暗示者的自卑——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而且,我们会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适应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在学校,学生和老师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这为老师实施心理暗示提供成功的机会。如在平时教学中你会常常看到学生们为某道题的答案正与错而争论不休,明明有的学生答案是对,其他同学就是不相信,最后得到老师的认可后才心服口服。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就是 “罗森塔尔效应”。
  3.教学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注意个性化的发展,要求老师,要能把知识融进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通过娴熟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知识海洋中去寻觅知识。心理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中不可缺少方法和手段:课堂意境的创设、新课的引入、知识的承上启下等都需要运用心理暗示。例如在一课中我创建了如下一个画面:“有飞动的蝴蝶、绽放的荷花、还有一个旋转的能显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它告诉了学生,动物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植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意境很快让学生走进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课堂中;又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材开头就例举发生在身边的信息种种,“同样,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一个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我们现在的身体,也是因为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在暗示中激发学生了对“信息”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好奇心。课堂中的心理暗示就好比人口渴,喝水与喝茶一样,从生理意义上都是补充水分,但在水中沏入茶叶,则单调的水变成淡淡的醇香茶味。喝水,三下并两下,喝足为快;而茶,却要细品,不仅能生津止渴,而且越品越香,使之品出了茶道、品出了茶文化。教学中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水中的清香茶叶,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二、教学中“心理暗示”的技巧尝试
  1.语言暗示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比如,假设课堂中直接要求学生去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进行比较,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会按要求去完成,这样将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如果设计“孩子们请你们闭上眼睛,随同老师去植物王国”的趣味法施教,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我轻轻地跟同学们说:“孩子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去植物王国”“我们先来到水底植物世界,透过水底通道的玻璃,你看到藻类植物了吗?形态怎样?想一想它们是怎样生活的?”稍许,“请同学们回到陆地上来,我们一起去森林:你看这绿毯似的植物什么?仔细瞧瞧”,接着又问,“你们在繁茂的森林中能找到蕨类植物吗”,这样学生们会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中随同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去思去完成了对上述三类植物的比较。
  暗示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地、从旁地、曲折地进行,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暗示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暗示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体态暗示
  即教师借助体态进行点拨的方法。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与语言交流相对应而言的,也称非语言交流。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脚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讲话的速度、音量等。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远远大于语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1)动作暗示。动作暗示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式。例如讲“蚯蚓运动”时,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体,左手表示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缩的运动;同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比划。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快更牢的掌握“晶状体在看近物和远物的曲度变化”规律,老师双手合掌,看近物指腕靠拢,看远物指腕拉开,指腕反复的靠拢和拉开,这样就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目光暗示。目光暗示: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例如,上课铃一响,学生便向教室鱼贯而入,此时教室里嬉闹谈笑声还会此起彼伏。教师走上讲台若以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或紧盯调皮的学生,教室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学生马上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再譬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若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若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若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暗示。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显示,是人的内心世界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暗示正是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段。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教师若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学生会十分敏锐地调整思维角度,另辟蹊径,走出误区,找到正确的思路。
  3.符号暗示
   符号暗示,是教师以符号代语言的方法。例如,教师讲到疑点之处,为了引起学生的深思,可在黑板上画一个大“?”;讲到动情处,为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可在黑板上画一个大“!”;讲遗传基因时,挖掘结构关系时,可借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了理清知识层次、为了表达物质的流向等就会用“→”。如“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有生活在水中的→生活在陆地穴居生活的→飞翔生活的→在陆地上奔跑的还有食性差异诸方面,让学生随着箭头深入每个环境、哪些动物、适应性、结构特征等,使知识条理化,认知规律化。箭头的妙处还在于,像是一条隐线,能牵着学生的思维、能拴住学生的心;像一块磁铁,能吸住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知道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特别是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受各种信息的暗示,教育是塑造孩子心灵和人格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多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鼓励的言语去激励学生,用衷情感化学生,从而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树立自信心,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经受挫折的韧性,力求达到新的课程目标要求: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和身心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谢先国)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情境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建设上来。我们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创刊40周年了。我们欢欣鼓舞地纪念这个充满了阳光的日子。40年,是一个不算太短的历程,为了在红土高原上举起一面学术理论的旗帜,在这条坎坷的路上,学报编辑部历
本文提出《金瓶梅》方言研究的必要性、现存问题和研究建议。指出《金瓶梅》中有大量正定方言。正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的历史状况使其有可能是《金瓶梅》故事的地点和语言
“毛泽东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的血统”,这是近年来一些书刊的一个话题。然而在具体问题上或有错误,或语焉不详。本文对毛泽东始祖毛太华戍滇的地点及离滇时间进行初步考证,认为毛太
摘要:事物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进步的。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决定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现在,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风潮,实际上,现在学生就业难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在当今社会中,要满足企业的选择和学生的择业,就必须在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和职业教育的教学重心上进行适
膳委会决定要停止几个同学的伙食,我深恐这种突如其来的刺激有伤同学们幼小的心灵,我特地召集这些欠费的同学给他们一点安慰并帮膳委会作一些必要的解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构建“心理协调”的认识,从运用“期望调控”论、“人格魅力”论和“教学策略”论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做法。  关键词:心理协调;期望调控;人格魅力;教学策略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站在变革第一线的我们,正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不断地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把这些精神和理念更好地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下的改
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它大体经历了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和当代各种接缘性学科建立的繁荣时期。当代语言学研究,冲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狭窄天
高三语文教学直接和高考挂钩,有很强的目标性。面对压力,我认为只有提高教学的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