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周岁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q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15周岁儿童、青少年进行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检查,探讨在不同年龄组以及在不同屈光状态下屈光度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入选本科屈光门诊就诊儿童、青少年894例[平均年龄为(7.3±2.9)岁;男性462例、女性432例]。睫状肌麻痹前采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包括球镜(DS)、柱镜(DC)和等效球镜(SE)],睫状肌麻痹后采用电脑验光联合检影验光再次测量双眼屈光度。所有病例右眼纳入统计分析,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采用Wilcoxon分析,年龄和屈光状态对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量的影响采用混合线性模型Bonferroni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睫状肌麻痹后DS(Z=-24.082,P<0.001)、DC(Z=-10.795,P<0.001)和SE(Z=-24.850,P<0.001)均较睫状肌麻痹前发生显著的远视漂移。DS和SE变化量均受患者年龄(F=10.967,P<0.001;F=9.786,P<0.001)、屈光状态(F=56.864,P<0.001;F=56.292,P<0.001)及年龄×屈光状态的交互影响(F=2.121,P=0.014;F=2.009,P=0.021)。进一步分析发现,2~4周岁儿童睫状肌麻痹后DS和SE远视漂移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ost hoc P值均<0.05)。远视患儿睫状肌麻痹后DS和SE远视漂移量显著高于正视和近视患儿(post hoc P值均<0.01)。年龄(F=2.048,P=0.106)、屈光状态(F=1.341,P=0.253)及年龄×屈光状态的交互效应(F=0.479,P=0.927)对睫状肌麻痹前后柱镜屈光度变化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15周岁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前后DS、DC和SE变化差异显著。DS和SE变化受年龄和屈光状态影响,且年龄越小和远视SE越高的患儿,睫状肌麻痹后远视漂移越明显。年龄和屈光状态对睫状肌麻痹前后柱镜屈光度变化影响不明显。
其他文献
【正】2010年,黄龙滩水力发电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工作会精神,推进"四精"(管理精细、技术精优、队伍精干、文化精深)一流企业建设,精确预测,优化调度,合
本研究通过室内泥浆体系模拟试验,以菲和芘为代表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利用混合微生物菌群(嗜热菌和多环芳烃特异性降解菌),在两类微生物均能
南华系大致对应国际上的成冰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未能确定其层型剖面,内部划分更是存在较多分歧。寻找南华系层型候选剖面尤为重要与迫切。为此,通过1∶5万地质调查,在贵州
本文通过通径分析明确了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率、技术进步水平、经济水平五个影响因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它们与碳强度之间的直间接关系,并进行了影响机理分析。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