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蒙学的阅读策略在现代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深入博大精深的蒙学精神,使读经工程不断推进,分层深入。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十分重要。传统蒙学文献在古代蒙童的学习中起到了优秀的教育效果,且对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蒙学,主要指的是对于那些处于幼稚、蒙昧状态的蒙童进行的教育,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古时候的启蒙教育。教育的对象大致是8-15岁的儿童。教学内容则以“读、写、算、道德启蒙”为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完善,蒙学以其“整齐押韵的语句、多彩丰富的内容”达到了教育孩童的目的。
传统蒙学拥有强大的体系,还有很多功能和用途,因此,传统蒙学文献对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传统蒙学的精髓融入其中。
一、传统蒙学阅读策略
(一)熟读成诵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阅读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的。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了已经熟悉的口语,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必要手段。
朗读,特别是多读,还有助于记忆。现代心理学证明,6—13岁的儿童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让孩子们多诵读一些名篇,“不求甚解”,有些较深的意义留待阅历的增长去逐步感悟。熟读成诵应当有一定的数量。前人似乎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让他们熟读背诵二百来篇文章。在学塾中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就选了200多篇历来有定评的名文。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广泛涉猎,进一步深造。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熟读成诵也有弊端。在古代“文白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撇开生活体验或旁观涉猎,—味的多读未必能够增进理解,而最终可能只是如朱熹所批评的那样“牵强暗记”。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
(二)学思结合
前人强调多读、熟读,提倡“熟读精思”。朱熹就认为读书要“有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出疑问比解决疑问更加重要。今天我们的阅读课总要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发学生的思考。其实,思考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发现,这是“思”的开端。
对阅读是否需要透彻理解,古人也有不同的意见。像陶渊明就认为书不一定要读得非常透彻,提倡随兴而至,自由阅读。阅读教学如果处处“求甚解”,就有可能把好端端的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首先应当重在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博览群书
古人不但提倡“熟读精思”,也主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博览使孩子们获得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蒙学在现代阅读教学的应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上课一开始,就以优美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丰富的神态来朗读或背诵蒙学经典中的精彩语段,或是讲述其中富于哲理的故事。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增长见闻,享受阅读经典带来的身心愉悦,品味哲理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
早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图文对照课本——《对相识字》,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无论古今,图画总是受到儿童的欢迎。现代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了许多动人的场面,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促使课文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活起来。
(二)培养朗读习惯
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主要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校的阅读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而是被老师们上成了语文课文内容的分析课。仅仅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强压性的学习并不是可取之法。
1.范读感染学生,培养朗读习惯
古时候,对儿童进行阅读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范读、领读以及儿童自读的方式实现的。而今,也是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2.引导品读重点段落,培养朗读习惯
一本经典中常常会有几个闪光的段落,或用词精准,或句式优美,或寓意深刻,或情感充沛。指导学生们读好这些句段,可以帮助学生们更深一层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开展多彩活动
传统蒙学的经典文献如果仅仅只用于记忆,不仅不能很好的开发其应有的功能,还很可能成为学生们的负担,为此,在每天一定背诵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开展各式读、背蒙学文献竞赛,或者是一些蒙学经典知识问答竞赛,再者是让学生们排演一些蒙学经典故事等等。通过各种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深入博大精深的蒙学精神,使读经工程不断推进,分层深入。
(四)注重多方渗透
1.注重课堂渗透
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些蒙学课程,同时要注重蒙学经典的学科渗透,要求老师们都充分挖掘蒙学经典的育人功能,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通过陶冶、穿插、训练等渗透方法达到蒙学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2.注重生活渗透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蒙学经典文献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语言积累、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涂抹“精神底蕴”,让人在积累经典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为此,我们可以开展“读千古经典,做文明人”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引经据典”的生活。
3.营造古韵飘香的校园
为了让学生对蒙学经典文献产生兴趣,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也要注重阵地建设,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学校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都凸显传统蒙学经典的特色,利用校报、橱窗、走廊抄录经典词句,利用校园广播配乐朗诵历代名篇,做到“处处可见经文,时时可闻经声”,使整个校园古韵飘香,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作者单位: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
蒙学,主要指的是对于那些处于幼稚、蒙昧状态的蒙童进行的教育,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古时候的启蒙教育。教育的对象大致是8-15岁的儿童。教学内容则以“读、写、算、道德启蒙”为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完善,蒙学以其“整齐押韵的语句、多彩丰富的内容”达到了教育孩童的目的。
传统蒙学拥有强大的体系,还有很多功能和用途,因此,传统蒙学文献对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传统蒙学的精髓融入其中。
一、传统蒙学阅读策略
(一)熟读成诵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阅读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的。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了已经熟悉的口语,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必要手段。
朗读,特别是多读,还有助于记忆。现代心理学证明,6—13岁的儿童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让孩子们多诵读一些名篇,“不求甚解”,有些较深的意义留待阅历的增长去逐步感悟。熟读成诵应当有一定的数量。前人似乎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让他们熟读背诵二百来篇文章。在学塾中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就选了200多篇历来有定评的名文。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广泛涉猎,进一步深造。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熟读成诵也有弊端。在古代“文白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撇开生活体验或旁观涉猎,—味的多读未必能够增进理解,而最终可能只是如朱熹所批评的那样“牵强暗记”。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
(二)学思结合
前人强调多读、熟读,提倡“熟读精思”。朱熹就认为读书要“有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出疑问比解决疑问更加重要。今天我们的阅读课总要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发学生的思考。其实,思考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发现,这是“思”的开端。
对阅读是否需要透彻理解,古人也有不同的意见。像陶渊明就认为书不一定要读得非常透彻,提倡随兴而至,自由阅读。阅读教学如果处处“求甚解”,就有可能把好端端的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首先应当重在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博览群书
古人不但提倡“熟读精思”,也主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博览使孩子们获得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蒙学在现代阅读教学的应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上课一开始,就以优美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丰富的神态来朗读或背诵蒙学经典中的精彩语段,或是讲述其中富于哲理的故事。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增长见闻,享受阅读经典带来的身心愉悦,品味哲理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
早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图文对照课本——《对相识字》,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无论古今,图画总是受到儿童的欢迎。现代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了许多动人的场面,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促使课文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活起来。
(二)培养朗读习惯
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主要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校的阅读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而是被老师们上成了语文课文内容的分析课。仅仅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强压性的学习并不是可取之法。
1.范读感染学生,培养朗读习惯
古时候,对儿童进行阅读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范读、领读以及儿童自读的方式实现的。而今,也是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2.引导品读重点段落,培养朗读习惯
一本经典中常常会有几个闪光的段落,或用词精准,或句式优美,或寓意深刻,或情感充沛。指导学生们读好这些句段,可以帮助学生们更深一层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开展多彩活动
传统蒙学的经典文献如果仅仅只用于记忆,不仅不能很好的开发其应有的功能,还很可能成为学生们的负担,为此,在每天一定背诵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开展各式读、背蒙学文献竞赛,或者是一些蒙学经典知识问答竞赛,再者是让学生们排演一些蒙学经典故事等等。通过各种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深入博大精深的蒙学精神,使读经工程不断推进,分层深入。
(四)注重多方渗透
1.注重课堂渗透
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些蒙学课程,同时要注重蒙学经典的学科渗透,要求老师们都充分挖掘蒙学经典的育人功能,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通过陶冶、穿插、训练等渗透方法达到蒙学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2.注重生活渗透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蒙学经典文献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语言积累、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涂抹“精神底蕴”,让人在积累经典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为此,我们可以开展“读千古经典,做文明人”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引经据典”的生活。
3.营造古韵飘香的校园
为了让学生对蒙学经典文献产生兴趣,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也要注重阵地建设,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学校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都凸显传统蒙学经典的特色,利用校报、橱窗、走廊抄录经典词句,利用校园广播配乐朗诵历代名篇,做到“处处可见经文,时时可闻经声”,使整个校园古韵飘香,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作者单位: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