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生和谐相处,主导在老师,为师者应先从自我做起,做起来很难,不做更难,努力去做了,赢得了学生也赢得了自己,这是一个双赢的话题。
[关键词] 师生 和谐相处 自尊
一次德育实践案例:
刚接班时,××同学上课说话,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却激起了他的叛逆心,引起了课堂上的冲突,师生都很不愉悦。我与他的谈话是从他轻车驾熟、信手拈来的检查开始的。
学生在检查中说:“因为我的一时冲动,伤了老师的自尊”。
我反问他:“什么是自尊?”学生迟疑,回答不上来。
“自尊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个人都能把它挂在嘴边,以反击对方。什么是自尊?让我来告诉你。自尊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高贵的体验。”
学生的神情很专注,显然没人跟他专门探讨过自尊问题。
“你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老师这种内心的高贵体验得不到满足,所以你的确伤了老师的自尊。那你呢?你的自尊是不是也受到伤害了?”
学生的第一反映是摇头否认,但他的表情充满疑惑,而且神情更加专注:老师怎么能主动说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呢?这肯定与他以前的经验不相吻合。
“肯定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你,你觉得在同学中丢了面子,换句话说你内心的高贵体验得不到满足,所以你的第一反映就是顶撞老师,去毫无顾及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不对?”
学生听得很认真,显然我这番话触动了他。
“你如果真要维护你的自尊,能不能从一开始就做好?不要让老师批评你?”
学生心悦诚服地点点头,看来这番谈话真正说到他心里去了。我为自己这次成功地德育实践而骄傲。
结果:
这是一次很平等的关于尊严的对话,不是站在师与生的立场上,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在用心交流这个话题,没有任何的说教成分,但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总是很注意维护师生间相互的“尊严”,学习状态很好,在高考中取得了美术专业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
引发的思考:
这件事长时间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与课堂上严厉的批评相比,显然心平气和的心灵对话更能彰显出教育的实效,让学生感觉老师作为朋友的真诚,而不是在枯燥、呆板的说教。
同时,这件事也对我原来所固守的师道尊严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不得不承认高高在上迂腐的去固守师道尊严是失败的。师生关系的和谐需要师与生的共同维系,更需要老师多一分宽容与理解去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个性太过张扬,在我们看来越来越难教的学生。有些事实是永远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去正视它。
一、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变,为师之道亦应改变
1.师生间代沟呈扩大趋势
在学生当中有这样一句话: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20年形成一个代沟,七八十年代是10年形成一个代沟,八九十年代则是5年左右形成一个代沟,现在则是差两三年就说不到一块儿去了。代沟时间间隔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学生的话很形象地揭示出了我们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急剧发生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按照这个衡量标准早已不是一、两个代沟的问题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太过张扬、独立、自主、叛逆、耐挫性差,容不得半点批评(即使是他做错了)的学生。因此,如果老师继续抱守着几十年前的残缺观念,板着面孔而不俯身倾听交流,抱守着师道尊严的原则不放,只会使师生间的隔阂更深,交流更困难,关系更难融洽。
2.学生获得知识呈多元化趋势。这是一个知识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知识淘汰的速度加快,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的渠道增多,学校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老师也不是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赢得学生的信服与爱戴很难,这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古人云:天不变,道亦不变。而今,时代在变,为师之道亦应改变。正视事实,正视我们的教育群体,正视无可更改的教育现状,作为老师的我们惟有加强自身涵养,以饱满的学识和丰厚的人格去赢得师道尊严,而不能再机械地再以几十年前的标准来迂腐地衡量学生,要求学生。
二、审视现代的师生关系:少一点训话,多一点对话
中国自古隆礼尊师,“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蕴含着丰厚的学识底蕴和厚重的尊严,让人肃然起敬。教师是权威,是中心,以长者身份自居。但不可否认古为师者在要求学生尊卑有序唯唯诺诺绝对服从的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关于师道尊严的最早出处来自《礼记
[关键词] 师生 和谐相处 自尊
一次德育实践案例:
刚接班时,××同学上课说话,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却激起了他的叛逆心,引起了课堂上的冲突,师生都很不愉悦。我与他的谈话是从他轻车驾熟、信手拈来的检查开始的。
学生在检查中说:“因为我的一时冲动,伤了老师的自尊”。
我反问他:“什么是自尊?”学生迟疑,回答不上来。
“自尊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个人都能把它挂在嘴边,以反击对方。什么是自尊?让我来告诉你。自尊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高贵的体验。”
学生的神情很专注,显然没人跟他专门探讨过自尊问题。
“你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老师这种内心的高贵体验得不到满足,所以你的确伤了老师的自尊。那你呢?你的自尊是不是也受到伤害了?”
学生的第一反映是摇头否认,但他的表情充满疑惑,而且神情更加专注:老师怎么能主动说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呢?这肯定与他以前的经验不相吻合。
“肯定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你,你觉得在同学中丢了面子,换句话说你内心的高贵体验得不到满足,所以你的第一反映就是顶撞老师,去毫无顾及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不对?”
学生听得很认真,显然我这番话触动了他。
“你如果真要维护你的自尊,能不能从一开始就做好?不要让老师批评你?”
学生心悦诚服地点点头,看来这番谈话真正说到他心里去了。我为自己这次成功地德育实践而骄傲。
结果:
这是一次很平等的关于尊严的对话,不是站在师与生的立场上,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在用心交流这个话题,没有任何的说教成分,但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总是很注意维护师生间相互的“尊严”,学习状态很好,在高考中取得了美术专业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
引发的思考:
这件事长时间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与课堂上严厉的批评相比,显然心平气和的心灵对话更能彰显出教育的实效,让学生感觉老师作为朋友的真诚,而不是在枯燥、呆板的说教。
同时,这件事也对我原来所固守的师道尊严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不得不承认高高在上迂腐的去固守师道尊严是失败的。师生关系的和谐需要师与生的共同维系,更需要老师多一分宽容与理解去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个性太过张扬,在我们看来越来越难教的学生。有些事实是永远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去正视它。
一、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变,为师之道亦应改变
1.师生间代沟呈扩大趋势
在学生当中有这样一句话: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20年形成一个代沟,七八十年代是10年形成一个代沟,八九十年代则是5年左右形成一个代沟,现在则是差两三年就说不到一块儿去了。代沟时间间隔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学生的话很形象地揭示出了我们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急剧发生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按照这个衡量标准早已不是一、两个代沟的问题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太过张扬、独立、自主、叛逆、耐挫性差,容不得半点批评(即使是他做错了)的学生。因此,如果老师继续抱守着几十年前的残缺观念,板着面孔而不俯身倾听交流,抱守着师道尊严的原则不放,只会使师生间的隔阂更深,交流更困难,关系更难融洽。
2.学生获得知识呈多元化趋势。这是一个知识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知识淘汰的速度加快,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的渠道增多,学校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老师也不是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赢得学生的信服与爱戴很难,这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古人云:天不变,道亦不变。而今,时代在变,为师之道亦应改变。正视事实,正视我们的教育群体,正视无可更改的教育现状,作为老师的我们惟有加强自身涵养,以饱满的学识和丰厚的人格去赢得师道尊严,而不能再机械地再以几十年前的标准来迂腐地衡量学生,要求学生。
二、审视现代的师生关系:少一点训话,多一点对话
中国自古隆礼尊师,“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蕴含着丰厚的学识底蕴和厚重的尊严,让人肃然起敬。教师是权威,是中心,以长者身份自居。但不可否认古为师者在要求学生尊卑有序唯唯诺诺绝对服从的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关于师道尊严的最早出处来自《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