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毛毛虫”化茧成蝶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Fe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主任工作看起来很平凡,但要做好却并非易事。因为班主任所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富有个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所以,当学生心理发生偏差时,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克服偏见,真诚地接纳学生,和这些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合理利用表扬、反馈等效应,及时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个案研究 班主任 问题学生 化茧成蝶
  一、问题学生的个案呈现
  笔者刚接手现在这个班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女孩子——萍萍,她的行为举止和一般的孩子迥异。报名第一天,她就给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点名时,笔者多次重复她的名字却始终无人应答。给家长打电话得到的答案却是她肯定就在教室里。结果一数人数,正好43人全齐。最终,笔者费了好大力气,才把这个新转来的学生从一个靠墙壁角落的位置上找了出来。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让笔者始料未及,安排座位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同桌,但萍萍说什么也不愿意,就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在之后的相处中笔者发现,从道德行为上看,她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吵架打架是家常便饭,对男生也毫不惧怕;从道德情感上看,她的情绪极其不稳定,对教师和同学都存在抵触和对立情绪,还经常翻白眼;从道德意志上看,她缺乏自制力,甚至出现拒绝学习,拒绝参加考试的行为。总体来说,任课教师都不喜欢她,班里同学也不愿与她接近,背地里叫她“毛毛虫”,谁也不敢去招惹她。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萍萍多次家访及日常的观察,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 家庭教养方式失当
  萍萍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以限制和否定为主。从父亲的角度多是限制和打压,从母亲的角度则多是否定和责备。
  萍萍的父亲对孩子的管教甚为严格,规矩较多,限制她出去玩,限制她看电视,稍有不顺便拳脚相向。因此,笔者经常能在这个小女孩的手臂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淤青和伤疤。她长期面对父亲的诸多限制,内心就逐渐积聚起了委屈、生气、愤怒等情绪。有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与个体遭受挫折有关,可能会发生直接攻击,也可以寻找替罪羊,而萍萍则采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予以排解,如找人打架、摔东西等。由此,在和同学、教师的相处中,萍萍一旦产生愤怒、委屈、生气等情绪,对同学就采用了直接的身体攻击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教师则报以白眼、仇恨的目光。
  从母亲的角度看,萍萍的母亲见到孩子很少微笑,一脸严肃。在家校联系本上,笔者经常能看到妈妈给孩子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这说明母亲对孩子具有非常高的期望。我们都知道,否定和责备是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萍萍经常面对母亲的高要求和随之而来的否定,因此产生了厌烦的情绪,长期郁积成心理压力,不愿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并逐步演变成对压力的承受力越来越差,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一旦有突破口,她的压力就会迸发释放出来,导致不同程度的丧失理智的行为。
  (二)学校人际关系失衡
  当学生走进校门,走进集体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关系网络。一般来说,儿童群体存在着三类有特殊交往表现的儿童:好人缘者、受排斥者、受忽略者。不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在行为方面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而遇到问题时,他们较多采用攻击的方式去解决。
  萍萍家租住在一个远离学校的自建棚户区,周围没有同龄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在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上也有很大的欠缺。这就导致她性格上的孤僻,喜欢独来独往。而在集体中,萍萍的行为引起了教师、同学的严重不满,她从一开始就得不到认可,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就这样成为了受排斥者。在不被认可面前,萍萍没有良好的应对策略,于是再次采用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终于使人际关系更加恶化。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忘记过去——避免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把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力称为“刻板效应”,当人们形成刻板的不良印象后,就会经常表现出轻视、厌烦的情绪。
  当开学第二天面对萍萍的时候,笔者就决定要忘记第一天她留下的不良印象。就只把她当成一个完全陌生的孩子,只是班级里很普通的一员。于是,笔者按照既定的安排把她的桌子移到了集体中,还帮她寻找了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同桌。笔者不知道这样没有跟她商量的强硬举动,会不会伤害到她,只是希望她尽快地融入班级。接下来的几天,她没有做出什么极端行为,这让笔者轻舒了一口气。于是趁热打铁,笔者把她找来谈心,问她开学第一天为什么不理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同桌。结果出人意料,她说一年级的老师从来都不理她,还把她的座位单独放在垃圾桶旁边,同学们开小火车回答问题也轮不到她。这样的答案让笔者觉得很痛心,并坚定地告诉她,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鼓励她要忘记过去的痛苦回忆,她很顺从地点了点头。此时此刻,笔者似乎从她的眼里读到了一份惶恐后的感激。
  (二)肯定今天——合理利用表扬、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不同反馈,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没有反馈的学习,效果最差,因为没有反馈的学习是盲目的,而在表扬、批评和旁观三种反馈方式中,表扬的效果是最好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
  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里,笔者几乎每天都在家校联系本上向萍萍的父母反馈萍萍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并对家长的反馈做出积极的回应。在班级里,只要萍萍一天中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或者能自觉地完成作业,或者不排斥教师,不翻白眼。笔者就会及时抓住其中的一点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当她表现特别好的时候,笔者还会颁发群英奖章,而且是让她自己把大大的奖章贴在名字的后面,从而让她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期间,笔者仍然不定时地找萍萍聊天谈心,还不时地表现出对她近段时间表现的肯定和喜爱。渐渐地,萍萍与笔者日益亲近。   (三)期待明天——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所以在有了之前那些行为的铺垫后,接下来,笔者抓住萍萍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点,经常有意识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她进行表扬并适当把她的进步放大。在以外部评价为主的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喜欢同受到教师肯定的同学交往,这就为萍萍多交朋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效缓解了萍萍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萍萍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她的朋友越来越多,也几乎没有同学再报告她的错误。
  (四)警惕反复——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面对萍萍的不断进步,笔者丝毫没有沾沾自喜或放松,而是时刻警惕着,同时在班级里建立了针对萍萍的“危机干预机制”,对此她本人并不知情。
  首先,值日班长要每天留心观察萍萍,注意她是否有比较明显不愉快的情绪,当她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值日班长必须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避免事态的扩大,并及时告知班主任。其次,萍萍的同桌园园,也是她比较合得来的朋友。园园的任务就是下课后多和萍萍聊天和谈心,并带上萍萍一起下棋和游戏。如果萍萍和同学发生摩擦,立刻站到萍萍身边,尽最大努力控制她的情绪。实践证明,这个机制已多次发挥作用。
  一学年后,萍萍在校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观,她的父母也反映,萍萍在家乐意和父母沟通交流了,也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经常会和父母讲一些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并愿意听取和接受家长的建议。因此,家长也对萍萍多了几分鼓励和肯定,少了几分否定和限制。一段时间后,萍萍的家校联系本上的表扬多了,她得到妈妈的肯定也多了,她脸上的微笑也越来越多。
  看着萍萍不断进步,作为班主任,笔者切实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不能单纯地、简单地认为这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孩子的每一个行为习惯,都是由内在或外在的不同原因造成的。原因自然是五花八门、不尽相同的,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绝不是单一的。
  也许,所有的问题孩子就像萍萍一样,起初都是一只“讨厌”的毛毛虫,但他们终有一天会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却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在破茧的那一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需要具备一种勇气,一种不断向上并努力冲破黑暗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正是我们父母和教师给予的。
  参考文献:
  [1]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涛.班主任工作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学农.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武永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5(6).
  [5]李彦.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
  [6]李海波.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D].吉林: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9.
  [7]杨彦琴.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浙江省杭州市夏衍小学 310000)
其他文献
一、缘起:从一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说起  由于学校要推荐教师参加区级优质课比赛,学校教研处根据往年的做法准备这样筛选:先让3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说课比赛,前50%的教师再进行上课比赛,根据成绩推荐参加区级比赛。在讨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时,有的教师说:这个方案比较公平,也能选出优秀的教师代表学校参赛!有的教师说:这个方案容易操作,面上铺开,择优上课。而我在想:我们开展说课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一次比赛
檀传宝博士在其著作中提到他对德育的三个信念。即德育可以和全部的教育一起来提升生命质量;绝对没有无德育的教育;德育需要提高专业品质。笔者十分认同这三个信念。因为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德育是可以焕新师生精神面貌、甚至提升师生生命品质的,德育是无处不在的,德育也是相当具有专业性的一项特殊的工作。  我校自1993年转制以来,以德育探索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十几年的建校史更是十几年的德育探索
CAR-15卡宾枪枪管长381毫米,护手、枪托与AR-15步枪相同,消焰器为三叉形,且没有刺刀座。“海豹”突击队至少在1962年就装备了这款卡宾枪  步枪/卡宾枪是单兵/班组作战单元最基本的近战攻防武器,是单兵自卫的最后一道安全保障,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等军事强国都积极致力于该类武器的研发。而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对步枪/卡宾枪的研究和装备,更能体现当今世界步枪和卡宾枪的发展潮流和趋势。AR-15系列枪
该车由法国雷诺卡车防务公司和比利时CMI防务公司联合研制,能执行侦察、巡逻、监视、指挥和通信等任务。它为4×4底盘,最大公路速度11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高达1 000千米。但該车最显著的特点是火力强大:车顶有一座CMI防务公司研制的CPWS武器站,配装一门3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携弹量为150发。在4×4的底盘配备口径达到30毫米的机关炮,这非常少见,因为炮塔本身重量和后坐力
近年来,小学生死亡率明显上升,意外死亡的事件常见诸报端。父母唠叨了几句,老师批评了几句……便负气离家、离校,更甚者跳楼自杀,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在惋惜之余,不禁思考: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如同一层薄薄的“蛋壳”那样不堪一击呢?  在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对小学生“蛋壳”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简要谈一下小学生“蛋壳”心理的成因,并就“蛋壳”如何加“钙”谈几点对策。  一、造成“蛋壳心理
一、课堂上的发现  这是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看到的。在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发现一个奇怪的实验现象。  经典实验:把一个平底烧瓶灌满水,用一个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子盖住烧瓶。当烧瓶置于热水中后,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当烧瓶置于冷水中后,液柱下降。  奇怪的现象: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在烧瓶置于热水中的最初阶段,液面下降,然后才慢慢上升,当烧瓶置于冷水中的最初阶段,液面上升,然后才慢慢下降。  课上,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工涌入到城市的建设当中来。随之而来的民工子女人数也急剧上升,截止2011年5月,瑞安市共有35162名流动儿童就读于塘下、莘塍等公办小学。对于这个庞大的城市弱势群体,重视他们的教育、学习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笔者以温州瑞安市莘塍学区4所学校的民工子弟为例,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
超空泡反鱼雷鱼雷  前篇讲了,在反鱼雷作战中,用鱼雷拦截鱼雷的难度极高,这使德国研发的反鱼雷鱼雷系统盯上了一种特殊的技术——超空泡技术。超空泡鱼雷技术可以在鱼雷表面和海水之间产生一个气体空腔,鱼雷在气体空腔中前进,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鱼雷的水下航行阻力,使鱼雷能够在水中“飞行”。德国人利用这种技术研发出了“梭鱼”超空泡反鱼雷鱼雷。超空泡鱼雷虽然水下航速很快,但存在一大弱点——射程太近。俄罗斯著名的“暴
【摘 要】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查阅学生课前调查表和课后实践情况表、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等方面进行的随堂调研,在强调“课堂转型”、提倡“学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课堂必须“课堂转型”,构建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新常态。其中,首要的是课堂形态要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其次要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开拓多种渠道指导学生于延伸和拓展中实践。  【关键词】课堂转型 学为中心 无
轮式战斗车辆在快节奏的动态演示现场南部戰区海军航空兵某防空旅实弹对抗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