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将绳子套在脖子上,脚下的凳子摇摇晃晃,当他将要把它一脚踢开时,门铃却不合时宜地响了。
  门铃响起时,欧维的人生便被彻底地改变,这是《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全书的转折点。读到这本书是一个机缘巧合,从书架上随手拿起,书名有趣而古怪。开头平淡无奇,一个叫欧维的老头,在妻子去世后过上了没有精神寄托的孤单生活,以“巡视”小区度日,眼中的世界四处生满了“刺”,令他厌世。而当他决定自杀时,命运却悄然改变。至此,我知道故事这才真正开始。
  倘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件事,就是用饱含温情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满怀暖意的情感融化他人。在欧维取下脖子上的绳套打开大门时,周围的人便接连闯入他的世界。邻家的孩子们,善良的夫妇,甚至流落街边的猫,他们用热情化解了欧维内心的坚冰,为这个古怪老人眼中灰暗的世界注入了斑斓绚丽的色彩。或许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只是做一件小事,但这足以改变一个对生活失望透顶的老人的命运。
  放眼身边,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温暖生命的刹那。递给流浪汉的一杯热茶,或许能融化他被冷風冻结的心;扶起跌倒路人的一只手,或许能建立起陌生人信任的桥梁;送给贫困儿童的一本书,或许能为他叩开知识的大门。总有人惧怕做善事后需要承担责任,但我们总应相信,这世上的善良人多于小人。今日我们对街边跌倒的老人置之不理,明日我们的亲人跌倒了,又有谁伸出援手呢?“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日积月累便得以行大德。我们冷漠的眼光,不知会造就多少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绝望的欧维。
  我一边读书一边畅想,我要变成那只流浪猫,在欧维失意时陪伴在他左右,在他脚边蹭痒,趴在他双腿上享受炉火的温暖,用温情的陪伴让这个落魄的老人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读罢这本书,我的思想悄然改变。书里的温暖故事让我知道书外世界同样需要一缕明亮的光、一颗滚烫的心,这是曾经的我不以为然的。
  欧维最终还是去世了,但这次陪伴他的不是妻子的照片,而是一群新的“亲人”。
  他走得很幸福。
其他文献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五言律诗即景抒怀,表现客中苦寒思乡之情。诗题有的版本作《早寒江上有怀》。诗的头两句以比兴手法开篇,用“木落”“雁飞”领起,捕捉了最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出秋末冬初的节候特征,并渲染北風劲吹、江上早寒的气氛,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二、三两联紧承一联,由天气的寒冷,大雁的南渡,引发出游子怀乡
期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通过对菊花怒霜迎放,百花凋残,“香阵透长安”的咏赞,抒发了作者决心起义,推翻唐王朝的革命志向和必胜信念,洋溢着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二句是说,等到深秋重阳节到来,那时候“我花”开放,百花就凋谢了。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菊花节。这里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我花”即菊花。“杀”乃掉
期刊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斷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
期刊
抬眼看天,是蓝色的;低头望地,是褐色的。我向左边望去,是积木般整齐的高楼;我向右边望去,是弯弯绕绕的桥梁。眼眸追着光的波纹,一圈圈地向外散开。想象中的轻松,竟一丝不挂地飞远。尔后,只剩层层沉下去的心,在所谓的四处,游荡。  天,不是单纯的蓝,是晕花了的海。它一点点变浅,混杂着大大小小的白。我知道的,那是朵朵云。恍惚之间,我掉入温柔梦乡。起初的舒适感,是软软的。后来,就闭上了眼。好像很久很久以后,惊
期刊
在南方,进入秋冬以后,爬山虎一天比一天好看。  以前读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非常厉害,还记住了里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這样美丽的句子。也曾在北方或者江南不经意间邂逅那一墙绿,于是在夏日欣喜地享受浓荫下的清凉。然而到了广东之后,我在夏季几乎是注意不到爬山虎的。或许是南方夏季绿色太浓稠了,爬山虎被淹没其中难以出挑。也或许是南方湿热之气太重,见着匍匐覆
期刊
在放手即自由的潮流中,用多元角色调剂单调乏味的生活早成为一种选择。  随着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数量日益增多,反对批判之声也不绝于耳。新观念、新思想势必会引发质疑,但并非扞格不入。如何让“斜杠青年”在社会的庇护下尽情释放激情,放手去绘制人生蓝图,便是从社会对其的理解和包容开始。  “斜杠青年”们并不孤单,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他们志同道合的先辈。单说大文豪苏东坡,饮酒、作诗、为官通通不
期刊
我学国文,走过许多迂回的路,受过极旧的和极新的影响。如果用自然科学家解剖形态和穷究发展的方法将这过程做一番检讨,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在十五岁左右才进小学,以前所受的都是私塾教育。从六岁起读书,一直到进小学,我没有从过师,我的唯一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祖父做得很好的八股文,父亲处在八股文和经义策论交替的时代。他们读什么书,也就希望我读什么书。应付科举的一套家当委实可怜,四书五经纲鉴、唐宋八
期刊
一轮皓月将已经陷入沉睡的大地照亮,而这条被成千上万的庄稼人踩出的土路,此刻也显得格外闪亮。在月光的映衬下,它泛着点点银光,伴着泥土的芳香气味,更是有种别具一格的韵味。  你扛着已被岁月染得锈迹斑斑的锄头,披着蓑衣,哼着自己的新作,悠闲地走在这条你走了无数遍的土路上,望着远处那户唯一还有一丝若隐若现的灯火的草庐,你知道那是妻子在等你回家。但是下一刻,想到这些年来你与妻子为了这个家庭的操劳与付出,想每
期刊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每每此时,抚着身上轻暖的羽绒服,总想起小时候奶奶给做的棉袄。虽说这棉袄既没羽绒服的轻巧灵便,又没有保暖衣那般贴身暖和,但穿在身上,总莫名安心。  太小的事不大记得,但总归知道,奶奶为我做棉袄是老传统了。小时通信不便,奶奶便早早坐上一辆透风的老破车,从老家赶来给我量量尺寸,之后也不多留,匆匆地便赶回去。那时还疑惑为何老人家不肯在城里玩玩再回去呢?现在才想明白,奶奶是怕万一天冷了,
期刊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我们那地方的孩子,如今也大都拥有了与中国香港、台湾,甚至与日本、韩国的电视连续剧中人物一样优雅而别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