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tstchh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厌恶学语文,认为语文学和不学是一样的,再苦学成绩也很难提高。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爱学”的老师。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应在课堂上竭力寻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学方法,创设乐学的氛围,如课上引用竞争机制激发兴趣、找准问题切入点激发兴趣、将课文编成课本剧激发兴趣、配乐情感范读激发兴趣、创设悬念巧妙设疑激发兴趣等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发掘内在的积极因素,积极探求语文教学的新方法,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好语文。
  引用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同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不仅是你教我学,更重要的是我教你如何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意识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法、问题抢答法、选拔状元法、评选战神法等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悬念的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自觉主动地去探求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教小说《蒲柳人家》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外号,一个名为“一丈青大娘”,一个号称“何大学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很想知道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就会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内容。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可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减少理解障碍。如: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我一反常规地问道:“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这样一问,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往往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台阶。这样就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上,引导学生将一些小说、戏剧类的课文编成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当然,课本剧的形式要有新意,形式新颖,学生学起来才会有兴趣。过去我们在教课文时,老师照本宣科,死抠字眼,点滴不漏,学生就像听天书一样昏昏欲睡。现在的课堂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且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展示,学生兴趣盎然!形式一改变,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当然,课堂教学除了形式新颖,内容也要有新意,在编演的过程中,对学生语文知识要求很高,涉及很多方面,首先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即语文基础知识。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剧本里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语言要规范,语句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这都与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分不开,编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过程。
  情感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上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长此以往,篇篇一样,再加上为了应试而必须完成的花样繁多的练习题,学生原有的学习趣味也就逐渐淡漠了。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取代教师冷静地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课堂中要有美的震撼,要有情感的激荡,要有想象和顿悟,这样的文学教育才能真正富有成效。如在课上我们可以通过美文的朗读感染学生,提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对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要充满激情,注意节奏的抑扬顿挫,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初中的很多课文节奏感很强,感情很丰富。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趣法、精心导入激趣法、师生情感交流激趣法等等。总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是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孔子云:“知之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学生能主动地饶有兴趣地探求知识,那么学习的效果定是显著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工读学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