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20年5月,南丁格尔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后来迁居英国。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巴黎大学就读,会多国语言。在学生时代,她对政治与民众的问题特别有兴趣,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怀着这种服务人类的信念,她逐年坚定了济世行善的思想。她在欧洲大陆旅行时,考察了许多医院,发现一些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于是萌生了一个愿望:做一个护士!可是在当时的英国,护士的社会形象并不好,不但年龄老化,而且往往粗俗无知,更谈不上有什么专业知识。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就是想改造这个职业的形象。她来到一所德国护士学校接受短期的培训,努力学习护理知识。1850年5月12日,30岁的南丁格尔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我30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我的责任!”——在30岁生日这天说出的话,表现了她为护理事业奋斗一生的崇高理想。
1853年,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500英镑,同年,在慈善委员会的赞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建立了一个看护所。她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调首先让病人感到舒适,强调社会要重视护士;在具体工作中,请病人用拉铃的办法召唤护士;采用批量采购以节省开支;改善病人的膳食。她的工作,受到了有识之士的高度赞扬。
第二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这是帝国主义争夺地盘的战争,可是参加战争并悲惨死去的却全是无辜的人民。英军战地医院条件落后,没有护理人员,伤员的死亡率竟然超过了50%。为了解除战士的痛苦,南丁格尔主动提出前往战地,她带领38名志愿的护士到达前线。当时物质条件差,医院病床拥挤不堪,许多伤员只好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卫生设备差,通风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遍地老鼠;环境恶劣,每个伤员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药品极为缺乏,燃料缺乏,消毒条件差,而一日三餐食物粗劣。在这种恶劣条件下,雪上加霜,大批伤兵又感染了痢疾与霍乱。战地医院管理不善,而医生们对护士的作用认识也很不足。但是南丁格尔认为,她的主要任务是为士兵服务,救死扶伤。看到遍地躺着的满身血污的伤兵,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呼喊,南丁格尔的心灵非常痛苦,就像看到了亲人在遭受苦难一般。她千方百计找来食品和生活物资,为伤员改善环境,改善生活,同时,她还组织士兵的家属协助工作,让伤员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情绪。经过她的努力,英国伤兵在医院的死亡率由40%降为2%。
1855年,南丁格尔因为过于劳累,感染了“克里米亚热”,医生认为已经无法救治。在垂危的时刻,她不顾自己,每天仍不停地写下各种指示,改进战地护理工作。医生们让她返回英国休养,但南丁格尔坚持留在克里米亚战地医院工作,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逐渐恢复健康后,她继续着她的事业。每天晚上,她冒着风寒,手提一盏油灯,到病房巡视伤员。多少个风雨之夜,那些呻吟的伤兵只要一看到那盏游动着的灯,就像看到了慈善的天使,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爱意。南丁格尔所到之处,伤兵们甚至俯下身去亲吻她的影子。
南丁格尔的事迹在英国引起巨大的轰动。伦敦社会名流发起成立了“南丁格尔基金会”,以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人们把南丁格尔比作圣女贞德。战争结束了,南丁格尔启程回国,举国上下,正准备像迎接英雄一样欢迎她的归来。但南丁格尔不愿接受这些,也不想宣传自己,她化名史密斯,悄悄地回到伦敦。8月7日,她独自回到故乡,使家人和邻居大感意外。第二天早晨,村中的教堂响起不息的钟声,村民们向女英雄致敬。克里米亚战争后,南丁格尔的名字声震英伦三岛,她被尊称为英军最尊敬的圣母。
在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时,南丁格尔又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为病人服务,许多病人在她怀抱中安详地死去。
由于南丁格尔的贡献,英国的护理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维多利亚女王就位6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准备将护理事业进步实况做一次展示,宣传南丁格尔。但南丁格尔表示反对,她不愿将一尊半身铜像及她在战地工作时乘坐的一辆马车陈列。令她料想不到的是,她的铜像下面堆满了鲜花,老兵们纷纷上前亲吻这辆克里米亚马车。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她实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以优秀的工作,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成为护理先驱。
(节选自《向着太阳歌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853年,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500英镑,同年,在慈善委员会的赞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建立了一个看护所。她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调首先让病人感到舒适,强调社会要重视护士;在具体工作中,请病人用拉铃的办法召唤护士;采用批量采购以节省开支;改善病人的膳食。她的工作,受到了有识之士的高度赞扬。
第二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这是帝国主义争夺地盘的战争,可是参加战争并悲惨死去的却全是无辜的人民。英军战地医院条件落后,没有护理人员,伤员的死亡率竟然超过了50%。为了解除战士的痛苦,南丁格尔主动提出前往战地,她带领38名志愿的护士到达前线。当时物质条件差,医院病床拥挤不堪,许多伤员只好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卫生设备差,通风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遍地老鼠;环境恶劣,每个伤员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药品极为缺乏,燃料缺乏,消毒条件差,而一日三餐食物粗劣。在这种恶劣条件下,雪上加霜,大批伤兵又感染了痢疾与霍乱。战地医院管理不善,而医生们对护士的作用认识也很不足。但是南丁格尔认为,她的主要任务是为士兵服务,救死扶伤。看到遍地躺着的满身血污的伤兵,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呼喊,南丁格尔的心灵非常痛苦,就像看到了亲人在遭受苦难一般。她千方百计找来食品和生活物资,为伤员改善环境,改善生活,同时,她还组织士兵的家属协助工作,让伤员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情绪。经过她的努力,英国伤兵在医院的死亡率由40%降为2%。
1855年,南丁格尔因为过于劳累,感染了“克里米亚热”,医生认为已经无法救治。在垂危的时刻,她不顾自己,每天仍不停地写下各种指示,改进战地护理工作。医生们让她返回英国休养,但南丁格尔坚持留在克里米亚战地医院工作,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逐渐恢复健康后,她继续着她的事业。每天晚上,她冒着风寒,手提一盏油灯,到病房巡视伤员。多少个风雨之夜,那些呻吟的伤兵只要一看到那盏游动着的灯,就像看到了慈善的天使,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爱意。南丁格尔所到之处,伤兵们甚至俯下身去亲吻她的影子。
南丁格尔的事迹在英国引起巨大的轰动。伦敦社会名流发起成立了“南丁格尔基金会”,以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人们把南丁格尔比作圣女贞德。战争结束了,南丁格尔启程回国,举国上下,正准备像迎接英雄一样欢迎她的归来。但南丁格尔不愿接受这些,也不想宣传自己,她化名史密斯,悄悄地回到伦敦。8月7日,她独自回到故乡,使家人和邻居大感意外。第二天早晨,村中的教堂响起不息的钟声,村民们向女英雄致敬。克里米亚战争后,南丁格尔的名字声震英伦三岛,她被尊称为英军最尊敬的圣母。
在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时,南丁格尔又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为病人服务,许多病人在她怀抱中安详地死去。
由于南丁格尔的贡献,英国的护理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维多利亚女王就位6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准备将护理事业进步实况做一次展示,宣传南丁格尔。但南丁格尔表示反对,她不愿将一尊半身铜像及她在战地工作时乘坐的一辆马车陈列。令她料想不到的是,她的铜像下面堆满了鲜花,老兵们纷纷上前亲吻这辆克里米亚马车。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她实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以优秀的工作,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成为护理先驱。
(节选自《向着太阳歌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