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用肉眼看月亮,却看不清它的细节,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而这让古人对月亮产生了非常有意思的想象。
月亮上的阴影
月亮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可也有38.4万公里之遥。月亮上那些环形山、月海、高原、崇山峻岭,都是有了望远镜之后才被天文学家们发现的。在望远镜被发明之前,古人看着月亮上的模糊阴影,脑海里浮现的则是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玉兔和蟾蜍。
诗人多爱月亮,诗仙李白(701年-762年)简直是爱月狂魔,在他的诗歌中写到月亮的不下三百处,名句比比皆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是如此爱月亮,以至于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述道:“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后人又因此编了一则“李白捉月,骑鲸上天”的故事,●“谪仙人” 终归天上。
当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亮的时候,他发现月亮上有高山峻岭,但也没有看清阴影是什么,他认为是月亮上的海洋,因此我们至今仍按照伽利略的说法称之为“月海”(mare)。比伽利略早一千年的李白当然也不知道月影是什么,不过读《古朗月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就爱问问题的好奇孩子。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李白好奇月亮究竟是什么,是白玉盘还是仙宫的镜子?传说月亮上的阴影是仙人,或者桂树,还有说法是一只玉兔在不停地捣药。李白提出了疑问,玉兔把药捣成之后,送给谁去吃呢?比李白略早的诗人李峤(645年-714年),也写了关于月亮阴影的疑问,很有意思。
中秋月
唐·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李峤的问题跟李白不同,他问的是,桂花树究竟是谁种下的,随着月亮变化,一天天看它长起来,可为什么从来都没有能够长到月轮之外呢?这个问题新颖而奇特,令人拍案叫绝。实际上,对于月亮阴影的问题,东西方的学者们都进行过思考。
月中居民
在古希腊文化中,哲学家们早早地看破了神话,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把宇宙分成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他们认为,月亮和月亮以上的领域,是由像水晶一样永恒不变的物质组成的。而月亮以下的空间,包括我们居住的地球,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容易发生相互变化的元素组成的。这实际上是区分了“太空”和“地球空间”。那么月亮上的阴影怎么解释呢?亚里士多德老爷爷认为,那是月下世界的元素沾染到了纯洁无瑕的月亮上。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只能表示佩服佩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做如此上下区分。中国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整个世界,“气”则充斥了整个世界,那么月亮之上也可以让嫦娥姐姐这样的仙人居住,也可以长桂树,留给神话继续存在的空间。李白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神话认识。对于月亮上的桂树何以“不长出轮枝”,古人也给出了神话解释。
中秋登海岱楼作
宋·米芾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修月户”这个典故来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记载的一则故事。唐文宗太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和一位姓王的秀才在嵩山游玩时迷了路,傍晚在路边草丛中见到一个白衣人,枕着一个●幞头 睡得正香,于是叫醒他问路。白衣人自称来自月亮,他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彰,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白衣人打开幞头,里面有斧子、凿子几件工具。接着,白衣人还送给两人各一份可保“一生无疾”的玉屑饭,然后就消失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神话演绎”科学故事。月亮也是圆的,我们看到的部分是被太阳照亮的,这是古代天文学家经过努力获得的天文知识。可是这对于一般人来讲还是很难理解的,再加上更多的问题——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一直会变化?月亮上的阴影究竟是什么?桂树为什么“不长出轮枝”?因此古人(作者是文科生)还是倾向于用神话来解释:在月亮上不仅有嫦娥,还居住着82 000户的劳动人民,在不停地修理月亮。看来在神话里,嫦娥不会太寂寞,至少有一个县城的人家在陪她呢。
这个神话影响很广,古诗文里用这个典故一般用“七宝”“玉斧”“修月户”来指代,比如宋代王炎“玉斧经年不暂闲,修成今夜月团圆”(《丙午中秋夜》),辛弃疾“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满江红·中秋寄远》)。
中秋月为什么又大又圆?
为什么我们会重视“中秋节”?这当然有季节上的原因,中秋是丰收的时节,正适合家人一起收获、庆祝;也有气候的原因,所谓秋高气爽,秋季天气晴朗,空气干燥纯净,水汽含量少,月光清澈明亮,看起来格外清爽。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来自天文学,那就是黄道的高度。黄道是太阳在恒星背景中所走过的路线,是天球上的一个大圆;同样,月亮也在黄道附近出没(月亮轨道也称白道,它和黄道夹角是5度9分)。夏季的时候,太阳在白天高度比较高,相应地在晚上月亮高度就比较低;到了中秋,太阳在白天高度已经比较低了,相应地晚上月亮高度就高高升起来了。月亮越高,月光被空气折射和吸收得就越少,月亮也就更加明亮了。看來古人选择中秋作为团圆夜,真是天人合一的上上之选呢。
月亮上的阴影
月亮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可也有38.4万公里之遥。月亮上那些环形山、月海、高原、崇山峻岭,都是有了望远镜之后才被天文学家们发现的。在望远镜被发明之前,古人看着月亮上的模糊阴影,脑海里浮现的则是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玉兔和蟾蜍。
诗人多爱月亮,诗仙李白(701年-762年)简直是爱月狂魔,在他的诗歌中写到月亮的不下三百处,名句比比皆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是如此爱月亮,以至于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述道:“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后人又因此编了一则“李白捉月,骑鲸上天”的故事,●“谪仙人” 终归天上。
当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亮的时候,他发现月亮上有高山峻岭,但也没有看清阴影是什么,他认为是月亮上的海洋,因此我们至今仍按照伽利略的说法称之为“月海”(mare)。比伽利略早一千年的李白当然也不知道月影是什么,不过读《古朗月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就爱问问题的好奇孩子。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李白好奇月亮究竟是什么,是白玉盘还是仙宫的镜子?传说月亮上的阴影是仙人,或者桂树,还有说法是一只玉兔在不停地捣药。李白提出了疑问,玉兔把药捣成之后,送给谁去吃呢?比李白略早的诗人李峤(645年-714年),也写了关于月亮阴影的疑问,很有意思。
中秋月
唐·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李峤的问题跟李白不同,他问的是,桂花树究竟是谁种下的,随着月亮变化,一天天看它长起来,可为什么从来都没有能够长到月轮之外呢?这个问题新颖而奇特,令人拍案叫绝。实际上,对于月亮阴影的问题,东西方的学者们都进行过思考。
月中居民
在古希腊文化中,哲学家们早早地看破了神话,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把宇宙分成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他们认为,月亮和月亮以上的领域,是由像水晶一样永恒不变的物质组成的。而月亮以下的空间,包括我们居住的地球,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容易发生相互变化的元素组成的。这实际上是区分了“太空”和“地球空间”。那么月亮上的阴影怎么解释呢?亚里士多德老爷爷认为,那是月下世界的元素沾染到了纯洁无瑕的月亮上。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只能表示佩服佩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做如此上下区分。中国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整个世界,“气”则充斥了整个世界,那么月亮之上也可以让嫦娥姐姐这样的仙人居住,也可以长桂树,留给神话继续存在的空间。李白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神话认识。对于月亮上的桂树何以“不长出轮枝”,古人也给出了神话解释。
中秋登海岱楼作
宋·米芾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修月户”这个典故来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记载的一则故事。唐文宗太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和一位姓王的秀才在嵩山游玩时迷了路,傍晚在路边草丛中见到一个白衣人,枕着一个●幞头 睡得正香,于是叫醒他问路。白衣人自称来自月亮,他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彰,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白衣人打开幞头,里面有斧子、凿子几件工具。接着,白衣人还送给两人各一份可保“一生无疾”的玉屑饭,然后就消失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神话演绎”科学故事。月亮也是圆的,我们看到的部分是被太阳照亮的,这是古代天文学家经过努力获得的天文知识。可是这对于一般人来讲还是很难理解的,再加上更多的问题——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一直会变化?月亮上的阴影究竟是什么?桂树为什么“不长出轮枝”?因此古人(作者是文科生)还是倾向于用神话来解释:在月亮上不仅有嫦娥,还居住着82 000户的劳动人民,在不停地修理月亮。看来在神话里,嫦娥不会太寂寞,至少有一个县城的人家在陪她呢。
这个神话影响很广,古诗文里用这个典故一般用“七宝”“玉斧”“修月户”来指代,比如宋代王炎“玉斧经年不暂闲,修成今夜月团圆”(《丙午中秋夜》),辛弃疾“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满江红·中秋寄远》)。
中秋月为什么又大又圆?
为什么我们会重视“中秋节”?这当然有季节上的原因,中秋是丰收的时节,正适合家人一起收获、庆祝;也有气候的原因,所谓秋高气爽,秋季天气晴朗,空气干燥纯净,水汽含量少,月光清澈明亮,看起来格外清爽。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来自天文学,那就是黄道的高度。黄道是太阳在恒星背景中所走过的路线,是天球上的一个大圆;同样,月亮也在黄道附近出没(月亮轨道也称白道,它和黄道夹角是5度9分)。夏季的时候,太阳在白天高度比较高,相应地在晚上月亮高度就比较低;到了中秋,太阳在白天高度已经比较低了,相应地晚上月亮高度就高高升起来了。月亮越高,月光被空气折射和吸收得就越少,月亮也就更加明亮了。看來古人选择中秋作为团圆夜,真是天人合一的上上之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