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次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理论创新的过程。在推动理论创新中要遵循哪些规律,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本文从把握国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等三个角度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7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并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使我国的革命和建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和伟大成就。
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本色。在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简要论述。
一、推动理论创新必须以中国国情为基础
推动理论创新离不开对我国具体国情的把握,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发展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历史规律和科学要求的正确路线方针。
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国家性质、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经济现状及历史传统等等。中国的国情是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我党为了更加深入全面的把握我国国情曾多次开展调研,毛泽东等人根据割据变化的形势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正确的结论,在抗日战争年代和解放战争年代我党仍然正确把握各阶级、各阶层的地位和性质,提出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理论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这正体现了我党深刻正确把握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走过一段弯路,也正是因为对国情的把握不够准确,没有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根据国情的变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综合国力得以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符合历史规律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和首要问题。否则,我们的理论创新所得出的理论将是无本之末,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必将导致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②
二、推动理论创新需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民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成果和精神的创造者,也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我们党一贯的群众路线也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人民群众当然也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论创新才有不竭动力,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获得进步和前进。
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重大理论成果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我们在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最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践的,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市农民首创的“村民自治”、浙江省温州农民乡镇企业的兴起等等,这些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自身的创新和实践。我们党的很多理论也正是从人民群众的这些伟大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江泽民指出,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不断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汲取营养”③。
我们在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二者结合起来。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加有利于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理论创新更能尊重人民的意愿和符合历史的要求。改革开放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党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有党的坚强领导。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也正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三、当前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方式和陈旧观念上的突破,但是创新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理论创新一方面要做到继承已有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把握最新的动态和趋势。当前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党当前在具体领导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要求执政的共产党人通过学习,在为什么要发展和创新、什么叫发展和创新、如何发展和创新,以及发展和创新为了谁、发展和创新依靠谁等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将其付诸实践。④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极大深化了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认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科学发展、稳定发展、和平发展、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是科学发展观,它是统领一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第三个层次是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它们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就必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本质内涵:首先是科学态度,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其次,核心是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三是运用科学方法。除了各个领域具体的科学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唯物辩证法。贯彻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永远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有效发展,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二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而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論创新又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真正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
理论创新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和谐、自主创新发展。
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不断超越,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局面。
注释: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④李君如.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党建.2006(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7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并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使我国的革命和建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和伟大成就。
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本色。在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简要论述。
一、推动理论创新必须以中国国情为基础
推动理论创新离不开对我国具体国情的把握,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发展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历史规律和科学要求的正确路线方针。
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国家性质、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经济现状及历史传统等等。中国的国情是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我党为了更加深入全面的把握我国国情曾多次开展调研,毛泽东等人根据割据变化的形势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正确的结论,在抗日战争年代和解放战争年代我党仍然正确把握各阶级、各阶层的地位和性质,提出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理论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这正体现了我党深刻正确把握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走过一段弯路,也正是因为对国情的把握不够准确,没有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根据国情的变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综合国力得以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符合历史规律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和首要问题。否则,我们的理论创新所得出的理论将是无本之末,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必将导致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②
二、推动理论创新需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民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成果和精神的创造者,也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我们党一贯的群众路线也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人民群众当然也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论创新才有不竭动力,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获得进步和前进。
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重大理论成果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我们在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最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践的,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市农民首创的“村民自治”、浙江省温州农民乡镇企业的兴起等等,这些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自身的创新和实践。我们党的很多理论也正是从人民群众的这些伟大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江泽民指出,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不断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汲取营养”③。
我们在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二者结合起来。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加有利于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理论创新更能尊重人民的意愿和符合历史的要求。改革开放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党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有党的坚强领导。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也正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三、当前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方式和陈旧观念上的突破,但是创新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理论创新一方面要做到继承已有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把握最新的动态和趋势。当前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党当前在具体领导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要求执政的共产党人通过学习,在为什么要发展和创新、什么叫发展和创新、如何发展和创新,以及发展和创新为了谁、发展和创新依靠谁等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将其付诸实践。④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极大深化了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认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科学发展、稳定发展、和平发展、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是科学发展观,它是统领一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第三个层次是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它们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就必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本质内涵:首先是科学态度,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其次,核心是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三是运用科学方法。除了各个领域具体的科学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唯物辩证法。贯彻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永远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有效发展,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二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而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論创新又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真正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
理论创新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和谐、自主创新发展。
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不断超越,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局面。
注释: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④李君如.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党建.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