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来源 :河北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o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我院ICU血流性感染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差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ICU血流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原发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 APACHEⅡ评分越高,血流性感染发生率越高。血培养阳性率为19.35%,革兰氏阴性菌(G-)45.83%,革兰氏阳性菌(G+)25%,真菌感染占29.16%。与下呼吸道感染同源性G-占83.33%,G+及真菌分别为16.67%和14.28%。耐药菌占54.54%,其构成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大埃希氏菌、肺炎克雷白菌;G+菌未发现MR
其他文献
报道了新近合成的二氰基二硫纶和菲咯啉-5, 6-二酮混配锰(Ⅱ)、铁(Ⅱ)及钴(Ⅱ)配合物MLL′(L=mnt2-, 1, 2-二氰基乙烯-1, 2-二硫醇离子;L′= phen-5, 6-dione, 菲咯啉-5, 6-
合成了新试剂2-(2-喹啉偶氮)-5-二甲氨基苯酚(QADMAP), 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可见吸收光谱和元素分析鉴定了其结构. 研究了QADMAP与铀的显色反应, 在pH 7.8的三
合成了新型荧光探针单(6-对氨基苯甲酸-6-脱氧)-β-环糊精(ACD). 探讨了与Cr2O2-7的识别反应. 在pH 4.90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 Cr2O2-7能使ACD的荧光猝灭, 据此建立了测定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