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文课堂 促进语文学习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海》中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体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价值取向。它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指出了培育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强调了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日常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的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构建人文性语文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选入新课程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处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生如何克服困难,走好眼前一小步;《生命生命》启发学生珍视生活,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诉说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童趣》则是呼唤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
  新教材承载着如此厚重的人文内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深入挖掘。如教学《再塑生命》一课时,作如下设计。
  1.激趣导入
  教师打手语(“我爱你”)让学生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2.介绍作者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进行相应补充。
  3.探究与讨论
  (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2)谈“再塑生命”。
  海伦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关心爱护和谆谆教诲……
  4.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
  以上的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基础知识与学习技能、方法的同时,特别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激趣导入,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做一个聋哑人的不易。其次,学生和教师对作者资料的收集整理,进一步让文本以外的人文因素得到挖掘。至此,学生已经被作者身残志坚的事迹感动了。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再次,教学的重点无疑是让学生在实际研读中,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文章的人文内涵。故“探究与讨论”中,设计“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文本里品味作品的内涵,同时,这个问题很好的总结全文,让教材蕴含的人文内涵得到深入开掘。最后,作业的布置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也是从广度上挖掘人文内涵。至此,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感悟。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人文内涵,把它贯穿于课堂的不同环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的课堂氛围
  构建人文性语文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人文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语文教学应从这一根本点着眼,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我们的宽容之心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第六届中语会教学大赛上,毛一晴老师执教《春酒》一课时,从和学生交流家乡话开始导入,瞬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后,让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凝神静思,边听边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课堂气氛活跃,问题答案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瞬间变成了精神上的享受。接着,毛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双方良性互动,课堂氛围温馨和谐。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首先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地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同时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过程。再次,教师针对教学情境,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否用一个合适的名称,来表达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促使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展开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导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大胆放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不正是创设积极和谐的人文性课堂氛围的好处吗?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者和领路人。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性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反映模式,强调学习者亲历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受到熏陶和感染,受到有益的教育。
  如教学《背影》时,由于学生年龄和经历的制约,文章在情感上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感悟到文本的“父爱”,并进一步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在教学时,以“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法。如:
  师:你出门,家人送过你吗?
  生:有!
  师:那么,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小时候去幼儿园,我简直就是一只小懒虫。每天,爸爸背着我上幼儿园。那时,我觉得爸爸的背很宽、很广,趴在他的背上,我觉得很舒服。爸爸要放下我时,我总是牢牢地抓住不肯放。   ……
  师:是啊,多么幸福、温馨的画面啊!想不到,我们的同学对送别感受如此真实、细腻。现在,我们可以到文章里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谈一谈你读了文章后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们默读全文后,当我让他们表达感受时,许多很有份量的字眼涌现了:“温暖”、“父爱”、“感动”、“亲情”、“辛酸”……
  学生由于有了自身内心感受作铺垫,又有问题的激发,他们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情思泉涌,自然而然地进入研讨课文、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散文中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就化为学生自己内心的真情体验,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于是再抛出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寻找后,纷纷举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师:儿子对于父亲为自己所作的这一切是否理解?他是怎样理解的?
  生:开始不理解,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在心里暗笑他的迂。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类似的体验?
  学生的话匣子又打开了……
  “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
  “世界上有一种声音最美丽,那就是妈妈的唠叨。”
  “最不能忘记的是奶奶的那双手,瘦弱、干枯、满是皱纹的那双手。”
  ……
  当学生的体验化为文字时,真正展示出这堂课的价值。这样的课堂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完成文本阅读的任务。学生心灵有了共鸣,心中有了自己的感悟,由此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一些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自然是水到而渠成。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内化,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也就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感悟人文情怀的精神乐园。
  新课标,新理念,新语文,迎来了新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构建一个和谐的人文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尤溪县梅仙中学(365101)
其他文献
榆树市城郊街立新村坐落在榆埘市外环北部,是榆树市城乡结合部,该村距榆树市区3公里,幅员面积4.7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以来.立新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大
林园街道办事处杨家村坐落在长春市绿园区。四周高楼林立。被长春市区紧紧地包围着。人们称其为大都市里的村庄。杨家村有农业人口1860人,面积1.5平方公里,可耕种土地仅有49公顷
在“金钥匙春天行动”中,白城分行措施得力、重点突出、考核到位,个人存款增长迅猛,在当地四行中增量排名跃升至第一位,实现了首季“开门红”。截止3月末,该行个人存款余额274,431
语文课堂上的讨论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内容作更深刻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深层次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沟通学生之间的感情,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班集体。语文教学涉及的面广,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获得课本以外的东西。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以期获得更多的“课堂生成”。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1 课堂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