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是抗日根据地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的基础,具有鲜明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文学活动为出发点,可以一窥区域文学活动传统,为地区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文学
齐鲁地区自古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和优良的文学传统,历史上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有名的文人作家。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各界人士纷纷扛起抗日大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英勇地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斗争。这其中,必须提到以作家、诗人、记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做的努力。他们以笔为枪,以文为檄,用一篇篇热情洋溢的作品,讴歌英勇抗战的战士,赞扬百姓抗战的智慧,痛斥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败类,揭露日军侵华的残暴,宣传进步民主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支援抗战,成为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
总的来说,由于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抗战时期山东地区的文学工作者不得不采取非常分散的方式开展活动,缺乏全省范围内统一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影响力有限。但正是在这样特殊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文学工作者结合抗战实际需要,开发和开创了许多新的文学工作方式,通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感染力强的文学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促成了我国现代文学一个特殊的高潮。这一时期文学工作的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书会、文学创作协会、诗歌协会等民间组织为依托,开展读书和文学学习创作活动,进行革命思想宣传。
1936年2月,枣庄解城区沙沟镇的爱国人士董一博、董尧卿等人,筹建了"沙沟曙光学校"。他们利用这个战斗基地,联系群众,扩大宣传,进一步组织革命武装。学校为凝聚广大青年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组织了读书会。教师们如饥似渴地读着中外进步的小说和科学理论著作如《铁流》、《毁灭》、《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经济学大纲》、《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书籍。会员们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写出了许多高品位的理论文章。董一博著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董尧卿撰写的《别人与利己》、《最伟大的人是敢于革命的人》等文章,阐述了革命大志和阶级观点。童尧卿的《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文,发表在《大公报》上。这些文章对时局现状、革命前景作了深刻地阐释,展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矢志不移的革命斗志。
1937年3月,济南博文学会与沈旭主持的国防诗歌协会合并,组成山东文艺青年协会,并在民众教育馆举行成立大会,还在《山东日报》、《平民日报》、《胶济日报》和《诚报》办文艺副刊。金默生曾以笔名金锐,在上海黎烈文主编的进步文艺刊物《中流》上发表文艺通讯《升乎圈外》,揭露卖国投降分子的丑恶行径,作品产生了强烈影响。
二、以某些进步刊物为中心,通过创作、刊登、交流抗战文学作品,宣传革命民主思想和抗日主张。
"七·七"事变后,在聊城聚拢了大批文艺青年。《抗战日报》文艺副刊首先提倡新文艺运动,号召以小说、报告文学、文艺通讯、诗歌、小品文反应政治思想,针砭时弊,并提倡梳理自己的风格,半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不少的文艺作品。当时只要求文艺上的真实性,提出小说要写时代的真实,报告、通讯必须实事求是,小品文则要注意策略、实际,配合时事斗争。
这一时期,除《抗战日报》副刊外,还有《战地文化》上刊登过张凝的《东征》和高境的小说、王玄的诗歌等。这些同志去延安学习是,写通讯、小说发表在延安、武汉等后方报刊上。吴伯萧写的《一坛血》,反映鲁西北人民反对齐子修投敌后的暴行,解放后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三、知识青年自发组织下乡宣传活动,通过调研了解生活,通过文学创作反映抗战历史。
"九·一八"以后,进步学生纷纷赴北平。当时,进步青年在寒暑假分赴农村做调查。鲁西良试作《初选》(揭露国民党地方政府选举丑态)、《替》(揭露乡村建设派在农村训练地主武装的失败)、《博士回家》(揭露国民党省委员回家祭祖的封建思想)等小说,在《文史月刊》和《中流》等进步刊物上发表。
1943年夏天,吴化学跟随邹平县大队潜入敌人周村据点,当战士们活捉敌人的守卫时,他写出了《摸了周村的岗兵》(特写)刊于《曙光》报。1943年秋,写出了《麻雀战--记高范民兵反扫荡的战斗》的速写,刊登于《群众日报》。
四、帮助文艺工作者撰写、改编剧本、鼓词等,通过灵活多样、更为通俗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
以往曲艺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演唱古代人物的故事,但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曲艺工作者却致力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曲艺作品创作。
1938年期间,冀鲁边区总文救会主任吕器同志为《烽火报》撰写了很多歌谣、鼓词等文艺作品,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抗日军民很喜欢阅读。胶东抗日根据地和渤海地区的曲艺工作者创作并演出了中篇鼓词《五虎村大战》、短篇鼓词《爆炸大王于化虎》、《大摆地雷阵》、山东快书《爆炸故事》和《说地雷》等作品。
五、借助广泛的宣传媒介,刊登发表作品。
报纸、杂志、画册、书刊甚至板报壁报等,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对内(军民)对外(包括被我军包围的城市)最有效的宣传媒介。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抗战爆发后,边区军民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创作了大量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快板等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通过报刊、墙报、演唱等形式加以发表和传播,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民众中流传的诗歌、快板等口头文学,对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保卫家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抗战特殊时期,一些党报、校报、军报等中央刊物作为我党领导抗日的舆论和宣传基地,是该时期文学抗战的主要阵地。
1939年2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史群文章《我们戏剧运动的方向》。文章主张要使戏剧运动成为大众的、战斗的、进步的运动。1940年2月,李竹如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普遍召集县区乡参议会,建立宪政基础》的专论。1940年下半年,《大众日报》连载了李竹如《论战地国民教育》的总结。
七、通过组织一定范围和规模的文学创作比赛、作品竞赛等,激励抗战文学创作,扩大文学作品影响。
1943年,为进一步推动胶东区的文化运动,胶东文协发起了"五四"文学艺术创作大竞赛活动,两个月之内收到稿件600余篇,除了来自军队、学校及农村群众团体、农村俱乐部外,有100余篇稿件来自敌占区文艺工作者。经筛选评比,50余人获得各项奖励。
1944年1月1日《华北文艺》社冬季征文竞赛揭晓,有5篇作品获奖:第一名《独立营的杨二孩》(报告文学、雨新作);第二名《四柱》(短剧、沈浩作);第三名《拾得几篇破日记》(小说、陈默悲作);第四名《我不是汉奸的儿子》(报告文学、戈贝作);第五名《急》(报告文学、蔬远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难忘的历程 国统区篇[M].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胶东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难忘的历程 胶东篇[M].青岛市:青岛出版社,1992.
[3]《新文化史料》编辑部.新文化史料[M].1985.
[4]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济宁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 第16辑 济宁市《文化志》资料专辑[M].1989.
[5]刘增杰,赵明,王文金等编著.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 现代卷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 中[M].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6]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革命文华史料征集协作组.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编.冀鲁豫边区 山东部分 文艺史稿[M].1996.
【关键词】山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文学
齐鲁地区自古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和优良的文学传统,历史上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有名的文人作家。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各界人士纷纷扛起抗日大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英勇地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斗争。这其中,必须提到以作家、诗人、记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做的努力。他们以笔为枪,以文为檄,用一篇篇热情洋溢的作品,讴歌英勇抗战的战士,赞扬百姓抗战的智慧,痛斥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败类,揭露日军侵华的残暴,宣传进步民主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支援抗战,成为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
总的来说,由于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抗战时期山东地区的文学工作者不得不采取非常分散的方式开展活动,缺乏全省范围内统一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影响力有限。但正是在这样特殊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文学工作者结合抗战实际需要,开发和开创了许多新的文学工作方式,通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感染力强的文学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促成了我国现代文学一个特殊的高潮。这一时期文学工作的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书会、文学创作协会、诗歌协会等民间组织为依托,开展读书和文学学习创作活动,进行革命思想宣传。
1936年2月,枣庄解城区沙沟镇的爱国人士董一博、董尧卿等人,筹建了"沙沟曙光学校"。他们利用这个战斗基地,联系群众,扩大宣传,进一步组织革命武装。学校为凝聚广大青年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组织了读书会。教师们如饥似渴地读着中外进步的小说和科学理论著作如《铁流》、《毁灭》、《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经济学大纲》、《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书籍。会员们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写出了许多高品位的理论文章。董一博著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董尧卿撰写的《别人与利己》、《最伟大的人是敢于革命的人》等文章,阐述了革命大志和阶级观点。童尧卿的《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文,发表在《大公报》上。这些文章对时局现状、革命前景作了深刻地阐释,展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矢志不移的革命斗志。
1937年3月,济南博文学会与沈旭主持的国防诗歌协会合并,组成山东文艺青年协会,并在民众教育馆举行成立大会,还在《山东日报》、《平民日报》、《胶济日报》和《诚报》办文艺副刊。金默生曾以笔名金锐,在上海黎烈文主编的进步文艺刊物《中流》上发表文艺通讯《升乎圈外》,揭露卖国投降分子的丑恶行径,作品产生了强烈影响。
二、以某些进步刊物为中心,通过创作、刊登、交流抗战文学作品,宣传革命民主思想和抗日主张。
"七·七"事变后,在聊城聚拢了大批文艺青年。《抗战日报》文艺副刊首先提倡新文艺运动,号召以小说、报告文学、文艺通讯、诗歌、小品文反应政治思想,针砭时弊,并提倡梳理自己的风格,半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不少的文艺作品。当时只要求文艺上的真实性,提出小说要写时代的真实,报告、通讯必须实事求是,小品文则要注意策略、实际,配合时事斗争。
这一时期,除《抗战日报》副刊外,还有《战地文化》上刊登过张凝的《东征》和高境的小说、王玄的诗歌等。这些同志去延安学习是,写通讯、小说发表在延安、武汉等后方报刊上。吴伯萧写的《一坛血》,反映鲁西北人民反对齐子修投敌后的暴行,解放后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三、知识青年自发组织下乡宣传活动,通过调研了解生活,通过文学创作反映抗战历史。
"九·一八"以后,进步学生纷纷赴北平。当时,进步青年在寒暑假分赴农村做调查。鲁西良试作《初选》(揭露国民党地方政府选举丑态)、《替》(揭露乡村建设派在农村训练地主武装的失败)、《博士回家》(揭露国民党省委员回家祭祖的封建思想)等小说,在《文史月刊》和《中流》等进步刊物上发表。
1943年夏天,吴化学跟随邹平县大队潜入敌人周村据点,当战士们活捉敌人的守卫时,他写出了《摸了周村的岗兵》(特写)刊于《曙光》报。1943年秋,写出了《麻雀战--记高范民兵反扫荡的战斗》的速写,刊登于《群众日报》。
四、帮助文艺工作者撰写、改编剧本、鼓词等,通过灵活多样、更为通俗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
以往曲艺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演唱古代人物的故事,但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曲艺工作者却致力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曲艺作品创作。
1938年期间,冀鲁边区总文救会主任吕器同志为《烽火报》撰写了很多歌谣、鼓词等文艺作品,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抗日军民很喜欢阅读。胶东抗日根据地和渤海地区的曲艺工作者创作并演出了中篇鼓词《五虎村大战》、短篇鼓词《爆炸大王于化虎》、《大摆地雷阵》、山东快书《爆炸故事》和《说地雷》等作品。
五、借助广泛的宣传媒介,刊登发表作品。
报纸、杂志、画册、书刊甚至板报壁报等,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对内(军民)对外(包括被我军包围的城市)最有效的宣传媒介。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抗战爆发后,边区军民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创作了大量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快板等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通过报刊、墙报、演唱等形式加以发表和传播,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民众中流传的诗歌、快板等口头文学,对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保卫家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抗战特殊时期,一些党报、校报、军报等中央刊物作为我党领导抗日的舆论和宣传基地,是该时期文学抗战的主要阵地。
1939年2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史群文章《我们戏剧运动的方向》。文章主张要使戏剧运动成为大众的、战斗的、进步的运动。1940年2月,李竹如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普遍召集县区乡参议会,建立宪政基础》的专论。1940年下半年,《大众日报》连载了李竹如《论战地国民教育》的总结。
七、通过组织一定范围和规模的文学创作比赛、作品竞赛等,激励抗战文学创作,扩大文学作品影响。
1943年,为进一步推动胶东区的文化运动,胶东文协发起了"五四"文学艺术创作大竞赛活动,两个月之内收到稿件600余篇,除了来自军队、学校及农村群众团体、农村俱乐部外,有100余篇稿件来自敌占区文艺工作者。经筛选评比,50余人获得各项奖励。
1944年1月1日《华北文艺》社冬季征文竞赛揭晓,有5篇作品获奖:第一名《独立营的杨二孩》(报告文学、雨新作);第二名《四柱》(短剧、沈浩作);第三名《拾得几篇破日记》(小说、陈默悲作);第四名《我不是汉奸的儿子》(报告文学、戈贝作);第五名《急》(报告文学、蔬远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难忘的历程 国统区篇[M].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胶东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难忘的历程 胶东篇[M].青岛市:青岛出版社,1992.
[3]《新文化史料》编辑部.新文化史料[M].1985.
[4]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济宁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 第16辑 济宁市《文化志》资料专辑[M].1989.
[5]刘增杰,赵明,王文金等编著.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 现代卷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 中[M].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6]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革命文华史料征集协作组.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编.冀鲁豫边区 山东部分 文艺史稿[M].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