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起了一块伟大的丰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宝库,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陶行知先生在《晓庄三周岁》的报告中,把“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整套生活教育理论系统地确立了下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讲“是生活就是教育”,并具体分析是什么生活就是什么教育。好生活好教育;坏生活坏教育;认真生活认真教育;健康生活健康教育;非健康生活非健康教育;劳动生活劳动教育;科学生活科学教育;艺术生活艺术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给生活的确切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深体会到投入课程改革,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新一轮课改,目标在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所有教都是为了学;要明确教学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改革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发展等新课程理论。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崭新教学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改落到实处,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改中,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着力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现了生活化拓展,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语文课程,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体现母语学习性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我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我们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
生活化语文教学尝试,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课堂上大胆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初步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我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三、尝试生活化语文实践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面向社会,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联系语文生活实践,鼓励师生走向走活。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映成趣,除了学校、班级平常的活动,学生平时的观察,已有的兴趣之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语文生活,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提倡自主合作学习,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将来才能得以生存。要注重实践体验,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鼓励创新,加强阅读写作训练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把部分语文教学内容加以改革,适当加以开放,让学生倾力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使学生语文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让学生不仅能学语文,而且会在生活中灵活用语文。祖国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雄居世界最大语种,学生学好语文再学外文,学好普通话再了解地方活,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和走出国门打下坚实语文基础。
以上是我和老师们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一些肤浅的体会,还望大家斧正。我相信我们自豪的中国人,个个都怀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用着一手劲力的方块字,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心同德、奋力拼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讲“是生活就是教育”,并具体分析是什么生活就是什么教育。好生活好教育;坏生活坏教育;认真生活认真教育;健康生活健康教育;非健康生活非健康教育;劳动生活劳动教育;科学生活科学教育;艺术生活艺术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给生活的确切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深体会到投入课程改革,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新一轮课改,目标在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所有教都是为了学;要明确教学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改革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发展等新课程理论。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崭新教学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改落到实处,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改中,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着力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现了生活化拓展,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语文课程,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体现母语学习性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我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我们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
生活化语文教学尝试,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课堂上大胆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初步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我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三、尝试生活化语文实践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面向社会,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联系语文生活实践,鼓励师生走向走活。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映成趣,除了学校、班级平常的活动,学生平时的观察,已有的兴趣之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语文生活,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提倡自主合作学习,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将来才能得以生存。要注重实践体验,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鼓励创新,加强阅读写作训练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把部分语文教学内容加以改革,适当加以开放,让学生倾力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使学生语文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让学生不仅能学语文,而且会在生活中灵活用语文。祖国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雄居世界最大语种,学生学好语文再学外文,学好普通话再了解地方活,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和走出国门打下坚实语文基础。
以上是我和老师们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一些肤浅的体会,还望大家斧正。我相信我们自豪的中国人,个个都怀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用着一手劲力的方块字,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心同德、奋力拼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