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没有人性
在我看来,南极是最难用文字来描述的地方。每一次想把感受落实到纸面,文字好像立刻就在手指间消融。
没有参照物。说句最白的大白话,南极没有人性。
其他的大沙漠——比如说阿拉伯沙漠、亚利桑那沙漠,都有人生活。人类生活在沙漠中心或者边缘,在沙漠中寻求生计,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装点、改造沙漠。
没有人装点、改造南极。
这是世界上最干燥、最寒冷、风最强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阿根廷都在南极地图上画条线、圈出一块空旷的冰天雪地归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呢?
南极不是一个国家,这里没有政府、没有土著人。相反,整个南极大陆都被划为科学保护区。
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Antarctic Treaty)强调了将南极用于知识交流与合作的理想。条约禁止在南极展开军事活动、勘探矿藏。包括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在内的50个国家已经签署《南极条约》及其附属协议。
但是,从谢克尔顿和其他探险者顶着暴风雪在南极插下旗帜说起,早期帝国探险留下的一个后遗症是国家的贪婪。
现在在南极,科学研究表面上是考察的驱动力。但是,地质学家通常处于考察的中心地位。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各国政府都非常想搞明白,南极冰雪下到底埋藏着什么。
冰雪下埋藏着什么
悄悄说一声:是石油。有预测说,南极的石油蕴藏量高达2000亿桶,远远超过科威特和阿布扎比。
开发南极石油资源难度很大,目前来看,成本过高、根本无法开采。但是,我们根本无法预测2048年的世界经济将会是怎样。届时,禁止南极勘探矿藏的协议需要重新审定。一个能源饥饿的世界可能也将成为一个绝望的世界。
《南极条约》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并禁止提出新的领土要求,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一些国家变通制度。
抓住一点冰雪下可能藏着的宝贝,最好的方式是,做出一副好像这个地方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样子。
国家管理的一件事是给护照盖章。所以,来南极的游客去英国洛克雷港基地参观时,护照上可以加盖英国大印。
不过,国际法根本不承认“英国南极管辖区”的存在。事实上,智利和阿根廷都对这片地区宣称享有主权,都准备好了自己的护照大印。
各设据点
国家管理的另外一件事——至少过去是这样——是邮政服务。
在维尔纳茨的乌克兰考察站,我给自己写了一张明信片,买了张印有奶牛图案的乌克兰邮票贴上去,投入乌克兰信箱。还不错,两个月后明信片从天涯海角安全抵达。
俄罗斯特意在南极大陆各地设置基地;美国在南极极点开了个考察站:很方便,横跨其他所有国家的主权宣称区。
在南极的所有68个基地表面上都说是和平研究站,主要是为科学目的而建,但是,禁止军事性质活动的条约普遍被蔑视。比如,智利和阿根廷都在南极大陆有常驻军。人们担心,有些国家要不就是没有明说有军事部署,要不就是使用民间安全承包商、主要目的却是军事活动。
理想地点
南极无污染,天空异常清澈;无噪音、且极少无线电波干扰,是深空研究和卫星跟踪的理想地点。但是,南极也是建立秘密监视网络、遥控进攻性武器系统的理想地点。不久前,澳大利亚说,南极考察站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有益军事目的的双功能科研。
还有许多国家拒绝接受南极的现状。他们说,这是以欧洲探险为基础设定的,冷战期间的地缘政治根深蒂固,过去的超级大国发言权太大。
伊朗已经表示有意在南极建考察站,土耳其也一样。印度早就参与过南极行动,巴基斯坦通过了南极计划。所有这一切,名义上都是为了科学合作。
但是,南极的现状依赖于自我调节;《南极条约》没有杀伤力。
南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预见的情报搜集潜能,竞争日趋白热化。《南极条约》所能做的,不过也就是像我看到的一只企鹅,吱吱嘎嘎发发牢骚,消失在冰天雪地……
在我看来,南极是最难用文字来描述的地方。每一次想把感受落实到纸面,文字好像立刻就在手指间消融。
没有参照物。说句最白的大白话,南极没有人性。
其他的大沙漠——比如说阿拉伯沙漠、亚利桑那沙漠,都有人生活。人类生活在沙漠中心或者边缘,在沙漠中寻求生计,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装点、改造沙漠。
没有人装点、改造南极。
这是世界上最干燥、最寒冷、风最强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阿根廷都在南极地图上画条线、圈出一块空旷的冰天雪地归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呢?
南极不是一个国家,这里没有政府、没有土著人。相反,整个南极大陆都被划为科学保护区。
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Antarctic Treaty)强调了将南极用于知识交流与合作的理想。条约禁止在南极展开军事活动、勘探矿藏。包括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在内的50个国家已经签署《南极条约》及其附属协议。
但是,从谢克尔顿和其他探险者顶着暴风雪在南极插下旗帜说起,早期帝国探险留下的一个后遗症是国家的贪婪。
现在在南极,科学研究表面上是考察的驱动力。但是,地质学家通常处于考察的中心地位。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各国政府都非常想搞明白,南极冰雪下到底埋藏着什么。
冰雪下埋藏着什么
悄悄说一声:是石油。有预测说,南极的石油蕴藏量高达2000亿桶,远远超过科威特和阿布扎比。
开发南极石油资源难度很大,目前来看,成本过高、根本无法开采。但是,我们根本无法预测2048年的世界经济将会是怎样。届时,禁止南极勘探矿藏的协议需要重新审定。一个能源饥饿的世界可能也将成为一个绝望的世界。
《南极条约》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并禁止提出新的领土要求,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一些国家变通制度。
抓住一点冰雪下可能藏着的宝贝,最好的方式是,做出一副好像这个地方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样子。
国家管理的一件事是给护照盖章。所以,来南极的游客去英国洛克雷港基地参观时,护照上可以加盖英国大印。
不过,国际法根本不承认“英国南极管辖区”的存在。事实上,智利和阿根廷都对这片地区宣称享有主权,都准备好了自己的护照大印。
各设据点
国家管理的另外一件事——至少过去是这样——是邮政服务。
在维尔纳茨的乌克兰考察站,我给自己写了一张明信片,买了张印有奶牛图案的乌克兰邮票贴上去,投入乌克兰信箱。还不错,两个月后明信片从天涯海角安全抵达。
俄罗斯特意在南极大陆各地设置基地;美国在南极极点开了个考察站:很方便,横跨其他所有国家的主权宣称区。
在南极的所有68个基地表面上都说是和平研究站,主要是为科学目的而建,但是,禁止军事性质活动的条约普遍被蔑视。比如,智利和阿根廷都在南极大陆有常驻军。人们担心,有些国家要不就是没有明说有军事部署,要不就是使用民间安全承包商、主要目的却是军事活动。
理想地点
南极无污染,天空异常清澈;无噪音、且极少无线电波干扰,是深空研究和卫星跟踪的理想地点。但是,南极也是建立秘密监视网络、遥控进攻性武器系统的理想地点。不久前,澳大利亚说,南极考察站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有益军事目的的双功能科研。
还有许多国家拒绝接受南极的现状。他们说,这是以欧洲探险为基础设定的,冷战期间的地缘政治根深蒂固,过去的超级大国发言权太大。
伊朗已经表示有意在南极建考察站,土耳其也一样。印度早就参与过南极行动,巴基斯坦通过了南极计划。所有这一切,名义上都是为了科学合作。
但是,南极的现状依赖于自我调节;《南极条约》没有杀伤力。
南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预见的情报搜集潜能,竞争日趋白热化。《南极条约》所能做的,不过也就是像我看到的一只企鹅,吱吱嘎嘎发发牢骚,消失在冰天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