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是怎样流失的(上)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营养究竟是怎样流失的呢?来听听营养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高级营养师荀晓霖怎么说。
  淘米遍数多,营养流失大 做饭熬粥前,多数人爱将米搓洗好几遍,这样会造成各种营养素流失。
  除了玉米面,煮粥别放碱煮饭、煮粥、煮豆、炒菜都不宜放碱,因为碱容易加速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的破坏。维生素B1、B2本来就怕热,加了碱后更怕热,温度稍高很容易被破坏。玉米所含的结合型叶酸不易被人体吸收,做玉米粥、蒸窝头、贴玉米饼时如果加点小苏打,则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结合型叶酸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切菜少用刀,尽量用手撕 蔬菜宜先洗后切,否则会使水溶性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受到损失。如果牙口好,切菜不宜太碎,能用手撕就用手撕,尽量少用刀,因为铁会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
  果汁营养少,不如水果好 当水果压榨成果汁后,果肉和膜被去除了。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C也大大减少了。
  鸡蛋营养多,最好煮着吃 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100%,炒蛋为97%,煎炸为81.1%,开水;中蛋为92.5%。对儿童来说,蒸蛋羹、蛋花汤最适合,因为这两种做法能使蛋白质分解,极易被消化吸收。
  煲汤时间长,营养没法“靓” 维生素C、B、氨基酸等极有营养的成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怕热”,80℃以上就会损失掉。因此,煲汤长时间用文火会将这些营养成分破坏,而蒸发掉的正是精华。
  鲜奶莫煮沸,加热宜隔水 牛奶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加热到100℃时,不仅色、香、味被降低,营养价值也会大大减少。
  菠菜炒前焯,钙质吸收好 把菠菜用开水焯一下能溶解掉80%以上的草酸,从而可提高钙的生物利用率。
  狂吃蛋和肉,导致铁流失 蛋黄、瘦肉中所含的铁多为三价铁,不易被人体吸收,多数都会被排泄掉。三价铁只有在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的作用下,转化成二价铁才易被人体吸收,而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在蔬菜和水果中含得最多。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太咸:煮汤时,不慎放多了盐,又不宜加水时,可将一个洗净的生土豆或一块豆腐放入汤内,可使汤变淡;或将一把大米或面粉用布包起来放入汤内,也可使汤变淡。  太酸:醋放多了,可将一只松花蛋捣烂加入汤内,能有效地减少酸味。  太辣:炒菜时加辣椒太多了,可放入一个鸡蛋同炒,辣味可以减少。  太苦:瓜太苦时,滴入少许白醋,可将苦味除去或减轻。  太腻:汤过于油腻,将少量紫菜在火上烤一下,撒入汤中,可除去腻。  
葡萄又名蒲桃、蒲萄、蒲陶、草龙珠、山葫芦,被称为世界四大名果之一。我国食用葡萄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就对葡萄爱如至宝,赞葡萄云:“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又云:“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唐韩愈曾写下咏马乳葡萄的诗:“若将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葡萄品种繁多,有龙眼葡萄、无核白葡萄、牛奶葡萄、黑鸡心葡萄等。  葡萄以果梗清鲜,表面果粉完整,皮
杜力女士你好:   本人在贵刊的食界杂谈一栏目中的“享用美味的最佳温度”一文看到说味精在温度超过120 ℃时,就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而且这种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可本人在《中国烹饪》1996年第2期烹调技术一栏中的“味精的更新年代及科学应用”一文中看到味精可高温下添加,而且所产生的焦谷氨酸钠是一种无鲜味的物质,并且它又是无毒的。看完此文后,我有些被搞糊涂了,在此想问一下味精在高温下所产生的焦谷氨酸钠
“芷江鸭”又曰“紫姜鸭”或“仔姜鸭”。从元朝开始,芷江侗民就有中秋节、重阳节必吃鸭子的传统食俗。说起吃“芷江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数百年前,芷江城内有姓胡的商贩开了一家专门经营丝绸的布庄,货源是经水路赴苏州采购。有一年的5月,胡姓商贩去苏州采购货源,怎奈一去杳无音信,一年未返。急得在家的贤妻李氏心急如焚,寝食不安。  李氏是个聪明人,心想丈夫出远门一年未归,说不定遇到了什么麻烦,于是,她决定亲自
宜兴紫砂壶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沉淀,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集实用、把玩、欣赏与收藏等诸多价值于一体,独具艺术之美和文化魅力。依托于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得益于历代壶艺人的优化改进,紫砂壶始终流露着一种泥性的本质之美。传统紫砂壶不施釉,手工捏制成型,因而散发着独特的古朴典雅、脱俗娴静的气韵,将泥性特征与肌理语言淋漓尽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壶虽在经历着不断的创新和变化
紫砂壶的诞生和流行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不对其偏爱有加,不少古诗词专咏紫砂壶,如文徵明《因宜兴王德昭为煮阳羡茶》的“旋洗砂罐煮涧澌”、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的“紫砂新罐买宜兴”,许多书画作品中也常常出现紫砂壶的影子。文人在用壶赏壶爱壶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将情感融入壶中,更直接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清代中期的陈鸿寿就是其中登峰造极的一位,他将金石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