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近年来其功能逐渐被发掘,成为热门研究对象.多项研究均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常见症状(疼痛、不孕等)发生机制关系密切.疼痛是EMT典型的临床症状,中医药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确切.文章基于肠道菌群在EMT的致痛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中医痛症理论,探析中医中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治疗EMT所致疼痛的中医证治思路.
【机 构】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近年来其功能逐渐被发掘,成为热门研究对象.多项研究均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常见症状(疼痛、不孕等)发生机制关系密切.疼痛是EMT典型的临床症状,中医药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确切.文章基于肠道菌群在EMT的致痛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中医痛症理论,探析中医中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治疗EMT所致疼痛的中医证治思路.
其他文献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机糅杂,变化多端,临床较难甄别,疗效不够理想,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疾病范围.国医大师张磊重视人体先天之资,以“扶正祛邪”为纲贯穿该病诊疗终始,谨守肝病治疗宜“养肝之体,助肝之用”,顾护正气,逐邪扶正,确立“清肝瘀、养肝阴、活肝血、助脾运”的治疗大法,研制出系列经验效方,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寸口脉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直至王叔和汇集百家,博采众长,充实完善了寸口诊法,使其诊法基本完备,后世为医者方学有所循.为厘清《脉经》与《难经》在寸口诊法方面的渊源和区别,文章从寸口脉诊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寸口脉的脏腑分候、脉之有根、取脉指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使得寸口诊法的发展脉络清晰明朗.
目的:基于中医“三年化疫”理论,研究香港地区痢疾发病与当年及1~3年前气象变化的关联性,并建立气象-痢疾发病预测模型.方法:利用香港1997-2019年共23年的痢疾发病数据和1993-2019年共27年的气象资料数据,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从不同时间维度探讨痢疾与气象的相关性,比较得出最佳时段的气象预测模型.结果:痢疾的发病高峰在每年的四之气(7-8月),利用当年至3年前(共4年)的综合气象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效果最佳,精度达到70%;其中,重要的气象因素依次为当年的平均气压、3年前的平均相对湿度及平
为了探明西南地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轮作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和碳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重庆北碚29年稻麦轮作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有机无机配施(NPKM)、秸秆还田配施含氯化肥[(NPK)clS]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NPKS)5个处理,测定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及与土壤碳循环相关的水解酶活性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NPK、NPKM和NPKS)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各施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CK提升11.6%~40.2%
为了探讨混交林与纯林养分状况和固碳能力的差异,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纯林以及刺槐+油松(Robinia pseudoacacia+Pinus tabuliformis)混交林、刺槐+山杨(Robinia pseudoacacia+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混交林与纯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刺槐+油松混交林显著增加刺槐枝和
中医面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目前有关于面诊的研究颇多,但大都围绕面色、面部分区与疾病的关系进行,针对面型与五脏病的研究鲜有报道.文章依照古今中医面诊中面色、面部分区、面部纹理及面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为中医面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为探索施用有机肥对咸水灌溉农田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调控效应,在麦玉两熟制农田咸水灌溉(1,2,4,6 g/L)配施有机肥(OF)和未施有机肥(NOF)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 2018-2019年不同处理对农田耕层0-20 cm 土壤盐度(EC1∶5)、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水灌溉有增加耕层土壤盐度,降低SOM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趋势,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SOM含量、>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质量分数(WR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
猪传染性肠胃炎是由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接触性肠道传染性疾病,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严重腹泻,脱水.该病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造成大面积生猪感染死亡,特别是两周龄内的仔猪.结合防治经验,总结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防控该病,推动生猪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以西红柿作为试验植物,以菌糠浸提液作为无土栽培基质,探讨菌糠浸提液营养液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西红柿有机无土栽培过程中,利用菌糠浸提液替代营养液种植西红柿,可以显著提升西红柿的种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