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要不要择校?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校需量力而行
  在中国,每到招生的季节,几乎所有学生的家长都会格外忙碌。他们四处奔走,一掷万金,托人情,找门路,只是为了让孩子挤进教学质量更高、师资队伍更强的学校。这就是目前中国社会中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潮。
  那么,这股热潮的热度有多高呢?一些社会调查已经给出了答案。2009 年,《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对全国各地31个市的14000多名公众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多达98.5%的公众表示身边的亲戚朋友存在择校现象,而且,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择校热潮已经覆盖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同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5个省的10个大中城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择校行为调查”。在12000多名被调查者中,近5000名家长没有让孩子就近入学,而是给孩子择校。调查得出的择校率达到了惊人的40.5%,其中,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择校现象更严重,调查中省会城市的家长给孩子择校的比率为42.7%,明显高于地级市的36.5%。
  而择校热的背后,则是学生家长的艰难拼搏。一方面,中国政府并不鼓励学生择校,为保证教育公平,政府规定每个适龄儿童原则上都应当就近入学,这意味着择校可能需要家长绞尽脑汁在居住地(比如抢购学区房)或者户籍上做文章。另一方面,择校也是一场争夺优秀教育资源的战争,比拼的是家庭的实力,家长们为此需要动用金钱和社会关系,有时甚至还要搞点“小腐败”。所以,对于许多不太富裕的或者社会关系不够硬的家庭来说,在遇到择校问题时,面对着高昂的择校费、公关费,往往焦头烂额、不胜负荷。
  那么,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择校是明智的吗?
  好环境未必有好效果
  许多家长之所以择校,是因为好学校能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好学校的好环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完善的硬件教学设施、高水平的老师以及成绩优秀的同学,其中,最后一项是家长们最为看重的。因为按照一般的想法,优秀的同学会彼此影响,互相促进。但是,实际情况远没有这样简单。
  择校,确实能够让孩子结识更多的好同学,孩子也会有较高的机率从好同学那里受益。这种期望很符合经济学中的一个现象——同伴效应。所谓同伴效应,就是指你的同伴对你会有影响,而你可以想办法利用这种影响。比如,在工作中,你的同事会影响你的工作效率,所以你在工作中不会轻易得罪同事;生活中,你的朋友会影响你的爱好,所以聪明人会远离损友。同样,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结成同伴,一个数学很好的同桌可以给孩子讲题,带动孩子的数学成绩,而一个竞争意识很强的小伙伴,会通过考试比赛的方式激发孩子努力。
  然而许多家长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同伴效应如果想要发挥作用,就需要个体(即孩子与好的同学)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但一般情况下,相似的个体会更容易结成同伴一起进步,而差异过大的两个个体则很难产生足够的有效交流,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许多调查研究都表明,学霸的朋友往往都是学霸,学渣的朋友往往都是学渣,而学霸与学渣之间往往没有足够的交流,难以产生同伴效应。有趣的是,学霸如果成绩退步,往往是受到了部分中等生的影响,而学渣如果进步,也往往是受中等生的影响,这就是因为个体之间差异相对较小,使同伴效应发挥了作用。
  基于这样的原因,家长通过择校,将孩子硬塞到一群学霸中间,那么有些孩子可能难以与同学产生同伴效应,非但成绩提高不了,还有可能被同学孤立,学习的快乐也没了。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设想一个装满了优等生的课堂里,孩子们水平很高,而且没有人调皮捣蛋,那么老师的精力都会放在讲课上面,这正是好学校(或者好班级)的优势所在。但实力不够的孩子未必会适应这样的课堂,他可能会调皮捣蛋,影响课堂氛围,被同学和老师视为异类,或者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当老师询问道:“听懂了吗?”优秀的孩子都会说听懂了,那么老师势必不会关心没听懂且不张嘴的孩子。
  所以,好的环境未必有好的效果,能力有限的孩子到优质学校就读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遭遇择校问题时,家长还要了解孩子自身的特质(比如贪玩调皮、自制力差、基础差)再做决定。
  择校引起连锁负面反应
  过度择校还会加大学校的负担,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据调查,如今中国的城市重点中小学普遍超负荷。学校招生数量年年递增,但师资力量和硬件設施却没有改变,学校教室、操场拥挤,人均活动面积小,校园环境恶劣。学校本身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此超负荷运转,自然也不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此以往,再优质的学校也会穷于应付,沦为平庸。
  而且,如今择校费已经成为那些享有优质资源的重点高中“公开”营利的有力武器,“创收” 几乎成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德高为范的理念几乎荡然无存。非但如此,随着大量资金不断流入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差,办学质量就会不断恶化,教育的均衡将更难实现。这对公平、公正的教育理想而言,无疑令人感到悲哀。
  择校也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择校从愿望到行为的落实,事实上是家长之间的经济实力、社会关系、政治权力、社会地位之间的较量,这无形中助长了中小学生之间不健康的攀比心理。一些普通家庭倾全家之力加入择校行列,难保不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更有甚者,会在“因为我是差生而让父母多花钱”的心理压力下,走上“死了能让父母省上十万”的极端。
  在经过重重拼搏,终于把孩子送进自己心仪的名校后,很多家长都会长吁一口气,觉得总算完成了任务,于是再也不操心孩子了,这其实是家长不负责任的一个表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选个好学校没有错,但家长们要明白,学校教育,有传播知识的作用,但是在习惯养成和做人做事方面,家庭教育更加重要。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代替,永远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不上名校不要紧,家长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却很糟糕。所以,考虑到这一点,不需寄宿的就近入学其实是挺不错的。这样,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家长可以更好的观察孩子,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
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内含大量咖啡因,咖啡绝不能给儿童和孕妇喝,否则有损健康。事实上,这种看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咖啡因确实会阻碍人体吸收钙质,因此如果给儿童喝咖啡,可能会引起儿童发育不良。但实际调查发现,即便一个喝咖啡已经超过6年的小孩,他们的骨密度没有降低,也没有发育不良。因为日常饮用中,所摄入的咖啡因含量实在太小,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每天摄入咖啡因只要不超过200毫克,就不会有任
期刊
最大的用途  无论是雨后的清新味道,篝火烧烤的馨香,還是玫瑰盛开的花香,总有一些气味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可以说,回忆里都伴随着一些不同的气味。但是,一说起“死亡的气味”,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死亡气味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气味,它一般不单独散发,通常与臭味、霉味等其他气味一起出现。2004年,科学家开始研究怎样把死亡气味单独分离出来。这些科学家对死亡气味非常熟悉,他们之前专攻法医解剖,研究尸体是怎样一
期刊
孤独广泛存在  我们知道,那些身边熟悉的人不断离世、子女早已长大独立的孤寡老人是一个孤独的群体。美国科学家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生的婴儿潮为例,研究后发现,65岁以上的老人有40%经常感到孤独,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其孤独感更为强烈。这不难理解,毕竟年纪越大,身边的人相继去世,朋友会越来越少。  然而,德国科学家在另一次研究中还发现,中年人的孤独感更普遍。30岁左右,孤独感水平升高,然后到50多
期刊
阿杰耶布正身处喜马拉雅山北向的喀啦昆仑山脉,独自徒步穿越一座冷寂的冰川。奇怪的是,行进了几个小时,周围的景象仍然丝毫未变。这时,冰的世界发生倾斜,一块巨型冰块时而迫近他,时而远离他……这种景象持续发生,阿杰耶布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他向医生求助,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一切良好,原来这一切都是他的幻觉。即使明了这一切,但冰的世界还在继续纠缠他,并且持续了9个小时。一夜酣睡之后,阿杰耶布的幻觉才消失。  幻觉
期刊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越来越关注,一些营养学小常识已经深入人心,指导着人们在平时如何去吃得更好更健康。这些常识有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还有些是研究者们亲自实验得出的结果,而后者往往会牵涉出一段不道德的人体试验历史。比如牛奶配燕麦片会促进人体钙的吸收,这个观点就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一段不光彩的儿童实验。  商业资助的研究计划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两大谷物品牌桂格燕麦和麦乳精在激烈地争夺早餐市
期刊
在这个每天要坐办公室的年代,运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坚持每日锻炼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当你也想练出八块腹肌的时候,却总是会因为坚持不下来而中途放弃。与此同时,你可能会无比羡慕另外一些人,他们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健身房,即使生病了也坚持锻炼。在你看来,他们真是有惊人的毅力,实际上,也许这些人只是运动成瘾。  运动瘾君子  心理学上,运动成瘾指的是一些人对有规律的锻炼活动产生依赖,哪天不锻炼就会觉得不舒
期刊
责怪受害者心理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钱包被偷,朋友来安慰,但同时也被“问及”为什么不放贴身口袋里?  这种“问及”貌似关心,其实就是责怪受害者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此类似,当人们事后谴责犯罪,意图关心受害者时,经常有意无意地询问当事人是怎么受害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欠妥,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正在责怪受害者。  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大都是无意识的,最明显的就是性侵案件。当受害者报案时,亲戚
期刊
有些时候,音乐会击中你的内心,你的身体像是被雷电击中似的,你会感到脊背发凉,一股奇妙的舒适感流过身体,汗毛竖立,直起鸡皮疙瘩。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验人員让受试者听各自最喜欢的音乐,同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器进行扫描,神经学家根据图像找到了大脑中对这种因音乐而起鸡皮疙瘩的反应所对应的大脑区域,帮助我们了解会产生这种皮肤兴奋的机制。  意外的音乐刺激  自我们出生之后,大脑就逐渐根据我们所听到的各种
期刊
自从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就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等,都纷纷对他的胜选发表评论。  特朗普刚开始参选时,根本不被看好,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他去打NBA总决赛,也比赢得共和党的总统提名权更为可靠。结果出人意料,从一个完全不涉政治的局外人,到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再到总统候选人,最后当选总统,特朗普一路狂飙,迅速崛起,的确使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特朗普的胜选有多重因素,本
期刊
在酣畅地聊天时,猛然想起一个人,但他的名字不一定也能“猛然”想起来。还有时新认识一个朋友,但过后却一时又想不起他的名字。有一次,一位名叫王丹的读者问道:“为什么我新认识一个朋友,常会忘记他的名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聊了好多,花了好长时间,其他细节我都记得,但就是记不起他的名字。这真的很尴尬!”  如果你不想碰到这种尴尬,就接着往下读,本文的建议或许会让你受益终身。  大脑记忆规则  记不住名字之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