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也是我国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和保证。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26-03
迈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球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不仅经济总量有了快速发展,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国民经济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长水平一倍以上;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此关键时刻,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为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目标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真正进入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领域。实践证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历史的必然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仅仅是一个词和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优化。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早期工业文明的产物,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论。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世界工业主义之父圣西门更是明确指出:社会进步应当是科学技术对工业社会的牵引,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物即自然,对物的占有和开发就是对自然的占有和开发。经济增长的神话似乎可以通过人的主体性扩张,并利用科技工具的理性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和消费而成为可能。
不难看出,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进步的主要依据是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高,工厂烟囱冒烟的多长,人力资源投入的多少和企业产品的利润多厚。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问的推移,贫富的悬殊、社会的不稳定、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讲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在引起检讨和反思的同时得到根本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异同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和全面,经济发展不但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要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等。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转变经济增长的内容。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经济增长率主要是以要素投入增长为基础,一般以劳动力、机器、能源和其他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在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大家对发展的认识,统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有利于正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则要积极地引导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作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安排政府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似乎更强调量的扩展,而当今的经济发展方式更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意识。所谓质量意识,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必须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度和寻求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度。经济发展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和谐度,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社会进步的本质,就是社会进步必然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受人类利益、需要的驱使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支配。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实践证明,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而必须从本源上抓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资源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和推动作用。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是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源的解放程度。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可以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导向。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容易激发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发展应当是追求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只有倡导一种旨在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和谐发展的战略,人类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这也就是说,发展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倡导一种旨在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丰裕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的终极 目标
1、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对21世纪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拉动的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互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经营者与时俱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要不失时机地以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于优化产业结构,以此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以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为切入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辅相成。一方面,节能环保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改善过去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高能耗、高投入和高污染的情况。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必然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要通过有效治理来不断提高我国的节能环保水平,立足现有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制定和采取一整套针对性强的对策和措施,挖掘潜力和标本兼治,努力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减少污染排放和扩散;必须通过财政、税务和金融等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把全民众动员起来,打一场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和水平的综合战役,促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工程日趋完善和早见成效。
3、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中增强技术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既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制度变革和增加财政投入,并着力在培育创新机制、创新队伍和创新人才等方面下功夫。要围绕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2020年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认真学习和努力贯彻。积极鼓励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培育,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在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引进市场化的自主创新机制和体制,将现代企业真正塑造成我国自主创新的基地和主体。引进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现代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障。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现代环境产权制度,深化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和经营者的考评指标体系等方面着力。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而贡献全部力量。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26-03
迈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球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不仅经济总量有了快速发展,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国民经济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长水平一倍以上;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此关键时刻,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为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目标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真正进入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领域。实践证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历史的必然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仅仅是一个词和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优化。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早期工业文明的产物,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论。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世界工业主义之父圣西门更是明确指出:社会进步应当是科学技术对工业社会的牵引,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物即自然,对物的占有和开发就是对自然的占有和开发。经济增长的神话似乎可以通过人的主体性扩张,并利用科技工具的理性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和消费而成为可能。
不难看出,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进步的主要依据是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高,工厂烟囱冒烟的多长,人力资源投入的多少和企业产品的利润多厚。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问的推移,贫富的悬殊、社会的不稳定、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讲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在引起检讨和反思的同时得到根本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异同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和全面,经济发展不但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要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等。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转变经济增长的内容。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经济增长率主要是以要素投入增长为基础,一般以劳动力、机器、能源和其他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在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大家对发展的认识,统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有利于正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则要积极地引导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作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安排政府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似乎更强调量的扩展,而当今的经济发展方式更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意识。所谓质量意识,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必须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度和寻求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度。经济发展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和谐度,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社会进步的本质,就是社会进步必然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受人类利益、需要的驱使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支配。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实践证明,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而必须从本源上抓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资源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和推动作用。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是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源的解放程度。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可以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导向。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容易激发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发展应当是追求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只有倡导一种旨在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和谐发展的战略,人类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这也就是说,发展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倡导一种旨在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丰裕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的终极 目标
1、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对21世纪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拉动的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互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经营者与时俱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要不失时机地以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于优化产业结构,以此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以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为切入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辅相成。一方面,节能环保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改善过去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高能耗、高投入和高污染的情况。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必然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要通过有效治理来不断提高我国的节能环保水平,立足现有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制定和采取一整套针对性强的对策和措施,挖掘潜力和标本兼治,努力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减少污染排放和扩散;必须通过财政、税务和金融等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把全民众动员起来,打一场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和水平的综合战役,促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工程日趋完善和早见成效。
3、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中增强技术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既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制度变革和增加财政投入,并着力在培育创新机制、创新队伍和创新人才等方面下功夫。要围绕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2020年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认真学习和努力贯彻。积极鼓励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培育,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在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引进市场化的自主创新机制和体制,将现代企业真正塑造成我国自主创新的基地和主体。引进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现代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障。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现代环境产权制度,深化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和经营者的考评指标体系等方面着力。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而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