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指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承载的历史内容和精神内涵,对儿童少年进行奋发图强、助人为乐、团结一致、以仁为本、求真务实等红色文化教育。家庭深度参与并帮助他们养成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砥砺前行、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向发展;矫正少年儿童的不良态度,树立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情感教育,进一步深化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传承,帮助他们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崇尚革命信仰,全面塑造中华民族自豪感、自强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责任和重担在家庭教育层面持续牢固、传承和践行。
关键词:红色文化;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以点概面,难辨真伪,少年儿童在摄取摒弃、抵御渗透等取舍之间进退两难。当下,某些少年精神食粮匮乏,好吃懒做、迷恋网络,衣食伸手、不恤父母,思想堕落、理想缺失,把“自己最初的理想”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已抛之脑后。尤其现在一些少年儿童,只热衷于阿凡达、蓝精灵、米老鼠、变形金刚和高米迪等国外荧屏人物,却不知道岳飞、戚继光、林则徐、杨靖宇、方志敏、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和焦裕禄等人,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几十年来,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像利用家庭、社区协助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几乎很少。部分教材引用的事例与现实差距大,学生对其认识有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所以,将刻骨铭心、激昂励志,初心难忘、引领前行,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红色文化引入家庭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显得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一、认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韩延明在著作《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信念,具体而言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所以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吴继忠在论文《浅谈红色文化与家风教育》中认为,家风教育对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家风教育,能够形成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家风,便于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符合新时期家庭文化的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社会家庭成员深度理解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人格培养。以上均是对红色文化在社会背景层面的宏观理论研究及红色文化融入家风教育的微观探究。如何将红色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上下继承、薪火相传、弘扬久远,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下社會、家庭面对的棘手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点,所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理论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创新,着眼现在是利在当代,放眼未来是功在千秋。
二、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意义和价值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加之西方思潮的影响,我国少年儿童受到一些西方非主流社会思潮和国内劣质风气双重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贪图享乐、个人至上、亲情淡薄、读书无用、宅居不交……这些现状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阳光发展和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积极向上,倘若仅凭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显然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所以家庭中将少年儿童情感道德教育和红色文化进行整合,不仅增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要求“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好新时期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因而,将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家校社共育”的有力抓手,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了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党对青少年一代的深切期望,对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旨在加强青少年情感道德教育,期待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理想,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以上凸显了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价值所在,即在家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忆过往硝烟珍当下和平,怀信仰坚定感星火燎原,睹皮草充饥思艰苦岁月,洗内心浮躁激不负芳华,用红色资源感染和教育他们,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持有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均面临艰难心痛的抉择和取舍,均受到复杂环境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顿挫波折,内心对己对物都要真诚相待,固守原则,坚守红色精神家园。家庭教育中用感动、传承、践行、感恩等教育途径引导少年儿童将个人逐梦上升到共筑中国梦,使少年儿童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落地生花,从而使少年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和培养。
三、实践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目标
实践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研究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承载的历史内容和精神内涵(如带有红色文化烙印的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战争遗址、领袖人物的故居等,带有红色符号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文艺作品等,带有红色精神内涵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情感教育,进一步深化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传承,帮助他们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崇尚革命信仰,全面塑造中华民族自豪感、自强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责任和重担在家庭教育层面持续牢固、传承和践行,将红色基因更好地从校内延伸并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协助社区、区县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家校社共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家庭教育使命和时代职责。家庭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是广大社会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要求、时代召唤和社会需求。 四、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的策略
(1)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反案例均可以作为现实教材,举一反三,培养少年儿童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矫正少年儿童的生活态度,树立严以律己、诚信待人的良好风尚。
(2)实践活动中的典型实例可以作为宣讲内容,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中认识历史、在思考中研读历史、在感悟中传承历史,使革命优良传统文化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并内化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精神力量,内省外化,知行合一,以优异成绩告慰先烈。
(3)实践活动中的“童心向党”家庭教育体验实践活动,可以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传承红色基因”征文比赛活动,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使少年儿童更好地培育继承了先烈遗志,发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效增进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积极推进了未成年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情怀。
(5)实践活动中的“红色足迹的追寻、感悟、成长等实践体验活动报告”,以红色足迹为线路图(家庭红色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红色遗迹等),基于追寻、感悟、成长等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感受红色文化蕴含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要将整个线路图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完成目标。这是对自己态度坚持的赞许,也是红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有始有终,更是红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最大工程和巨大成果。
五、陇西县有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的保障
隴西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陇西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记录了陇西红色文化历史经纬,纪念馆用300多幅图片,100多件实物,以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大部分为布展线索,依次陈展了早期党员马元凤的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过境陇西撒播革命火种,甘南农民起义和陇西民主人士王教五活动等,陇右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陇西和平解放及陇西人民踊跃支前,红色血脉传承铸辉煌等各个层面的重要史实。这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陇右及陇西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有过的难忘岁月、骄人业绩;展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而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再现了陇右地下党组织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甘肃工委的坚强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呈现了陇西人民接受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支援革命战争、争取民族解放的风云岁月。
总之,考虑到学校的实效性、区域性和局限性,家庭教育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蕴含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多对一的互动教育,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教育的助力推动下不断地传承下去,其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家校社共育”的有力抓手,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郭燮南.红色经典小故事[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2]邓玉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视域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例[J].湘潮(下半月刊),2016(2):17-19.
[3]吴继忠,陈 莎,陶袁雪.浅谈红色文化与家风教育[J].民营科技,2016(11):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GS〔2019〕GHBZX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 平(1981—),男,甘肃陇西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家校共育。
关键词:红色文化;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以点概面,难辨真伪,少年儿童在摄取摒弃、抵御渗透等取舍之间进退两难。当下,某些少年精神食粮匮乏,好吃懒做、迷恋网络,衣食伸手、不恤父母,思想堕落、理想缺失,把“自己最初的理想”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已抛之脑后。尤其现在一些少年儿童,只热衷于阿凡达、蓝精灵、米老鼠、变形金刚和高米迪等国外荧屏人物,却不知道岳飞、戚继光、林则徐、杨靖宇、方志敏、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和焦裕禄等人,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几十年来,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像利用家庭、社区协助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几乎很少。部分教材引用的事例与现实差距大,学生对其认识有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所以,将刻骨铭心、激昂励志,初心难忘、引领前行,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红色文化引入家庭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显得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一、认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韩延明在著作《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信念,具体而言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所以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吴继忠在论文《浅谈红色文化与家风教育》中认为,家风教育对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家风教育,能够形成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家风,便于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符合新时期家庭文化的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社会家庭成员深度理解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人格培养。以上均是对红色文化在社会背景层面的宏观理论研究及红色文化融入家风教育的微观探究。如何将红色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上下继承、薪火相传、弘扬久远,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下社會、家庭面对的棘手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点,所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理论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创新,着眼现在是利在当代,放眼未来是功在千秋。
二、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意义和价值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加之西方思潮的影响,我国少年儿童受到一些西方非主流社会思潮和国内劣质风气双重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贪图享乐、个人至上、亲情淡薄、读书无用、宅居不交……这些现状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阳光发展和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积极向上,倘若仅凭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显然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所以家庭中将少年儿童情感道德教育和红色文化进行整合,不仅增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要求“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好新时期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因而,将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家校社共育”的有力抓手,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了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党对青少年一代的深切期望,对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旨在加强青少年情感道德教育,期待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理想,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以上凸显了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价值所在,即在家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忆过往硝烟珍当下和平,怀信仰坚定感星火燎原,睹皮草充饥思艰苦岁月,洗内心浮躁激不负芳华,用红色资源感染和教育他们,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持有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均面临艰难心痛的抉择和取舍,均受到复杂环境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顿挫波折,内心对己对物都要真诚相待,固守原则,坚守红色精神家园。家庭教育中用感动、传承、践行、感恩等教育途径引导少年儿童将个人逐梦上升到共筑中国梦,使少年儿童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落地生花,从而使少年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和培养。
三、实践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目标
实践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研究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承载的历史内容和精神内涵(如带有红色文化烙印的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战争遗址、领袖人物的故居等,带有红色符号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文艺作品等,带有红色精神内涵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情感教育,进一步深化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传承,帮助他们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崇尚革命信仰,全面塑造中华民族自豪感、自强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责任和重担在家庭教育层面持续牢固、传承和践行,将红色基因更好地从校内延伸并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协助社区、区县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家校社共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家庭教育使命和时代职责。家庭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是广大社会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要求、时代召唤和社会需求。 四、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的策略
(1)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反案例均可以作为现实教材,举一反三,培养少年儿童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矫正少年儿童的生活态度,树立严以律己、诚信待人的良好风尚。
(2)实践活动中的典型实例可以作为宣讲内容,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中认识历史、在思考中研读历史、在感悟中传承历史,使革命优良传统文化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并内化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精神力量,内省外化,知行合一,以优异成绩告慰先烈。
(3)实践活动中的“童心向党”家庭教育体验实践活动,可以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传承红色基因”征文比赛活动,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使少年儿童更好地培育继承了先烈遗志,发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效增进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积极推进了未成年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情怀。
(5)实践活动中的“红色足迹的追寻、感悟、成长等实践体验活动报告”,以红色足迹为线路图(家庭红色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红色遗迹等),基于追寻、感悟、成长等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感受红色文化蕴含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要将整个线路图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完成目标。这是对自己态度坚持的赞许,也是红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有始有终,更是红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最大工程和巨大成果。
五、陇西县有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实践教育的保障
隴西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陇西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记录了陇西红色文化历史经纬,纪念馆用300多幅图片,100多件实物,以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大部分为布展线索,依次陈展了早期党员马元凤的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过境陇西撒播革命火种,甘南农民起义和陇西民主人士王教五活动等,陇右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陇西和平解放及陇西人民踊跃支前,红色血脉传承铸辉煌等各个层面的重要史实。这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陇右及陇西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有过的难忘岁月、骄人业绩;展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而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再现了陇右地下党组织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甘肃工委的坚强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呈现了陇西人民接受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支援革命战争、争取民族解放的风云岁月。
总之,考虑到学校的实效性、区域性和局限性,家庭教育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蕴含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多对一的互动教育,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教育的助力推动下不断地传承下去,其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家校社共育”的有力抓手,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郭燮南.红色经典小故事[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2]邓玉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视域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例[J].湘潮(下半月刊),2016(2):17-19.
[3]吴继忠,陈 莎,陶袁雪.浅谈红色文化与家风教育[J].民营科技,2016(11):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GS〔2019〕GHBZX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 平(1981—),男,甘肃陇西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