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等。唐朝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曰: “黑面郎,谓猪也。”
|不笨不懒很勇敢|
讲到猪,人们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一个词:笨头笨脑。因此,有关猪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类似笨猪、懒猪、胖猪等。但在我国古代,猪的文化意义不带有贬义。
那时的社会活动,常与猪有关。例如甲骨文“事”字,像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状。而人的素质,也以猪事为坐标来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猪勇敢之意,不能捉猪便为怯懦。野猪性情凶暴,善于搏击,基于这一特点,猪也被视为具有“勇往直前”的品格。从这个层面引申开,猪则是勇敢的标志。与野猪相对而言,家猪因长期被人类驯养,与大自然隔离而丧失了本性,性格温顺老实,安分守己,成天呆在猪圈里,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享受吃了睡、睡了吃的安逸生活,为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富足,是百姓的“聚宝盆”。因此,猪还代表财产。“家”字本意,就是畜养生猪的房屋,说明猪是古时财富的象征。
即使是家猪,经过训练后,也能够改变所谓“笨猪”“懒猪”的形象,它不但能像狗一样掌握各种技巧动作,而且猪的受训时间比狗要短。经过专门训练的猪,有的会跳舞、打鼓、游泳;有的会直立推小车;比较机灵的猪还可以当猪犬使用;有的甚至还能用鼻子嗅出埋在土里的地雷。在国外,猪经过训练后,还能担当起保卫庄园土地的责任。
然而,猪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并非一直受宠,甚至差一点遭到整个家族的毁灭。据《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这里说的是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禁止养猪的事情。他禁止养猪的理由极为荒唐:第一,猪与天子姓氏朱同音,要避圣讳;第二,武宗皇帝生于辛亥年,生肖属猪。因此,养猪、杀猪,是对皇帝的不恭敬。
圣旨一下,平民百姓只能遵守。于是乎,全国的猪面临灭绝的危险。待到次年清明节,祭祀时需要用猪,但到处搜寻不到,再加上很多大臣劝柬,这个愚蠢的皇帝才收回圣旨,猪才免遭屠杀的厄运。
|旺财催福送吉祥|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体态十分相似。这说明当时的人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在长期的养猪过程中,还孕育了与猪有关的独特文化。
猪全身是宝。其本身就是一个硕大的元宝,所以古人把猪当作常用的旺财吉祥灵物之一。年画里常见的“猪送元宝,就是一头肥硕健壮、笑容可掬的猪,立于元宝钱堆之上,双手拱送一枚大元宝,寓意着财神护佑、旺财催富、吉祥如意。
猪还是青年才俊金榜题名的吉祥之物。唐代,新科状元到大雁塔提名时须用“朱笔”。因为“猪”与“朱”,“蹄”与“题”谐音,所以旧时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考生“朱笔提名”。家有考生,新年时家里要贴《雁塔题名》的年画,画上是只有一头露出四蹄的母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云: “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在现代,猪是幸福生活的象征。笔者在20世纪70年代插队农村时,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年画,其中最多的一幅是“肥猪拱门”。这是因为猪用鼻子拱地掘土求食,勤勤恳恳,村民们希望通过张贴“肥猪拱门”,以求来年能够丰收吉祥。
|营养丰富滋味美|
常言道: “猪为六畜首,六畜猪为宝。”猪肉营养丰富。据分析,每百克猪肉含蛋白质9.5克,脂肪59.8克,碳水化合物0.9克,钙6毫克,磷101毫克,铁1.4毫克,硫胺素0.53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4.2毫克。可以说,猪肉是餐桌上出现最多、性价比最高的菜肴。当然,由于猪肉富含脂肪,多食会对某些疾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虚胖体质及痰湿盛者等,不宜多食猪肉,尤其是肥肉。
猪肉不仅好吃,而且猪全身都是宝,且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
猪肉: 味甘、咸,性平,常食对于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等有一定疗效。
猪蹄: 味甘、咸,性平,能补益气血,通乳,润肤,托瘡。
猪肝: 味甘、苦,性温。常食猪肝可补肝明目,养血,对血虚萎黄,夜盲,目赤,浮肿,脚气等症均有一定疗效。
猪肚: 味甘,性微温,可补虚损,健脾胃。常食对于虚劳羸弱,泻泄,下痢,消渴,小便频数,小儿疳积等症均有一定疗效。
猪肾: 味咸,性平,具有理肾气,通膀胱,消膀胱水肿,暖腰膝,治耳聋,补虚壮气,消积滞等功能。
猪心: 味甘、咸,性平,具有养心安神,补血之功能,可用于惊悸,怔忡 ,自汗,不眠等症。
猪肠: 味甘,性微寒,入药多用大肠,可治便血,血痢,痔疮脱肛等症。
猪肺: 味甘,性平,具有补肺止咳之功效,可用于肺虚咳嗽、咯血等症。
猪胆汁: 猪胆汁是一种苦味较浓的有色液汁,富含胆酸等多种无机盐,具有清热通便,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等功效。
猪脑: 味甘,性平,能益肾补脑,可治头风,止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