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足溃疡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多数糖尿病足患者因为失治或误治,没有很好的控制血糖而发生肢体溃疡、坏死、甚至截肢,恰当的外科治疗可以有效的阻断病情的恶化,减少截肢的发生。我科于2007年9月~2010年收治32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7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2.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9年提出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患者糖尿病史6~21年,,其足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的缺血表现,空腹血糖9.8mmol/l;平均1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14.2%,平均10.1%。按Wagner分级标准,Ⅰ级(浅表溃疡,无感染)3例,Ⅱ级(较深溃疡,但无脓肿形成及骨感染)20例,Ⅲ级(深部溃疡,伴骨组织病变或脓肿)9例。
1.2治疗方法:Ⅰ级局部清创换药每日一次;Ⅱ级进行彻底清创后行一次性负压封闭吸引(VSD)覆盖,7日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去除VSD膜,进行换药;Ⅲ级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的骨质,筋膜,行VSD膜覆盖,7日后去除VSD膜后,进行换药后再行植皮术或皮瓣术。
2结果
32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无一例行截肢术,痊愈24例,行截趾术后行VSD膜覆盖8例后痊愈。
3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糖尿病足部溃疡病程长,迁延不愈,病情反复,经济负担重,多数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1]。护士应关心鼓励患者,耐心听取其提出的问题,解除患者的疑虑,并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的方法,以往成功的病例,使其尽快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2积极控制感染
3.2.1合理清创:清创时,尽可能保留肌腱,清除其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2]。应反复用双氧水,稀碘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直到创面有微量的鲜血渗出,在清创过程中,可将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3.2.2合理换药:可用生理盐水+普通胰岛素+敏感抗生素进行伤口冲洗,每日一次,肉芽生长良好可改为2~3天一次,可再次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了解创面感染是否控制,有无继发感染,是否产生耐药,溃疡面感染控制后,有红色的肉芽组织生长,应保护创面,加速愈合。
3.2.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结合敏感抗生素的半衰期,联合用药。
3.3 有效控制血糖
3.3.1加强血糖监测,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主要监测空腹,三餐前、后、睡前血糖,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泵,血糖要相对平稳,空腹血糖可控制在6.5mmol/l~9mmol/l。
3.3.2合理控制饮食:严格禁食含糖食物,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严格定时定量进餐。
3.4封闭负压吸引技术的护理
3.4.1 保持有效持续的负压引流:持续高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的重要特点,负压的高低和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到引流效果[3]。术后48h内不间断持续吸引,48h后吸引1小时停1h间断吸引,3天以后可吸引2~3h停2~3h间断吸引,直到拆除VSD装置,当负压小于20kPa时引流效果差,VSD膜会恢复原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重新置入引流装置。如患者主诉贴膜部位剧烈疼痛,提示负压过大。
3.4.2创面的观察护理:如果VSD膜瘪陷表示有效,如VSD膜恢复原状或膜下积液,表示负压吸引无效,应积极查找原因,及时汇报医师。
3.4.3正确更换引流装置:每日更换引流瓶,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双止血钳交叉夹管,后关闭负压,然后更换引流瓶,重新安装后松开钳夹,打开负压源,在更换过程中,注意引流管,引流瓶不能高于创面。
3.4.4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并注意观察及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若创面敷料隆起或泡沫出现渍斑,触摸没有硬实感,则提示引流管有堵塞或连接扭曲的可能,如有小血块或血痂堵塞管道时,可用灭菌注射用水10~20ml冲洗抽吸管道[4]。
3.5合理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应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改善下肢微循环的药物前列地尔,疏血通;使用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甲钴胺或胞二磷胆碱,营养欠佳的患者给予脂肪乳,白蛋白等治疗。
4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神经营养障碍及血流变学异常引起的局部缺血缺氧,感染,致残率极高。通过积极的控制血糖,根据糖尿病足溃疡的分级进行合理的外科治疗,保护患者肢体的功能,降低了截肢率。
[参考文献]
[1]贾连凤.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221-222.
[2]郭春兰.糖尿病足溃疡27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 7083-7084.
[3]钱汝伟,臧 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5):689-690.
[4]李惠珍,钟小晶,王 征,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3):17.
[收稿日期]2011-01-12[修回日期]2011-02-17
编辑/贺艳梅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7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2.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9年提出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患者糖尿病史6~21年,,其足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的缺血表现,空腹血糖9.8mmol/l;平均1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14.2%,平均10.1%。按Wagner分级标准,Ⅰ级(浅表溃疡,无感染)3例,Ⅱ级(较深溃疡,但无脓肿形成及骨感染)20例,Ⅲ级(深部溃疡,伴骨组织病变或脓肿)9例。
1.2治疗方法:Ⅰ级局部清创换药每日一次;Ⅱ级进行彻底清创后行一次性负压封闭吸引(VSD)覆盖,7日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去除VSD膜,进行换药;Ⅲ级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的骨质,筋膜,行VSD膜覆盖,7日后去除VSD膜后,进行换药后再行植皮术或皮瓣术。
2结果
32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无一例行截肢术,痊愈24例,行截趾术后行VSD膜覆盖8例后痊愈。
3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糖尿病足部溃疡病程长,迁延不愈,病情反复,经济负担重,多数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1]。护士应关心鼓励患者,耐心听取其提出的问题,解除患者的疑虑,并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的方法,以往成功的病例,使其尽快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2积极控制感染
3.2.1合理清创:清创时,尽可能保留肌腱,清除其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2]。应反复用双氧水,稀碘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直到创面有微量的鲜血渗出,在清创过程中,可将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3.2.2合理换药:可用生理盐水+普通胰岛素+敏感抗生素进行伤口冲洗,每日一次,肉芽生长良好可改为2~3天一次,可再次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了解创面感染是否控制,有无继发感染,是否产生耐药,溃疡面感染控制后,有红色的肉芽组织生长,应保护创面,加速愈合。
3.2.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结合敏感抗生素的半衰期,联合用药。
3.3 有效控制血糖
3.3.1加强血糖监测,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主要监测空腹,三餐前、后、睡前血糖,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泵,血糖要相对平稳,空腹血糖可控制在6.5mmol/l~9mmol/l。
3.3.2合理控制饮食:严格禁食含糖食物,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严格定时定量进餐。
3.4封闭负压吸引技术的护理
3.4.1 保持有效持续的负压引流:持续高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的重要特点,负压的高低和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到引流效果[3]。术后48h内不间断持续吸引,48h后吸引1小时停1h间断吸引,3天以后可吸引2~3h停2~3h间断吸引,直到拆除VSD装置,当负压小于20kPa时引流效果差,VSD膜会恢复原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重新置入引流装置。如患者主诉贴膜部位剧烈疼痛,提示负压过大。
3.4.2创面的观察护理:如果VSD膜瘪陷表示有效,如VSD膜恢复原状或膜下积液,表示负压吸引无效,应积极查找原因,及时汇报医师。
3.4.3正确更换引流装置:每日更换引流瓶,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双止血钳交叉夹管,后关闭负压,然后更换引流瓶,重新安装后松开钳夹,打开负压源,在更换过程中,注意引流管,引流瓶不能高于创面。
3.4.4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并注意观察及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若创面敷料隆起或泡沫出现渍斑,触摸没有硬实感,则提示引流管有堵塞或连接扭曲的可能,如有小血块或血痂堵塞管道时,可用灭菌注射用水10~20ml冲洗抽吸管道[4]。
3.5合理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应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改善下肢微循环的药物前列地尔,疏血通;使用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甲钴胺或胞二磷胆碱,营养欠佳的患者给予脂肪乳,白蛋白等治疗。
4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神经营养障碍及血流变学异常引起的局部缺血缺氧,感染,致残率极高。通过积极的控制血糖,根据糖尿病足溃疡的分级进行合理的外科治疗,保护患者肢体的功能,降低了截肢率。
[参考文献]
[1]贾连凤.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221-222.
[2]郭春兰.糖尿病足溃疡27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 7083-7084.
[3]钱汝伟,臧 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5):689-690.
[4]李惠珍,钟小晶,王 征,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3):17.
[收稿日期]2011-01-12[修回日期]2011-02-17
编辑/贺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