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我们站在当下“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回视西方美学历史的时候,尼采那幽灵般的思想横贯始终、震古烁今,他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将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炸成“碎片”,使柏拉图开创的传统形而上学陷入了重重困境,并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向“后现代”的多元化和异质性转化的前景。这也为诸如福柯、德勒兹、利奥塔等声名显赫的后现代思想家所承认。具体而言,尼采美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维度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对视角主义和系谱学的阐释上。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传统形而上学;视角主义;系谱学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12-033-3
当我们站在当下“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回视西方美学历史的时候,尼采那幽灵般的思想横贯始终、震古烁今,他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将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炸成“碎片”,使柏拉图开创的传统形而上学陷入了重重困境,并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向“后现代”的多元化和异质性转化的前景。这也为诸如福柯、德勒兹、利奥塔等声名显赫的后现代思想家所承认。具体而言,尼采美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维度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对视角主义和系谱学的阐释上。
1 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
在尼采的文本里,“传统形而上学”大多是同“虚无主义”结合在一起进行阐释的,我们似乎不能把它们明确分割开来。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在尼采的观念里,对现实世界加以否定和虚无化,同时又对虚构的世界加以肯定和实在化,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1](P84)事实上,尼采所言的“传统形而上学”就是一种形而上学,恰如海德格尔所言:“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尼采对形而上学的一个特定的指称。”[1](P84)那么,何为“虚无主义”呢?尼采说:“虚无主义: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呢?——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2](P400)由此看来,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历史性展开,也是其自身崩塌而给人类带来的一种体验性的结果,或者说,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诸多超验价值的自行贬值,是其本性所在。因此可以说,正是传统形而上学自身给自己带来了厄运,同时也给信仰它的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无所适从的虚无主义状态。而事实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论述是与他对柏拉图主义价值二元性的颠倒与价值重置分不开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启发了西方文明的两个有力支撑:基督教信仰和西方理性文化。前者是启蒙前的主要文化支撑,后者则在启蒙之后取基督教信仰而代之成为了现代性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1.1 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的批判
从古希腊到尼采所处的时代,“理性”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而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就是一种“理性虚构”,因此,在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发动的猛烈攻势中,他首先将矛头对准了“理性”这个顽固的堡垒。
在尼采看来,“理性”是这样一种思想传统,它一方面贬低人的感官的价值和作用,拒绝感性的思维模式,把感官看作是不能达到“真实世界”的低级形态;而另一方面,又迷信理性,将理性绝对化,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正确认知事物的方式。而在尼采的观念中,恰恰是感官所把握的世界显示了真实的多元与变化,显示了生命存在的真相,因此感官提供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只是在我们对它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入了谎言,例如统一的谎言,物性、实体、持续的谎言……‘理性’是我们纂改感官证据的根源。只要感官显示了生成、流逝、变化,它们就没有说谎”。[3] (P21)
具体而言,尼采对理性的批判是与“逻辑”联系起来的。尼采认为,逻辑是理性乃至于一切传统价值体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对逻辑的崇拜造成了理性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世界的设定与虚构。在尼采看来,逻辑起源于一种“非逻辑”,并且理性乃至于一切超验的价值体系的源头本身就是非逻辑的。逻辑的产生完全是人习惯化了的日常生活方式,开始时也并未被人视为真理,“逻辑一开始被看作缓解剂、表达方式——不是真理……后来它起了真理的作用。”[4](P658)逻辑是一种人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化繁为简的习惯性思维,特别是对生存的处境要求迅速做出判断的时候,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就慢慢确定了下来,在人的思想中成为了常态。正是这样一种非逻辑与非理性的生存状态被人为的简化,后经过形而上学者的再次“化繁为简”,构筑了一套系统的逻性”在起源处就是非理性的。辑理论,乃至被看作是绝对的、自明的真理。因此,“逻辑的真理”是人强加给这个世界的,并非真实的世界所应呈现的状态。由此看来,逻辑只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强制性的“逻辑化”着这个世界,正如尼采所言,“在我们看来,世界表现出了逻辑性,因为我们事前使世界逻辑化了”。[4](P240)因此,理性失去了其自身的不可靠性,靠理性虚构的传统形而上学也就显现出其不合法性。
至此,在尼采熊熊燃烧的理论火焰中,“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效能——逻辑的神话显示了其“虚无”的根基。前提已经失去效能的“理性”又能如何自保呢?在这种状况下,它也只能“灰飞烟灭”。 而灵魂、理性、逻辑与概念这些看似“坚固的东西”也都随之“烟消云散了”,理性所虚构的传统形而上学大厦就随之轰然倒塌,由其构筑的所谓真实的超验世界失去了它以往的有效性。尼采就是以这样的事实勾勒来质疑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化虚构,“否定”着传统形而上学“否定”人世生存的内在意图,从而把它推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
1.2 尼采对基督教信仰的批判
尼采借疯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其实,这是他对整个时代和自身所生活的现实之诊断,从宗教信仰方面阐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虚无主义命运。尼采说:“我非难基督教,我以所有非难者所能采取的所有非难中最厉害的非难来反对基督教教会。”[5](P170)可见,尼采对基督教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而其原因则在于尼采思想的基点:肯定生存及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追寻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可以说,尼采正是以此基点为标准来评判基督教信仰的。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世界是这样一个世界:“在基督教里,无论是道德还是宗教,它们都和现实没有一点交往。相反,充斥基督教的道德和宗教的只是纯粹想象的原因(‘上帝’、‘灵魂’、‘自由’、‘精神’、‘自由意志’——或者也还包括‘非自由意志’);只是纯粹想象的结果(‘罪恶’、‘赎罪’、‘神恩’、‘惩罚’、‘赦罪’)。只是各种想象物(‘上帝’、‘魔鬼’、‘灵魂’)之间的交往,只是一种想象的自然科学(这种想象的所谓的自然科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并且完全没有什么自然因果的概念);只是一种想象的心理学(这种想象的心理学纯粹只是一种误解,只是借助宗教道德特质的象征语言如‘悔改’、‘良心的痛苦’、‘魔鬼的诱惑’、‘上帝的显现’等以解释那些适意的或不适意的普通感情——如对于交感神经系统一些状况的解释);只是一种想象的目的论(‘上帝之国’、‘最高审判’、‘永恒生命’)。”[5](P84)由此来看,在尼采的观念里,基督教信仰纯粹是一个人为想象的世界,它在构筑一个看似美好的彼岸世界之时,也恰恰是在剥夺着现实的价值并否定现实;看似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希望,却恰恰是以彼岸生存否定人的现实生存。因此,尼采眼里的基督教信仰是颠倒了“真实”与“虚假”的虚构之物,“凡是最有害于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却被称为‘真实的’,而凡是颂扬生命、提高生命、肯定生命、为生命而辩护并使生命获得辉煌的胜利的东西都会被称为‘虚假的’”。[5](P76)依据此种思想,尼采所认为的基督教信仰纯粹是“颠倒黑白”,纯粹是一种“谎言”。
深刻认识到基督教的本质和目的的尼采,以近似于刻毒的话语批判着否定人生的“谎言”。 “像基督教这样的宗教,根本与现实扯不上一点关系,一旦现实性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这种宗教就会立即从崇高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并成为‘尘世的智慧’的死敌,也就是成为科学的死敌。”[5](P139)因此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的自主性地位的增强,宗教的价值设定必定会随之跌落。我们可以说,“谎言”使上帝丧失了自己存在的基础,即上帝死于自我构筑的“谎言”。
至此,尼采站在探究和追寻生存意义的基点上,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的同一关系和对传统形而上学两种运行方式的批判这两方面把传统形而上学推入了自我设置的深渊,肯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性。而“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个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悲观厌世的‘过渡阶段’似乎成为当前的‘后现代条件’。”[6](P80)事实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向宏大叙事、统一性等思想展开批判的源头所在。
2 透视主义和系谱学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尼采的思想著述如一团熊火燃烧的盛况,完全是生命力的冲闯与迸发,细看则激情燃烧,浏览则凌乱不堪。其著作有格言式的论述,有残简、信札与诗作,它们部分的是完整的文献,部分的是规模庞大的遗著。德勒兹称其为意味着哲学新观念与思想家新形象出现的“箴言”与“诗”。显然,这种思想表述载体,明显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家构筑的宏大体系,后者所显示的是体系性的理论架构和明晰性的语言范式,而“箴言”与“诗”则明显的表现为“部分”和“断片”的理论述说与含混性的语言表述。如果表现在我们的接受上,则意味着非连续性、非明晰性与异质性、解释性,这让我们很清晰的看到了尼采贯穿其整个“无序性”乃至“凌乱性”语言载体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尼采所言的“透视主义”的认识论与“系谱学”方法。可以说,这两种理论思考方式正是异质性与解释性的具体体现。
尼采认为,在这个力与力相冲撞、持久变动的权力意志世界中,没有恒定的事实,有的只是人对它的解释,“就‘认识’一词一般来说是有意义的而言,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另一方面它是可解释的,它不是蕴含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透视主义’”。[3](P684)任何认识都是基于一定的生存条件、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对世界做出的透视性解释,人所能认识到的也只能是他“能够”认识到的东西。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的世界就是力的世界,而多样性的力及其增强决定了世界的生成性,而此生成性和力与力之间的博弈又决定了世界的混沌性,因而如果说世界有一总的特征的话,那就是“混乱”。由此而言,我们根本不可能用理性来关照这个混沌无序、永恒轮回、持久生成的权力意志世界,而只能用透视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即权力意志是解释性的,并且解释是权力意志的一种形式。但权力意志的解释是透视性的,也就是说,它只能从一定的角度、条件去解释,而不可能超越这个特定角度和条件。从而,混沌世界通过透视而得到不断、无止境的解释。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构筑的同一的、恒定的超验世界。
这恰如斯蒂芬•贝斯特和道格拉斯•凯尔纳再《后现代转向》中所言:“尼采的透视主义学说否认肯定任何绝对或普遍价值的可能性:所有的思想、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关于现实个人和权力意志的构造之假设,对其的判断得根据它们是否有益于生命的价值和强者个体。对尼采说来,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他认为所有的解释不可避免地充满假设、偏见和限制。”[6](P82)
与视角主义在尼采理论构架中的散乱论述与潜在运用不同,尼采对系谱学方法的使用是明确而又清晰的。1887年7月,尼采写了《论道德的谱系》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尼采就明确使用了系谱学的方法去分析道德问题。系谱学是一种历史学方法,它关注事物的起源,但不是那种本质性的历史起源,而是去寻找事物起源处的偶然、不稳定因素。也可以说,系谱学就是要摧毁那种认为事物起源于本质性、同一性的历史学方法,以展示事物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特征。
尼采在其著作《曙光》中说:“从前,追寻事物起源的历史探索者总是相信,他们的发现对于未来的所有行动和判断都是无比重要的;他们是指总是预先假定,人的拯救必须以对于事物的起源的洞见为前提。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我们对于事物的起源的洞见越多,这些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也就越少。另一方面,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事物,却慢慢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早起人类所梦想不到的色彩、美、不可思议和丰富意义。”[7](P33)由此看来,尼采的系谱学方法是在反驳传统的历史学,是一种的新的历史考察方法。在尼采看来,传统历史学往往注重追寻人类、事物的同一性、本质性起源。他们认为在事物诞生之初就存在着自身的本质属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理所当然的应该承续着其同一性。而系谱学家则坚决反对这种悬设先验的本质性起源的历史考察方式,恰如福柯所言:“在事物的历史开端所发现的,不是依然保持着的事物起源的同一性,而是各种其他事物的不一致,是不协调。”[8](P149)系谱学坚信一切事物背后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在特质,它不是在把凌乱的事物发展过程用一条红线贯穿下来,而是要打破传统历史学所认可的那种同一性的东西,是要呈现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起源和发展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尼采美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维度。当然,这是我们站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点上进行逆时的回视所得出的结论。而如果站在尼采的视野中去考量在其影响下所启动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我们不得不清楚的意识到尼采思想与后现代理论之间有着重要的不同,“许多后现代主义者肯定虚无主义并深陷在绝望之中,而尼采只以否定作为一个工具,肯定和颂扬权力意志以及能够提升人类力量、健康、创造性、独立性和福祉的一切”。[6](P81)也就是说,后现代理论主要以否定性的思维方式解构着世间所看似坚固的一切,而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得批判意在建构其权力意志的思想以确证人的生命之存在与提升。即“解构主义的哲学很典型性地终止于No,只是为了寻求把一种实证的现代价值体系分解为一堆互不相涉的碎片,尼采开始于一个大写的Yes,也终止于斯,他证实生命的价值,解构也只是为了重建。”[6](P81)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苏隆/编译.尼采十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2 [德]尼采/著,孙周兴/译.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偶像的黄昏[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
4 [德]尼采/著,张念东 凌素心/译.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 [德]尼采/著,陈君华/译.反基督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6 [德]尼采/著,.田立年/译.曙光[M].南宁:漓江出版社,2000.
7 [法]福柯/著,杜小真/译.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传统形而上学;视角主义;系谱学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12-033-3
当我们站在当下“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回视西方美学历史的时候,尼采那幽灵般的思想横贯始终、震古烁今,他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将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炸成“碎片”,使柏拉图开创的传统形而上学陷入了重重困境,并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向“后现代”的多元化和异质性转化的前景。这也为诸如福柯、德勒兹、利奥塔等声名显赫的后现代思想家所承认。具体而言,尼采美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维度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对视角主义和系谱学的阐释上。
1 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
在尼采的文本里,“传统形而上学”大多是同“虚无主义”结合在一起进行阐释的,我们似乎不能把它们明确分割开来。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在尼采的观念里,对现实世界加以否定和虚无化,同时又对虚构的世界加以肯定和实在化,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1](P84)事实上,尼采所言的“传统形而上学”就是一种形而上学,恰如海德格尔所言:“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尼采对形而上学的一个特定的指称。”[1](P84)那么,何为“虚无主义”呢?尼采说:“虚无主义: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呢?——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2](P400)由此看来,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历史性展开,也是其自身崩塌而给人类带来的一种体验性的结果,或者说,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诸多超验价值的自行贬值,是其本性所在。因此可以说,正是传统形而上学自身给自己带来了厄运,同时也给信仰它的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无所适从的虚无主义状态。而事实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论述是与他对柏拉图主义价值二元性的颠倒与价值重置分不开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启发了西方文明的两个有力支撑:基督教信仰和西方理性文化。前者是启蒙前的主要文化支撑,后者则在启蒙之后取基督教信仰而代之成为了现代性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1.1 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的批判
从古希腊到尼采所处的时代,“理性”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而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就是一种“理性虚构”,因此,在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发动的猛烈攻势中,他首先将矛头对准了“理性”这个顽固的堡垒。
在尼采看来,“理性”是这样一种思想传统,它一方面贬低人的感官的价值和作用,拒绝感性的思维模式,把感官看作是不能达到“真实世界”的低级形态;而另一方面,又迷信理性,将理性绝对化,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正确认知事物的方式。而在尼采的观念中,恰恰是感官所把握的世界显示了真实的多元与变化,显示了生命存在的真相,因此感官提供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只是在我们对它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入了谎言,例如统一的谎言,物性、实体、持续的谎言……‘理性’是我们纂改感官证据的根源。只要感官显示了生成、流逝、变化,它们就没有说谎”。[3] (P21)
具体而言,尼采对理性的批判是与“逻辑”联系起来的。尼采认为,逻辑是理性乃至于一切传统价值体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对逻辑的崇拜造成了理性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世界的设定与虚构。在尼采看来,逻辑起源于一种“非逻辑”,并且理性乃至于一切超验的价值体系的源头本身就是非逻辑的。逻辑的产生完全是人习惯化了的日常生活方式,开始时也并未被人视为真理,“逻辑一开始被看作缓解剂、表达方式——不是真理……后来它起了真理的作用。”[4](P658)逻辑是一种人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化繁为简的习惯性思维,特别是对生存的处境要求迅速做出判断的时候,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就慢慢确定了下来,在人的思想中成为了常态。正是这样一种非逻辑与非理性的生存状态被人为的简化,后经过形而上学者的再次“化繁为简”,构筑了一套系统的逻性”在起源处就是非理性的。辑理论,乃至被看作是绝对的、自明的真理。因此,“逻辑的真理”是人强加给这个世界的,并非真实的世界所应呈现的状态。由此看来,逻辑只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强制性的“逻辑化”着这个世界,正如尼采所言,“在我们看来,世界表现出了逻辑性,因为我们事前使世界逻辑化了”。[4](P240)因此,理性失去了其自身的不可靠性,靠理性虚构的传统形而上学也就显现出其不合法性。
至此,在尼采熊熊燃烧的理论火焰中,“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效能——逻辑的神话显示了其“虚无”的根基。前提已经失去效能的“理性”又能如何自保呢?在这种状况下,它也只能“灰飞烟灭”。 而灵魂、理性、逻辑与概念这些看似“坚固的东西”也都随之“烟消云散了”,理性所虚构的传统形而上学大厦就随之轰然倒塌,由其构筑的所谓真实的超验世界失去了它以往的有效性。尼采就是以这样的事实勾勒来质疑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化虚构,“否定”着传统形而上学“否定”人世生存的内在意图,从而把它推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
1.2 尼采对基督教信仰的批判
尼采借疯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其实,这是他对整个时代和自身所生活的现实之诊断,从宗教信仰方面阐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虚无主义命运。尼采说:“我非难基督教,我以所有非难者所能采取的所有非难中最厉害的非难来反对基督教教会。”[5](P170)可见,尼采对基督教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而其原因则在于尼采思想的基点:肯定生存及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追寻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可以说,尼采正是以此基点为标准来评判基督教信仰的。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世界是这样一个世界:“在基督教里,无论是道德还是宗教,它们都和现实没有一点交往。相反,充斥基督教的道德和宗教的只是纯粹想象的原因(‘上帝’、‘灵魂’、‘自由’、‘精神’、‘自由意志’——或者也还包括‘非自由意志’);只是纯粹想象的结果(‘罪恶’、‘赎罪’、‘神恩’、‘惩罚’、‘赦罪’)。只是各种想象物(‘上帝’、‘魔鬼’、‘灵魂’)之间的交往,只是一种想象的自然科学(这种想象的所谓的自然科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并且完全没有什么自然因果的概念);只是一种想象的心理学(这种想象的心理学纯粹只是一种误解,只是借助宗教道德特质的象征语言如‘悔改’、‘良心的痛苦’、‘魔鬼的诱惑’、‘上帝的显现’等以解释那些适意的或不适意的普通感情——如对于交感神经系统一些状况的解释);只是一种想象的目的论(‘上帝之国’、‘最高审判’、‘永恒生命’)。”[5](P84)由此来看,在尼采的观念里,基督教信仰纯粹是一个人为想象的世界,它在构筑一个看似美好的彼岸世界之时,也恰恰是在剥夺着现实的价值并否定现实;看似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希望,却恰恰是以彼岸生存否定人的现实生存。因此,尼采眼里的基督教信仰是颠倒了“真实”与“虚假”的虚构之物,“凡是最有害于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却被称为‘真实的’,而凡是颂扬生命、提高生命、肯定生命、为生命而辩护并使生命获得辉煌的胜利的东西都会被称为‘虚假的’”。[5](P76)依据此种思想,尼采所认为的基督教信仰纯粹是“颠倒黑白”,纯粹是一种“谎言”。
深刻认识到基督教的本质和目的的尼采,以近似于刻毒的话语批判着否定人生的“谎言”。 “像基督教这样的宗教,根本与现实扯不上一点关系,一旦现实性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这种宗教就会立即从崇高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并成为‘尘世的智慧’的死敌,也就是成为科学的死敌。”[5](P139)因此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的自主性地位的增强,宗教的价值设定必定会随之跌落。我们可以说,“谎言”使上帝丧失了自己存在的基础,即上帝死于自我构筑的“谎言”。
至此,尼采站在探究和追寻生存意义的基点上,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的同一关系和对传统形而上学两种运行方式的批判这两方面把传统形而上学推入了自我设置的深渊,肯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性。而“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个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悲观厌世的‘过渡阶段’似乎成为当前的‘后现代条件’。”[6](P80)事实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向宏大叙事、统一性等思想展开批判的源头所在。
2 透视主义和系谱学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尼采的思想著述如一团熊火燃烧的盛况,完全是生命力的冲闯与迸发,细看则激情燃烧,浏览则凌乱不堪。其著作有格言式的论述,有残简、信札与诗作,它们部分的是完整的文献,部分的是规模庞大的遗著。德勒兹称其为意味着哲学新观念与思想家新形象出现的“箴言”与“诗”。显然,这种思想表述载体,明显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家构筑的宏大体系,后者所显示的是体系性的理论架构和明晰性的语言范式,而“箴言”与“诗”则明显的表现为“部分”和“断片”的理论述说与含混性的语言表述。如果表现在我们的接受上,则意味着非连续性、非明晰性与异质性、解释性,这让我们很清晰的看到了尼采贯穿其整个“无序性”乃至“凌乱性”语言载体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尼采所言的“透视主义”的认识论与“系谱学”方法。可以说,这两种理论思考方式正是异质性与解释性的具体体现。
尼采认为,在这个力与力相冲撞、持久变动的权力意志世界中,没有恒定的事实,有的只是人对它的解释,“就‘认识’一词一般来说是有意义的而言,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另一方面它是可解释的,它不是蕴含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透视主义’”。[3](P684)任何认识都是基于一定的生存条件、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对世界做出的透视性解释,人所能认识到的也只能是他“能够”认识到的东西。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的世界就是力的世界,而多样性的力及其增强决定了世界的生成性,而此生成性和力与力之间的博弈又决定了世界的混沌性,因而如果说世界有一总的特征的话,那就是“混乱”。由此而言,我们根本不可能用理性来关照这个混沌无序、永恒轮回、持久生成的权力意志世界,而只能用透视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即权力意志是解释性的,并且解释是权力意志的一种形式。但权力意志的解释是透视性的,也就是说,它只能从一定的角度、条件去解释,而不可能超越这个特定角度和条件。从而,混沌世界通过透视而得到不断、无止境的解释。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构筑的同一的、恒定的超验世界。
这恰如斯蒂芬•贝斯特和道格拉斯•凯尔纳再《后现代转向》中所言:“尼采的透视主义学说否认肯定任何绝对或普遍价值的可能性:所有的思想、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关于现实个人和权力意志的构造之假设,对其的判断得根据它们是否有益于生命的价值和强者个体。对尼采说来,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他认为所有的解释不可避免地充满假设、偏见和限制。”[6](P82)
与视角主义在尼采理论构架中的散乱论述与潜在运用不同,尼采对系谱学方法的使用是明确而又清晰的。1887年7月,尼采写了《论道德的谱系》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尼采就明确使用了系谱学的方法去分析道德问题。系谱学是一种历史学方法,它关注事物的起源,但不是那种本质性的历史起源,而是去寻找事物起源处的偶然、不稳定因素。也可以说,系谱学就是要摧毁那种认为事物起源于本质性、同一性的历史学方法,以展示事物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特征。
尼采在其著作《曙光》中说:“从前,追寻事物起源的历史探索者总是相信,他们的发现对于未来的所有行动和判断都是无比重要的;他们是指总是预先假定,人的拯救必须以对于事物的起源的洞见为前提。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我们对于事物的起源的洞见越多,这些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也就越少。另一方面,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事物,却慢慢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早起人类所梦想不到的色彩、美、不可思议和丰富意义。”[7](P33)由此看来,尼采的系谱学方法是在反驳传统的历史学,是一种的新的历史考察方法。在尼采看来,传统历史学往往注重追寻人类、事物的同一性、本质性起源。他们认为在事物诞生之初就存在着自身的本质属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理所当然的应该承续着其同一性。而系谱学家则坚决反对这种悬设先验的本质性起源的历史考察方式,恰如福柯所言:“在事物的历史开端所发现的,不是依然保持着的事物起源的同一性,而是各种其他事物的不一致,是不协调。”[8](P149)系谱学坚信一切事物背后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在特质,它不是在把凌乱的事物发展过程用一条红线贯穿下来,而是要打破传统历史学所认可的那种同一性的东西,是要呈现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起源和发展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尼采美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维度。当然,这是我们站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点上进行逆时的回视所得出的结论。而如果站在尼采的视野中去考量在其影响下所启动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我们不得不清楚的意识到尼采思想与后现代理论之间有着重要的不同,“许多后现代主义者肯定虚无主义并深陷在绝望之中,而尼采只以否定作为一个工具,肯定和颂扬权力意志以及能够提升人类力量、健康、创造性、独立性和福祉的一切”。[6](P81)也就是说,后现代理论主要以否定性的思维方式解构着世间所看似坚固的一切,而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得批判意在建构其权力意志的思想以确证人的生命之存在与提升。即“解构主义的哲学很典型性地终止于No,只是为了寻求把一种实证的现代价值体系分解为一堆互不相涉的碎片,尼采开始于一个大写的Yes,也终止于斯,他证实生命的价值,解构也只是为了重建。”[6](P81)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苏隆/编译.尼采十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2 [德]尼采/著,孙周兴/译.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偶像的黄昏[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
4 [德]尼采/著,张念东 凌素心/译.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 [德]尼采/著,陈君华/译.反基督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6 [德]尼采/著,.田立年/译.曙光[M].南宁:漓江出版社,2000.
7 [法]福柯/著,杜小真/译.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