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政治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怎样地正确评价学生及如何互动教学。
[关键词]:传统教学、兴趣、评价、互动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带来了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授课方式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造成教学方式的僵化 “八股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压抑。一次次的教育改革吹响了新一轮课改的号角。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空洞、呆板的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应走向何方?本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效果,本文就政治课教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传统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
人们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传统政治课教学的精华更应继承,本人认为学生应把握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课前预习、记住疑点。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能力。课前的预习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作到“未雨绸缪”;找出疑点便于重点突破,使听课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减少盲目性。第二,注意听课,主动与老师配合。老师讲课是知识的传授。每次上课,老师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听课,学生会节约了大量的探索知识的过程。与老师主动配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课后练习、举一反三。知识要想永记不忘,练习是关键。“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便是练习的益处。第四,知识的系统化。学过的知识过一段时间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经纬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是知识长记不忘的方法之一。第五,经常性理论联系实现,学以至用。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妙评价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确地巧妙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以过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多样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在一次期中考试后,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要我在课堂上公开公布这次考试的成绩,于是我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作法。我把分数段分为两个阶段:80分以上的为一个阶段,80分以下为一个阶段。只公布80分以上的人数和80分以下的人数,不公布具体每个人的分数。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受到了鼓励,成绩差的同学也不失面子,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厚,成绩好的不骄傲,成绩差的不泄气。成绩差的学生略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鼓足干劲、迎头赶上。
三、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在一篇论文中专门探讨过“兴趣教学”,谁都知道没有兴趣的教学是乏味的,一个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他就能投入全部的热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首先,课堂上要积极引导,从学生关心的“热点”说起,一下子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热情,比如我在讲述《认识的过程》一章,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和我们中国的北斗星卫星定位系统,现在如此先进的电子技术是人类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电子管发展到后来的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完成了人类认识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次,貼近生活实际。从生活现实出发就会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学生在理解“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为物质力量”是难以理解的,我就从生活现实讲起:古人为了生存发明了弓箭,弓箭技术被人类掌握以后,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现代人掌握了物理学原理以后,发明了航天器来为人类造福。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变“死知识”为“活知识”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课外活动学习知识,变“死知识”为“活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教学除正常的教学课外,多组织活动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思想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方法单一,学生缺少体验的机会,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活动课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这生全身心投入,会不知不觉喜欢上这门课,其中道理才能进入学生心里,达到教学的目的。利用暑假、寒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心得体会小论文,让学生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如我组织学生调查近年来自己的家庭、家乡发生的什么变化,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书本上的“死知识”通过学生调查分析变“活”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感情培养、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在接触实际生活中对他们原有的心理状态做出调整,接受了教育,因此正确坚持课内外相结的原则,正确地运用好课外调研活动,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
五、教学互动,师生平等、民主
新一轮的教改要求老师、学生地位应平等、民主,亲近学生、因材施教、创设情景、开展活动、模拟行为、体验情感,由“说教式”向“主体教育式”转变。老师是一堂课的“导演”而不是“演员”,学生则是“真正的演员”和课堂的主体,老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要当学生的“参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广泛地讨论,教师的分析不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
弗洛姆针对缺乏主体性的人说:“许多人在开始生活之前就已经死去。”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压抑了多少人才,在老师一言堂中,学生的许多新思维都被推残,素质教育呼唤着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通过以上我们对政治课教学的探讨,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充满勃勃的生机。
参考书目:
(1)《教育论与实践》99年第三期
(2)《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关键词]:传统教学、兴趣、评价、互动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带来了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授课方式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造成教学方式的僵化 “八股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压抑。一次次的教育改革吹响了新一轮课改的号角。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空洞、呆板的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应走向何方?本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效果,本文就政治课教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传统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
人们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传统政治课教学的精华更应继承,本人认为学生应把握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课前预习、记住疑点。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能力。课前的预习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作到“未雨绸缪”;找出疑点便于重点突破,使听课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减少盲目性。第二,注意听课,主动与老师配合。老师讲课是知识的传授。每次上课,老师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听课,学生会节约了大量的探索知识的过程。与老师主动配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课后练习、举一反三。知识要想永记不忘,练习是关键。“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便是练习的益处。第四,知识的系统化。学过的知识过一段时间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经纬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是知识长记不忘的方法之一。第五,经常性理论联系实现,学以至用。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妙评价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确地巧妙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以过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多样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在一次期中考试后,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要我在课堂上公开公布这次考试的成绩,于是我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作法。我把分数段分为两个阶段:80分以上的为一个阶段,80分以下为一个阶段。只公布80分以上的人数和80分以下的人数,不公布具体每个人的分数。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受到了鼓励,成绩差的同学也不失面子,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厚,成绩好的不骄傲,成绩差的不泄气。成绩差的学生略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鼓足干劲、迎头赶上。
三、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在一篇论文中专门探讨过“兴趣教学”,谁都知道没有兴趣的教学是乏味的,一个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他就能投入全部的热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首先,课堂上要积极引导,从学生关心的“热点”说起,一下子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热情,比如我在讲述《认识的过程》一章,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和我们中国的北斗星卫星定位系统,现在如此先进的电子技术是人类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电子管发展到后来的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完成了人类认识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次,貼近生活实际。从生活现实出发就会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学生在理解“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为物质力量”是难以理解的,我就从生活现实讲起:古人为了生存发明了弓箭,弓箭技术被人类掌握以后,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现代人掌握了物理学原理以后,发明了航天器来为人类造福。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变“死知识”为“活知识”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课外活动学习知识,变“死知识”为“活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教学除正常的教学课外,多组织活动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思想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方法单一,学生缺少体验的机会,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活动课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这生全身心投入,会不知不觉喜欢上这门课,其中道理才能进入学生心里,达到教学的目的。利用暑假、寒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心得体会小论文,让学生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如我组织学生调查近年来自己的家庭、家乡发生的什么变化,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书本上的“死知识”通过学生调查分析变“活”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感情培养、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在接触实际生活中对他们原有的心理状态做出调整,接受了教育,因此正确坚持课内外相结的原则,正确地运用好课外调研活动,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
五、教学互动,师生平等、民主
新一轮的教改要求老师、学生地位应平等、民主,亲近学生、因材施教、创设情景、开展活动、模拟行为、体验情感,由“说教式”向“主体教育式”转变。老师是一堂课的“导演”而不是“演员”,学生则是“真正的演员”和课堂的主体,老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要当学生的“参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广泛地讨论,教师的分析不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
弗洛姆针对缺乏主体性的人说:“许多人在开始生活之前就已经死去。”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压抑了多少人才,在老师一言堂中,学生的许多新思维都被推残,素质教育呼唤着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通过以上我们对政治课教学的探讨,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充满勃勃的生机。
参考书目:
(1)《教育论与实践》99年第三期
(2)《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