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被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中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充满向往。在提倡教改新理念的今天,在童话教学的课堂上,也要渗透一种“游戏精神”,使儿童以玩的心态接受童话作品,由游戏走向文学,追求快乐的体验,使儿童生活在幻想、乐观和浪漫中,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受到某种启发,发展生命,提升文化。以下谈谈童话教学之游戏精神的运用。
一、善用游戏之语言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学生引进游戏一般的情境中,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言语中感受着轻松的氛围,这是童话教学的基础。 如果老师的言语生硬、态度冷漠,是无法进入童话文本的。 以下是《风娃娃》的导入部分。
1.猜谜激趣:“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风!”
2.揭题:今天 ,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师板书:“风娃娃”;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板画“风娃娃”)。
3.读题: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
伴随着老师生动而充满童趣的导语, 一个活泼、 可爱的“风娃”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拉近了与风娃娃的距离。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与风娃娃的交流,童话中的主人公和孩子们交上了朋友,后面的故事就是和大家息息相关了。当然,不仅仅是导语需要这样的语言,在整堂课中还要运用这样富有情趣的语言。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首先需要琢磨、锻炼的。
二、创设游戏之情境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偏重于灌输知识,使那些生动的鲜明的童话形象被肢解了。比如以下这篇童话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次读课文,交流讨论)后来,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多次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七颗钻石》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她美在生动的故事情节、美好的思想境界及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新课标下的一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感知、领悟并充分享受这种美,如果在教学中学生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分析”,就会淡化学习兴趣,无暇感受这种美。
我们来看著名语文教师余映潮老师是如何上《七颗钻石》这一课的,开始就入题:“咱们一起来学习《七颗钻石》。这是一节阅读活动课。什么是阅读活动课呢?就是又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的课。所以这节课会很有意思。”几句话说得简短但却有力,同学们已期待着“活动”,期待着那个“有意思 ”。接着余老师设计了三项活动 。
活动一:进入录音棚。
师:进入录音棚,意味着我们每位同学的身份是什么呢?
生:我们都是播音员。
师:对,因此读课文就要读出播音员的水平。
活动二:畅游智慧泉。
师:智慧泉里尽情地畅游吧!下面讨论四个问题。
(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调发问)屏幕同时展现:话题 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3: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4: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活动三:来到创作室。
1.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2.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这的确是一堂有意思的课, 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正是游戏精神的体现,创设了游戏的情境,余老师带领着同学们游戏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色,让同学们在朗读与思考中感受美,在想象中创造美。因而童话教学切忌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要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 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
三、在想象中游戏
儿童喜欢童话中离奇的幻想, 是因为儿童本身是爱幻想的, 而童话则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 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让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儿童的思想之中;同时,童话完美的大结局形式,能夠增强儿童的信心,激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对儿童认识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在童话教学中要抓住契机,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徜徉在幻想的世界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童话教学的游戏精神,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保持一颗童心来教学,从而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一、善用游戏之语言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学生引进游戏一般的情境中,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言语中感受着轻松的氛围,这是童话教学的基础。 如果老师的言语生硬、态度冷漠,是无法进入童话文本的。 以下是《风娃娃》的导入部分。
1.猜谜激趣:“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风!”
2.揭题:今天 ,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师板书:“风娃娃”;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板画“风娃娃”)。
3.读题: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
伴随着老师生动而充满童趣的导语, 一个活泼、 可爱的“风娃”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拉近了与风娃娃的距离。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与风娃娃的交流,童话中的主人公和孩子们交上了朋友,后面的故事就是和大家息息相关了。当然,不仅仅是导语需要这样的语言,在整堂课中还要运用这样富有情趣的语言。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首先需要琢磨、锻炼的。
二、创设游戏之情境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偏重于灌输知识,使那些生动的鲜明的童话形象被肢解了。比如以下这篇童话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次读课文,交流讨论)后来,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多次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七颗钻石》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她美在生动的故事情节、美好的思想境界及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新课标下的一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感知、领悟并充分享受这种美,如果在教学中学生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分析”,就会淡化学习兴趣,无暇感受这种美。
我们来看著名语文教师余映潮老师是如何上《七颗钻石》这一课的,开始就入题:“咱们一起来学习《七颗钻石》。这是一节阅读活动课。什么是阅读活动课呢?就是又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的课。所以这节课会很有意思。”几句话说得简短但却有力,同学们已期待着“活动”,期待着那个“有意思 ”。接着余老师设计了三项活动 。
活动一:进入录音棚。
师:进入录音棚,意味着我们每位同学的身份是什么呢?
生:我们都是播音员。
师:对,因此读课文就要读出播音员的水平。
活动二:畅游智慧泉。
师:智慧泉里尽情地畅游吧!下面讨论四个问题。
(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调发问)屏幕同时展现:话题 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3: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4: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活动三:来到创作室。
1.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2.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这的确是一堂有意思的课, 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正是游戏精神的体现,创设了游戏的情境,余老师带领着同学们游戏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色,让同学们在朗读与思考中感受美,在想象中创造美。因而童话教学切忌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要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 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
三、在想象中游戏
儿童喜欢童话中离奇的幻想, 是因为儿童本身是爱幻想的, 而童话则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 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让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儿童的思想之中;同时,童话完美的大结局形式,能夠增强儿童的信心,激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对儿童认识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在童话教学中要抓住契机,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徜徉在幻想的世界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童话教学的游戏精神,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保持一颗童心来教学,从而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